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辛 斌【提要】 批评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运用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形式本身往往具有社会意义。
这是因为,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过程是说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一般会受到社会语境、说话者的立场、观点和交际意图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从分类、及物性、情态和转换四个方面讨论了英语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 语篇 批评语言学 意识形态一、引言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研究的核心课题。
批评语言学认为,形式和内容之间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能指(signifiers)和所指(signified)的结合有其社会成因(Faircloug h,1992:75)。
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过程是说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语境、说话者的立场观点和交际意图。
某一结构孤立来看或许并不具有任何固定的社会意义,然而一旦用于特定的语境中,与其它结构相联系,它便可能产生重要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见Bolinger,1980:Ch.3;Fair-clough,1992:74),但对语篇做批评性分析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详细考察其中的每个语言成分。
通常的做法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和准确理解”(Fow ler,1991:90)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本文拟从4个方面探讨英语中的某些形式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及物系统(transitivi-ty),情态系统(modality)和转换(transformation)。
对语篇做批评性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和增强对批评性阅读语篇的能力,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
二、分类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Fow ler et al,1979:210)。
语篇的分类系统通常是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
分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没有词,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座经验的沙丘”(Eschholzet al,1982:209)。
但是,语言绝非是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人们运用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和所下的定义不一定能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都难以摆脱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
例如,澳大利亚人提到18世纪末欧洲人开始对该大陆的占领时,习惯使用“European settlement”这个词,但他们却常常把土著人在该大陆上从一地向另一地的迁移说成是“black invasion”(见Lee,1992:14-16)。
这无疑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白人的意识形态。
类似的例子在语言运用中不胜枚举,如radical/liberal,terrorists/freedom fighters, riots/demonstrations。
这样的成对词,在西方传播媒体中的选择运用,无不受这些媒体的立场和观点的影响。
下面的例子是海湾战争期间英国新闻界对交战双方的一些描述。
“w e/our”代表以英美法为首的联军,“they/their(s)”指伊拉克一方:1.W e haveA rmy,navy and air force Repo rting guidelines Press briefingsO ur boy s are ProfessinalLion-heartsCautiousConfidentHeroesDare-devilsYoung knig hts of the skies LoyalDeser t ra tsResoluteBrave T hey haveA war machine Censo rship PropagandaT heir men are Brainwashed Paper tigers Cowardly Desperate CorneredCannon fodder Bastards of Bag hdad Blindly obedientM ad dogs RuthlessF anatical (该例取自Widdoson1994年在一次课上使用的材料)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对交战双方的描述显然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分类原则上的,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Trew,1979:135)。
我们把上述类似的成对(组)词中叫做“争议性纵聚合关系语言项”(dispute paradigm),即“在某一场合可供选择的一组词,其中每一个都表明一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
由此可见,与其它词类的词(如形容词)相比,名词的分类功能尤其值得注意。
名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们通常仅以一两个特征为标准就可把许多事物归于某一类,反过来又把该类事物所具有的全部内涵赋予其中的每个成员。
例如:2.“But”,I said,“isn't it a fact that the average Jew is a labourer w orking for about a pennyan hour?”“Ah,that's only for show!They're all money lenders really.They're cunning,the Jew s.”(George Orwell:M arrakech;摘自张汉熙,1990:16)从上述文字表层上看,似乎给人这样的印象:凡是犹太人就一定富有,即使叫人看上去贫穷也是伪装的。
另外,形容词和动词等描写的不一定是永久性特征,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不过是事物具有的临时性特征。
名词则不同,它们的使用意味着将描述对象贴上标签,永久性地归于某一类事物。
请比较:3.形容词 名词She is ung rateful.She is an ingrate.She is worried .She is a w orrier .Don 't be foolish .Don 't be a fool .分析语篇的分类系统时,有两种现象应该特别注意:重新词化(relexicalization )和过分词化(overlexicalization )。
前者强调用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取代过时的表达方式或与之形成对立(Fairclough ,1992:194)。
例如:4.The vocational preparatio n product is usually a prog ramme .It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re therefore central parts of the marketing process ,and should start from the needs of potential customers and clients and the benefits for which they are looking .(ibid )重新词化反映说话者对事物的新的理解,为其提供新的说话角度。
在例(4)中,课程被形容为“产品”(product ),学习者被称做“顾客”(customers /clients )。
这表明说话者把学与教的关系视为商品的买卖关系,反映了当今社会教育商品化的趋势。
过分词化是指用大量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或指称同一事物。
它对批评语言学的重要性在于表明说话者及其所属的群体或阶层尤为关注的经验和价值领域,从而有助于语篇分析者发现或确认该群体的意识形态特征(Fow ler et al ,1979:211-212)。
例如,英国的《太阳报》(the Sun )1977年在一篇关于一次罢工的报道中不厌其烦地使用了下列词语指称罢工者agitato rs ,rent -a -mob ,outsiders ,riot -pick -ets ,bully -boys ,seething mob ,squalid ex tremists ,demo -merchants arrog ant militants (Trew ,1979:143-144)。
仅从这些称谓,读者便可清楚了解该报对罢工和罢工者所持的态度和立场。
三、及物性及物性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与小句(clause )如何表现概念功能有关,其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Halliday ,1985:106),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
过程主要分为6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Halliday ,1985:Ch .5)。
这些过程实际上是对小句表达概念意义方式的概括和分类,它们与现实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和存在的状态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
同一事件可能表达为不同的语言过程,同一语言过程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5. we I dropped the vase , The v ase was dropped by me . The v ase fell out of my hand .The vase broke .多情物质过程 The v ase is broken 关系过程语篇对过程类型的选择一般会受到语篇类型(genre )和主题内容的影响。
但是,即使是同一类的语篇,对某一事件的描述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这通常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 ,1992:180)。
例如,1977年8月30日,英国的《太阳报》和《晨星报》(the M orning Star )均载文报道了前一天伦敦诺丁山狂欢节的盛况(the Notting Hill Carni -val )(T rew ,1979b ),标题分别为“Into Battle ”(the Sun )和“Fighting M ars End of Carnival ”(the M orning S tar )。
正如标题表达的那样,前者着力渲染了狂欢节期间发生的暴力行为以及狂欢者与警察之间发生的冲突,报道者对该节日活动基本持否定态度。
与此相应,语篇中出现的59个动词性成分中,竟有52个表达动作性强的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约占88%)。
《晨星报》的报道中重点突出的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对绝大多数人,这是快乐平和的一天”,“总之,气氛非常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