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

BI YE SHE JI(20 届)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所在学院专业班级生物科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凯里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目录 (I)摘要 (II)关键词 (II)Abstract (II)Keywords (II)前言 (1)1.叩甲和虎甲的分类方法 (2)2.材料与方法 (2)2.1 鉴定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分类记述 (2)3.1 鞘翅目叩甲科 (3)3.1.1泥红槽缝叩甲 (3)3.1.2 细胸锥尾叩甲 (3)3.1.3大尖鞘叩甲 (4)3.1.4双纹褐叩甲 (5)3.2鞘翅目叩甲科 (5)3.2.1中国虎甲 (6)3.2.2金斑虎甲 (7)3.2.3横斑虎甲 (8)3.2.4毛颊斑虎甲 (8)3.2.5长胸缺翅虎甲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0)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叩甲科(Elaterdae)虎甲科(Cicindelidae)昆虫的凯里学院馆藏的鉴定的本科毕业论文。

叩甲和虎甲分别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a)叩甲总科(Elaterdae),鞘翅目(Coleoptera)虎甲科(Cicindelidae)。

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对叩甲科、虎甲科昆虫的研究历史、现状及研究意义;介绍了昆虫分类的一下方法。

我国对叩甲和虎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没有完整的资料,我通过收集资料整理了凯里学院馆藏的标本,按照叩甲、虎甲的分类特征进行了分类整理。

关键词:叩甲虎甲分类描述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laterdae and Cicindelidae knock at theKaili UniversityAbstract:The China insects of Elaterdae and Cicindelidae collected by Kaili University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classified in this paper.The two kinds of insects belong to Coleoptera polyphaga Elaterdae and Coleoptera cicindelidae respectively.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history、current sit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gave some classification approachs about these two kinds of insects.Researchs about them in our country started so late that there are no complete information.By accessing to information,I have described and classified the insect specimen collected by Kaili Univers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eature of Elaterdae and Cicindelidae.Keywords: Elaterdae; Cicindelidae; classification;descripation前言:文章在调查、采集昆虫的基础上,初步对凯里学院馆藏标本进行分类的昆虫纲、鞘翅目中的叩甲、虎甲做进一步的鉴定。

据统计,目前已知昆虫总种类已超过100万种中国昆虫接近8万种之多。

而很多昆虫都是人们未知的【1】。

种种昆虫的独特的本领都是大自然赋予绝佳的生存绝技【2】。

我国地大物博,生态环境复杂,动物区系多样,蕴藏有丰富的叩甲资源。

全世界已知约100000余种,目前我国记述叩甲有790种【3】。

叩甲昆虫大多数是植食性地下害虫,可为害多种农作物、果树、树林、中药材、牧草等。

在国外对叩甲的研究集中在生物生态学、生理学及防治方面【4】。

Fox、Hemerik和deFluiter等先后对Agriotes sputator,A.obscurus,a.lineatus等虫种的食性进行了研究报告[5-7]。

我国曾先后对危害的几种叩甲进行了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方面的研究,其中,就有汪世宏、李琦、王书永等发表了部分叩甲科新种和中国新际元录种,并对部分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记述【8-10】。

我国受灾严重的年份小麦的缺苗可达34%,人参等缺苗断垄,严重影响到农林牧业生产。

从这个角度讲虎甲是害虫。

值得注意的是,叩甲科中有些种类的是捕食农田害虫和果园害螨的已益虫,是生物防止可开发利用的一类重要天敌。

可见,该种群是十分重要的经济类群。

我国先后对危害严重的几种叩甲进行了生物学、生态学的防治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些基本资料。

然而我国叩甲的系统分类工作起步比较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没有完整资料。

今年来在生产、科研教学、尤其是昆虫资源普查中所采用的叩甲科标本难以鉴定出正确的学名,种类混淆不清,益害不分,甚至有些常见的经济种类长期使用错误的学名或过失异名,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到生产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昆虫资源的合理开发的有效治理。

在我国出现这些情况的情形之下我想通过鉴定凯里学院馆藏的叩甲,希望能让大家对黔东南的叩甲科害虫的认识。

能够为大家提供认识的依据,能够进一步的对叩甲科害虫进行防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能够减少叩甲昆虫对林业的损害。

因此,对叩甲科的鉴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虎甲是鞘翅目的昆虫,约2000种。

虎甲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昆虫,经常在山区道路或沙地上活动。

当看到有人步行在路上,他们总是会距行三五米头朝行人。

当行人向他走近时,它又低飞后退,依然会头朝行人,由于他们总是挡在行人前面。

所以又有“拦路虎”之称。

虎甲体呈金绿色、赤铜色或灰色,并带有黄色的斑纹或白色斑纹,头宽大,复眼突出。

触角呈丝状,鞘翅很长,盖到整个腹部。

有三对细长的胸足。

行走敏捷而灵活,雄性前足第一到第三具有毛,可区别于雌虫。

虎甲成虫长得十分美丽,但他的幼虫—骆驼虫却极其丑陋。

幼虫的头大胸部,腹部弯曲,外形像骆驼,第五腹节背面隆起,并长有逆钩一对。

虎甲平时躲在洞里捕时向上爬至洞口用背上的逆钩固定身体,一对上颚露出来,一旦发现有小虫爬过洞口时,就会捕食。

成虫、幼虫均为捕食性,捕食其他小昆虫或小动物,因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常被用作捕食性的天敌。

少数种类幼虫危害植物。

可见认识和了解虎甲科的对农作物的害虫防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种为蓝、绿、橙或猩红色,具虹彩光泽。

颜色多变化是由外骨骼释放的色素形成的,而难以控制的颜色是由外骨骼的表皮特征形成的。

奔走和飞行迅速,很容易就捕获各种猎物。

被捉住时,虎甲会用长腭狠咬,甚痛。

在了解和认识虎甲昆虫可以更多让人们去认识和了解黔东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1、叩甲、虎甲的常用分类特征根据叩甲、虎甲的身体各部分所特有的特征结合检索图,先确定该物种的科、属然后确定它的名称。

以及在采集标本的地,结合该生物的一些习性进行鉴定。

具体如下:首先根据颜色区分,然后根据头部的(1、额2、口器3、复眼4、触角),胸部(1、前胸背板2、中胸背板3、胸部的腹面4、鞘翅5、足)腹部分类特征、雌雄外生殖器。

等这些特征集合检索图进行整理分类。

虎甲具有很多种颜色,可以根据他所特有的颜色进行大致的分类,在结合上述的方法进行鉴定。

2、研究材料与方法2.1研究材料本文是以凯里学院馆藏的昆虫纲鞘翅目的叩甲科、虎甲科的未鉴定的标本为材。

2.2研究方法(1)标本的采集在野外实习期间采用灯诱、利用捕虫网等方法捕捉到昆虫后,利用乙酸乙酯制作的毒瓶或采用注射的方法将其杀死。

然后将其放入棉层中,记录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等内容。

(2)标本制作利用昆虫针插入昆虫背部中央,用硫酸纸和大头针固定在泡沫上使其风干。

(3)标本保存标本要保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并在标本盒中放入樟脑丸防虫、防霉变。

(4)观察鉴定作者利用资料书中的图片以及描述的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地点结合我们所采集的标本的采集信息和标本的特征进行比较,再确定结果。

参考书主要是《中国生态昆虫大图鉴》、《中国经济叩甲志》等。

3、物种分类记述3、1、鞘翅目叩甲科3、1、1泥红槽缝叩甲Agrypnus argillsceus (Solsky)(叩甲科Elateridae)特征:体色:整个身体从背部观察呈红色,前胸背板和鞘翅底色都为红褐色,触角和足以及腹面都为黑色。

头部:头顶向前隆起,中间略向前凹,上面还分布有刻点;口器斜向伸出,可见上唇,向前拱出呈半圆形;复眼为半球形,后半部分隐入前胸;触角约和身体的宽度相同5mm左右,触角有11节到12节,第2节呈筒状,第3节最小呈球形。

以后的各节到末节都呈三角形的锯齿状,末节呈椭圆,顶端钝。

胸部:前胸背板小于体宽;中间纵向低凹,后部更明显;两侧拱出,向前渐宽,近前角明显变狭,近后角波状;侧缘后部为细齿边状;后角端部狭,平截,明显转向外方,背面有脊或不明显。

小盾片两侧基部平行,然后突然膨大,向后变尖,呈盾状端部拱出。

腹部:腹面均匀的被有鳞片毛和刻点,前面刻点更强烈;前胸侧板和后胸侧板无符节槽;后基片从内向外渐狭。

鞘翅:鞘翅宽于前胸,两侧平行,后三分之一处变狭,端部连合拱出;表面有明显的刻点,排列成行,直至端部,但为形成凹纹。

体长:14.0mm;体宽:5.1mm馆藏标本:7头(采集地:雷公山。

采集时间:09年)。

习性:寄主为华山松、核桃等。

分布:贵州黔东南地区(雷公山)、吉林、辽宁、甘肃、湖北、广西、台湾、云南、西藏、四川。

3、1、2细胸锥尾叩甲(细胸叩头虫)Agrotes subvittauts Motschulsky特征:体色:身体各部分的颜色有所差别。

触角、鞘翅和足为茶褐色。

头部、胸部、腹面的颜色别其它地方稍微暗淡一点,呈现出暗黑色。

在身体布满黄白色毛略带光泽。

头部:头壳呈弓状向前,并在上面有特别多且一般大小的刻点。

额前缘凸,前端平截;额脊中间缺乏,两侧仅在触角基上方存在,向前倾斜。

额槽中间无,仅两侧存在。

触角向后伸达前胸后角基部,第一节近筒形,向端部微弱的增大;第二三节近筒形,第二节略长于第三节;第三节到第十节略呈倒锥形向后逐节变长,弱锯齿状;末节同样宽短,端部收狭成尖锥状。

胸部:前胸背板明显大于长,背面凸,后部具有明显的细弱的中纵沟;刻点密,椭圆形;两侧前中部最宽,圆拱,向前向后呈弧形变狭;侧缘弯向腹面,伸达复眼下缘;后角尖,略分叉,表面有一条锐脊,几乎和侧缘平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