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创立者乔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
当代中国是一个"岛国"。
尽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面环海(只有东部边境靠海),但中国周边的地形事实上从任何方向都难以穿越。
虽然有些地区可以穿越,但要了解中国,我们首先必须观察其周围的山脉,丛林和荒原。
这一外壳虽然限制了中国,但同时也保护了中国。
. 从内部看,中国可以分成两部分:华人的心脏地带和周围的非华人缓冲区。
中国有一条所谓的400毫米(15英寸)等雨量线。
该线以东的年降雨量超过400毫米,以西的年降雨量则少于400毫米。
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等雨量线以东和以南。
这便是中原汉土,即华人的心脏地带。
这正是绝大多数汉族人聚集生活的地区,而汉人也是世人通常所说的华人。
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地带虽然只有美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但却生活着超过十亿人口。
华人的心脏地带又可分成南北两部分,分别使用两种主要方言,南方的广东话和北方的普通话。
这两种方言的书写体系相同,但相互之间在说话时却几乎不能沟通。
心脏地带有两条主要河流,即北方的黄河及南方的扬子江(亦称长江),此外南方还有第三大河流--珠江。
该心脏地带是中国的农业区。
然而,中国的人均耕地却只有全球的1/3,这也是了解中国最重要的一项数据。
这种人多地少的压力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史--即要适应压力又要摆脱压力。
心脏地带被非汉族地区所环绕--西藏、新疆(维吾尔族穆斯林的故乡)、内蒙古和满洲(即东北三省)。
这些缓冲区在历史上曾被强大的中国所统治,也曾在中国衰弱时被分裂出去。
如今,这些地区居住着大量汉族移民,这是引起摩擦的一个原因,但今天的中原正处在强盛期。
这些缓冲区也是历史上外来威胁的发源地。
汉土中原是一个河流众多和雨量充沛的地区。
因此,也是农民和商人的乐土。
周边地区则是游牧民族和马背民族的乐园。
13世纪,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入侵和占领了部分汉人的领土,直到15世纪汉人才重新收复失地。
这之后,中国的战略保持不变:即缓慢且有系统的对这些外部地区实行控制,以保护汉人不受游牧民族骑兵的侵扰。
这一基本战略主导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尽管人口相差悬殊,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认为自己极其容易受到来自北部和西部的军事入侵。
在抵御外敌的同时保护庞大的农民人口是很困难的。
汉人所选择的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控制那些潜在的征服者。
除了提供缓冲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控制这些地区便等于筑起了防御性边境。
由于边陲地区受其控制,中国固若金汤。
让我们逐一考察中国的边境,首先看看东部地区与越南和缅甸接壤的南部边境。
中越边境是唯一可以让大部队或大规模商队穿越的边界。
事实上,1975年曾爆发了一场短暂的中越边境战争,并且在历史上中国曾经统治过越南。
然而,余下的南部边境,即云南省与老挝及缅甸接壤的边境则是丛林密布的丘陵,难以穿越而且几乎没有交通干道。
因此让大军通过这条边界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战期间,美国费尽千辛万苦才开通滇缅公路为蒋介石的部队补给军需物资。
正因为如此之艰难,滇缅公路才成为了传奇。
因此在该地区中国是安全的。
海拔一万九千英尺(约5,581米)高的开加博峰(Hkakabo Razi),是中缅、中印边界的标志。
中国的西南边疆始于此地,止于喜马拉雅山山脉。
更确切地说,开加博峰是由中国控制的西藏,与印度以及两个喜马拉雅国家--尼泊尔和不丹所接壤的地方。
这一边界呈长弧形,先后经过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最后抵达海拔25000英尺(约7,439米)的胜利峰(Pik Pobedy)。
而胜利峰则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标志。
通过这一边境地区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历史上,该地区有一部分曾是经商的通道。
然而,就整体而言,喜马拉雅山是大规模贸易和军事行动的屏障。
印度和中国--或者说中国和大部分的中亚地区,是相互隔绝的。
唯一的例外是下一段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界。
这一地区可以通行,但相对来说缺乏交通运输系统。
随着交通的扩展,这将是联系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主要通道,是通往中国这一"岛国"的陆桥。
可距离是个问题。
中哈边境距离中原地区最近的省份仍有千里之遥,而且途经人口稀少并对中国构成重大挑战的穆斯林地区。
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在西行途中同样穿越了新疆和哈萨克斯坦。
因此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最后谈谈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向东延伸至太平洋的北部边界。
这一边界当然是可以穿越的。
事实上,外族唯一一次成功入侵中国,就是蒙古族的骑兵从蒙古这里发起进攻,并最终占领了大片汉人的领土。
中国的缓冲区--内蒙古和满洲,则保护了中原汉土免受其他外族的攻击。
中国人没有向北军事扩张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首先,从历史上看,没有多少占领的价值。
其次,南北交通匮乏。
俄罗斯有两条从西部延伸至太平洋的铁路干线,即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 Railroad,TSR)以及连接贝加尔、阿穆尔这两个城市并与TSR实现并网的贝阿铁路(Baikal-Amur Mainline ,BAM)。
除此之外,东西走向没有任何地面交通与俄罗斯相连。
南北走向亦然。
因此看上去可行的边界,实质上并不可行。
俄罗斯的海参崴(Vladivostok)直到布拉戈维申斯克(Blagoveschensk)一带。
这一带的交通状况和人口分布较为合理,且双方各有优势。
如果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发生冲突的话,该地区将会是冲突的中心。
此外离开太平洋向南延伸,这一带还与朝鲜半岛接壤,而朝鲜半岛正是中国上一次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地区。
接下来谈谈中国的太平洋海岸线,其中沿海港口众多,并且在历史上就有大量的沿海贸易活动。
值得注意且有趣的是,除了蒙古人曾经试图入侵日本,以及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军事挺进印度洋(主要为了贸易而且很快宣告放弃)之外,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海事强国。
在19世纪以前,中国从未遇到有能力对其构成威胁的敌国海军,其结果是导致中国不愿意斥巨资打造海军舰队。
只要能控制西藏、新疆、内蒙古和满洲,中国便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
汉土中原只有一个潜在的摩擦点,即与越南接壤的东南部。
除此以外,中原地区由非汉族缓冲区所包围,而这些缓冲区在政治上已融入中国。
第二个摩擦点位于满洲东部与西伯利亚和韩国接壤的区域。
最后,中国通往其他欧亚大陆国家的唯一通道只剩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
自从19世纪中期欧洲人抵达西太平洋后,中国最脆弱的地带就是海岸线。
除了欧洲为牟取商业利益而动用有限武力侵犯中国之外,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也侵占了满洲和华东大部分地区,此后中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冲突,或者说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战争。
尽管军事实力相差悬殊而且战火持续十余载,日本仍然没能迫使中国政府投降。
一言以蔽之,汉土中原鉴于其领土面积和人口密度,是无法被征服的。
日本无论赢得了多少次战役,始终无法在中国获得最终的胜利。
入侵中国谈何容易;鉴于其辽阔的地域和庞大的人口,占领中国则更是难上加难。
同样,这也使得中国很难入侵他国--并非完全不可能,但相当困难。
坐拥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中国可以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而在19世纪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以及在毛泽东统治时期,中国的确如此。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却不能其他大国一样行事。
China's Geopolitical Imperatives中国的地缘政治任务中国有三大首要的地缘政治任务:1. 在汉族地区维护内部团结。
2. 维持对缓冲区的控制。
3. 保护海岸线不受外国侵略。
维护内部团结地理上,中国比任何其他大国都更加封闭。
其庞大的人口、安全的边境以及相对丰富的资源使得中国即使选择与外部世界保持最低限度的交往也能得到发展。
如在毛泽东时期,中国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内部的利害关系和自身考虑,同时对外界持漠视或敌视的态度。
除了参与朝鲜战争,以及力图平定缓冲地区之外,那段时期的中国是安全的,而且是相对平静的。
然而在国内,中国则经历了周期性的和自发性的混乱。
对中国来说,闭关锁国的弊端就是贫穷。
鉴于耕地与人口的比例,一个自我封闭的中国就是一个贫穷的中国。
由于国民生活贫穷,以至于不可能依靠国内需求来带动经济发展,哪怕是极其有限的发展。
然而,一个孤立的中国更便于中央政府的管理。
中国最大的危机就是汉民族内部的分裂。
假设出现这种情况,同时中央政府权威减弱的话,周边的缓冲区就会脱离中国的控制,这时如果外国势力趁虚而入,中国就会措手不及。
中国要蓬勃发展,就必须从事贸易,出口丝绸,银器和工业产品。
从历史上看,陆路贸易并没有为中国带来麻烦。
丝绸之路将外国势力带到了中国,而由丝绸之路带来的财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稳定。
但整体形势是可以控制的。
工业化的力量改变了中国贸易的布局及其结果。
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迫使中国政府给予英国贸易优惠,由此掀开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篇章。
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在东部海岸线与世界产生了交集,而不仅仅是中亚。
这反过来破坏了中国的稳定。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不断增长,那些从事贸易的中国人迅速积累了财富。
沿海省份由于外贸行业蓬勃发展而变得相对富裕,而内陆地区的人民(这里不是指一向贫穷的缓冲区,而是指中原的非沿海地区)则仍然是些贫穷的自耕农。
过去,中央政府力求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不同利益间寻求平衡。
沿海地区,特别是新富起来的地方领导集团,希望保持并加强与欧洲列强、美国和日本的关系。
贸易越是欣欣向荣,沿海地区的领导集团就越富有,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就越大。
到了一定程度,外国势力与中国沿海商人及官员结成同盟,从而使得外国势力在沿海地区的影响力超过了中央政府。
于是中国最糟糕的地缘政治噩梦成为了现实。
中国支离破碎,形成地方割据,有些地方日益受到外国势力尤其是外国商业利益的控制。
中央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
应当指出,这正是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历史背景,这也使得日本最终战败显得更加不可思议。
除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之外,毛泽东有三大目标。
第一,恢复中央集权制--将北京重新确立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
第二,消除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巨大的不平衡。
第三,把外国势力从中国赶出去。
简言之,要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汉土中原。
1927年,毛泽东首先试图在城市发动起义但失败了,原因是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与外国势力的联盟牢不可破。
随后,他率领长征深入内陆地区,并且在那里发展了一支庞大的崇尚民族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农民军队。
1948年,他回到沿海地区并将外国列强驱逐出境。
毛泽东重新封闭了中国,恢复了中央集权化,同时也接受了其必然结果:中国变成了平等但却非常贫穷的国家。
中国地缘政治的当务之急是:要发展就必须参与国际贸易。
如此一来,势必要将沿海城市作为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会日益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