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中外关系

近现代中外关系

近现代中外关系
——晚清中外关系
摘要: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结束,历经150年,是中国从落后挨打,到探索救国,最终从困境灾难中走出来的斗争史。

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和戎”“自强”为主线,随机、应变、实用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非常深。

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充分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及对外交往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外交思想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日后中国现代外交意识、现代邦交思想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晚清;中外关系;开端
浅谈晚清时期中外关系
一、引言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这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大国,曾经是多么的自豪,不论是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科技等,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

可是,当明清之际,曾经不可一世的中国,还在做着自己的天朝上国梦,还在为自己的历史成就感到沾沾自喜,不屑与他国进行交流,不愿去了解世界的发展状况,不去放眼看世界,当中国正处在集权顶峰的封建注意社会,世界的西方却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先后进入了先进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注定作为世界大国的东方中国要落后于西方国家了。

当中国的历史进入清王朝晚期,伴随着对传统夷夏观的反思与批判,世界意识及国家主权观念的萌发,外交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突破传统外交观念的艰难过渡历程。

二、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由清王朝统治。

邻近诸国,朝鲜、老挝、越南、缅甸、日本等国,依附于清王朝,并多次入贡○1。

与中国国力相当的俄国,虽屡次进犯,但均未对中国造成巨大影响,直至17世纪50年代,俄国开始与中国交好,并派遣使团到我国来参观、学习。

至于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中国并未与其有多深的联系,外交、文化、贸易关系很少。

鸦片战争之后,多国开始介入我国政权格局,使中国变成多国列强竞争的“地区”,致使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

三、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外关系的开端
鸦片战争重新定义了中国对外关系格局,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自鸦片战争开始,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先后利用不平等条约,在我国培植势力、瓜分资源,并运用一切手段扩大在华影响力。

这时,中国的对外关系是被动的、处于食物链的底端,任人宰割,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随后,同盟会创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二次革命、五四爱国运动、抗日战争、国共战争等一系列斗争,促使中国逐渐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被引入正常的国际关系格局当中○3。

四、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对外关系性质的改变由中英关系开始,英国是当时最有实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为了增强国力,极度渴望开拓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给中英之间奠定了基本外交模式——即不平等条约外交。

如: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再到1881年中巴《和好通商条约》、1899年中墨《通商条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牢牢地将中国定位在“被侵略”国家行列。

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法战争之后,法国切断了中越之间的友好关系,并诱发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这也证明了,在利益的驱使下,“外交关系”很难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政局的变化而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因此,以中英关系为缩影,侵略与反侵略成为我国近代史对外关系的主体模式,它影响了我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的对外政策导向○4。

五、列强对华的合作与冲突
“合作政策”是19世纪60年代在华西方列强提出的政策,结束于70年代中后期。

该政策内容主要有两点,一为西方列强在华扩张问题上的相互合作;一为西方列
强与清政府之间的合作。

人类历史步入近代以后,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资本扩张有强力的侵略性扩张与和平的互利性扩张两种方式。

而列强对华的资本扩张则正是这两种方式的交互使用。

西方列强用“炮舰政策”打开中国的门户后,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同时还需要一个适应资本主义扩张的游戏规则。

在此情况下,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明确提出了“合作政策”。

而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打击的清政府,也急需要列强的支持和合作来稳定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蒲安臣在华竭力推行“合作政策”。

合作政策不仅表现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上,还表现在联合劝导清政府,学习国际法,“履行条约条款”。

《万国公法》就是在此期间被译成中文的。

清政府主动了解国际法,并且很快应用国际法处理对外事务,不再以夷夏观念处理对外关系。

六、中国近代史对近代化外交的影响
在清政府没有倒台之前,“总理衙门”是中央设立的主要外交机构,主要负责与国外通商、通政,“外交”在当时政府的政权体系中影响力很小。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位“外交大臣”,并在中国近代史开端中担当了极其重要的外交角色,领头签订了多个近代不平等条约。

虽然这些不平等条约,让中国在今后的几年、几十年里背负了太多的债务和重担,但这些不平等条约也证明了中国“外交”的成长和蜕变○5。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武昌起义到北伐战争,从抗日战争再到国共战争,中国近代史创建的外交模式始终没有改变,它所起到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胜利。

在政治、经济双向落后的窘境中,外交成为困扰中国几年、甚至几十年发展的核心问题,即便在“总理衙门”成功转型为“外务部”之后,中国的外交始终没有“强硬起来”。

但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开端为我国对外关系发展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一来,它让国人通过“外交”了解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从而奋发图强勇于斗争、创造民主型社会;二来,它为中国对外关系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制度还是规范,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革命、事务,都为近代外交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发挥了良好的借鉴作用○6。

七、结论
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和戎”“自强”为主线,随机、应变、实用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非常深。

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充分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及对外交往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外交思想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日后中国现代外交意识、现代邦交思想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通过上文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与近代中外关系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中国近代史是国人不可忘记的历史,它诠释了中国在历史更替、社会变革中所犯的错误,所作出的牺牲和努力。

现如今,中国对外关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中国传统外交”给“近代化外交”提供的宝贵经验。

注释:
○1张振鹍.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22(01):4-10.
○2彭南生,蒋东升,王复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回眸与前瞻[J].史学月刊,2009,21(02):19-32.
○3张振鹍.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开展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全面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2,22(02):13-14.
○4孙若怡,张有为,王汉超,郑欣宜.传承与开拓:一九四九年后港台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J].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2004,(32):15-25.
○5夏明方,邓思娣,赵晓光.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J].近代史研究,2007,23(01):121-128.
○6许苏民,董建林,郑海成.“内发原生”模式: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为明万历九年[J].河北学刊,2003,32(02):171-177.
参考文献:
[1]张振鹍.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
[2]彭南生,蒋东升,王复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回眸与前瞻[J].史学月刊,2009年.
[3]张振鹍.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开展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全面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
[4]孙若怡,张有为,王汉超,郑欣宜.传承与开拓:一九四九年后港台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J].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2004年.
[5]夏明方,邓思娣,赵晓光.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J].近代史研究,2007年.
[6]许苏民,董建林,郑海成.“内发原生”模式: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为明万历九年[J].河北学刊,2003年.
[7]刘大年著, 《美国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54年12月
[8]卿汝楫著,《美国侵华史》两卷,三联书店1952年、1956年
[9]魏子初《美帝在华经济侵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
[10]钦本立《美国经济侵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
[11]卿汝楫《美国侵略台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
[12]张雁深《美国侵略台湾史(1847—1895)》(人民出版社1956年)、《中法外交关系史考》(文哲研究社1950年)、《日本利用所谓“合办事业”侵华的历史》(三联书店1958年)
[13]鲍正鹄《鸦片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
[14]列岛编《鸦片战争论文专集》(三联书店1958年)
[15]魏建猷《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16]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书店1965年)
[17]牟安世《中法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18]贾逸君《甲午中日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