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范本:4056-全人教育理念下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课题申报范本:4056-全人教育理念下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全人教育理念下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问题的提出

德育为首,重视智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

然而,在现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因为高考杠杆的作用,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发展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潜力不能很有效的激发出来,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发下更好的自己,只是一味地刷题,在严苛的题海训练中找到成就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智育水平高低的考核首先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中,智育水平也将对学校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从来都不能“影响”到智育工作的开展,甚至要为智育“让路”。

以上的观点其实是教育功利化的产物。在今天,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培育“讲诚信 守规则 负责任 知感恩”的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要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德育为首,重视智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人才和可靠的接班人。

我校秉承了“崇德鸿文 励行树人”的办学理念,坚持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体验式德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力、自主学习力、自主生活力。自主管理力:人生就是自我管理和实现。教会学生反思自己,每天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规划并全力以赴推进,对自身优点自我激励,对自我的不足坚决改正。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甚至学校管理,敢于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自主学习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通过同伴互助、教师引导共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自主生活力: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

课题界定

1、全人教育理念,就其理念而言,"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观念,也是中外教育家的一种理想追求。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就其内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2、体验式德育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赞同把知识学习单纯的用理论教学的方式来表现,并据此为手段解决学生教学内容抽象性与生活多样性两者的矛盾。大卫•库伯进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体验式教学的终极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主体存在,关怀生命主体发展,提升生命主体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发扬了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二者都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产生于现实世界,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里,体验产生了直接的作用。

3、全人理念下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要依托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借鉴他人的但是不能照搬,开展活动要接地气,从学校、学生、家长三方的共同目标出发,开展活动,在体

验中实践、探索,力争达到三方面的和谐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终身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际方面:当代全人教育思想与过去的教育理念相比,其最突出的特性就在于其教育目的。教育不是单纯的社会统治的工具,人不再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机械个体。全人教育思想首先将对人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核心内容就是"全人"的培养。全人(holistic

person)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看作是具有整合人格,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偏失。隆•米勒提出了全人范式(holistic paradigm)的概念,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来看,精神性更胜于物质性,从当今时代来看,也就是说教育应更着重于人的内在,比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实现。这一全人范式理论不贬低物质的重要性,不否认社会存在的价值,但它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2、国内方面: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观念,也是中外教育家的一种理想追求。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台湾中原大学多年来一直标举"育自由思考、重责任伦理、秉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就其内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主要德育目的,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坚守理想、奋力拼搏,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一种成人意识,对自己的言行、思想和学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自己的理想;创造性地规划人生。

3、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并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依托学校、学生实际,积极开展全人理念下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不断提升育人水平,不断改善育人环境。全人理念下的体验式德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开展的德育活动,还包括德育活动的制定实施总结反思团队(德育队伍)、家长团队的支持和参与度,三方如何有效的在高中三年不同的时间节点、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德育活动,从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切实完成国家的教育目标。

理论依据

1、德育生活化理论:德育生活化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强调德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强调教、学、做三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 :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道德教育实践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主体道德教育观 :道德是贯穿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道德选择。学生是道德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容器。

5、道德心理发展及相关理论 :人的品德是在一定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指导。在德育的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需要进行教育。

研究目标

1、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开展体验式德育的实践,研发和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德育优先,智育并重的学校发展、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家长的合作效果进行跟踪比较、研究,着力实践全人教育。

2、走出一条德育教学、管理、服务的“三位一体”的特色化德育发展之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德育管理、德育教学、德育服务的模式,整合家校资源,共创学校德育校本化、特色化发展的蓝图。

3、实现校本化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标。

研究内容:

1、如何全面推行全人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德语实践队伍,实现德育活动网格化,建立并实施德育教学、德育管理、德育服务的特色化德育发展之路。

2、依托学校、学生实际,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体验式德育应该如何创新?如何突破?如何调整?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3、如何平衡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如何达到德育与智育的“双赢”局面?

研究假设及创新之处: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体验式德育,是系统化、全方位、深度的育人模式,对于有经验的德育管理者队伍来说,是加强德育首位意识黄金时期,但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需要调动德育整个队伍、服务对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团队的全员参与,难度大,战线长,覆盖面广,服务对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身心、情感态度、遇到的挑战、面临的任务、学习的动机等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体验式德育也将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为达到德育目的,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1、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师的说教、针对目前学校开展的值周班工作、人人都是志愿者等体验式德育活动,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体验式德育活动。借鉴“假如我是服务对象”经验,在全校德育管理层中开展“三省吾身”教育活动,全面深入理解全人教育理念下体验式德育活动的重要性、科学性及意义,确保德育活动顶层设计好,基层创新好。

2、全人教育理念下体验式德育活动,要建立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家长学校。家长这个团队组建的好坏是影响我校全人教育理念下体验式德育活动开展的水平和影响力的。传统的家长学校开展活动是碎片化的。现在的家长学校,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腾讯QQ群、微信群以及学校正在使用的优化大师希希群,通过与家长的积极互动,课程开发、邀请家长来当老师、与学生共同节奏和频道的德育课程、家长委员会参与体验式德育活动的设计等方式,我觉家长团队的德育潜力,提高家长团队德育素养,形成家长与学校强大的德育合力,开展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体验式德育。

3、全人教育理念下体验式德育活动,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的德育,还包括公民教育。通过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与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体验式德育活动还要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我觉学校优秀文化资源,依据学生实际,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牢树报国之志,身在校园,心系天下,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与人民,报效中华民族。

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掌握学生资料,汇总分析,及时设置阶梯目标,及时制定教育策略,进行疏导。在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在学习力、生活力、管理力的不同阶段进行全方位的问卷调查活动。对管理层、教学层、服务层德育工作进行跟踪研究,对德育与智育工作开展后,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学习表现进行长期与短期跟踪研究、比较,最终找到我校德育与智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个案的收集和整理,形成资料为实验提供依据。制定广泛的调查范围,有序组织,完成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以便对课题的研究起指向性的作用。

2、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研究全人教育理念、体验式德育以及《德育报》《中国青年报》《XX教育》等关于学校德育与智育发展的相关教育理论,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3、行动研究法:畅通学校德育网络体系——学校、学生、家长,全面实施、开展“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局面,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探索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逐步实现全人教育,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4、研讨法:针对全人教育理念下体验式德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寻求到德育与智育的完美对接,互相渗透,提高德育与智育工作开展的水平。

5、对比法:全人教育理念下开展德育活动与之前的德育活动效果和过程变化进行纵向对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寻求更加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德育与智育的工作途径,打造我校德育工作升级版。

6、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案例,认真剖析、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深入研究。

技术路线

1.确立工作制度,加强科研规范

①建立课题组会义制度、档案制度、讨论制度和论文咨询制度;

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处理各种数据;

③建立资料系统,保存课题组会议记录,并校勘各种基本资料。

2.利用网络资源,检索课题资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为本课题的研究导航。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选择并确立了两大类资料:

①政策性法规,文献材料。

②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 根据我校德育工作特点,搜集相关学习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培训课题组团队成员。

2、实施阶段(2017年8月——2018年8月) 按方案开展实践与探索,在德育工作中落实全人理念下体验式德育活动,研究学校德育活动定成设计、师生全员参与、家长密切合作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