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安云云(2009年4月21日)根据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为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合理优化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期采取资料调查法、个别访谈调查法、表格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各县(市、区)填报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方式,对聊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根据各县填报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统计,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基本情况全市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基本情况(见表2、3、4、5)。
表2 全市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基本情况表3 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情况表4-1 全市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情况表4-2 全市中学专任教师学科结构情况二、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1、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
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造成了教师在区域分布上严重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
2、教师队伍各学段均缺编。
由表1可见,小学段超编1 011人。
但据调查分析,实际小学缺编严重,一是存在大量的非教学人员,约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6%;二是存在大量系统外借教师,约占小学专任教师的2.4 %;三是有长期病休教师(重大病号)约占小学专任教师的9.1 %;四是联校机构占用小学教师编制,占小学专任教师的5.7 %。
仅外借、重病、联校人员占用小学教师编制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7%。
教师实际缺编2914个;初中段缺编5094个;高中段超编1788个,但与办学规模相比,仍存在惊人的缺口。
因为现在的编制是根据2001年底在校生数核编,目前我市高中在校生,是七年前的2倍,若按现在在校生为基数核,实际应增加编制4 615人,高中段缺编2288个。
因此小学和高中实际缺编520 2人。
3、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配套。
小学段语文、数学教师基本够用,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初中段化学、地理、历史教师富余,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编严重;高中段整体学科教师缺编。
据调查,有的学校教师总体上不缺编,但某一科或几科教师偏多,有些学科却无专业对口教师。
被调研的村小学及教学点的一、二年级均长期实行包班教学,包班教师一般要教小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运河两岸、音乐、体育、美术8门课。
农村小学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教师,英语、信息技术、体育及艺术规定的课程均未能正常开设。
80%的乡镇中小学没有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某乡镇四处完小三个教学点中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上音乐课只能靠听录音带,搞歌咏比赛,开运动会都十分困难。
小学外语缺口最大,全市缺267名英语教师,某乡7处完小和教学点没有1名英语专业教师;某镇5处完小,4个教学点没有1名英语专业教师;某乡小学只有1名英语教师,只能跨年级教学和“走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
据统计,全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46岁以上的占40.1%。
某乡共有小学教师84人,平均年龄47.2岁。
目前,全市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状况呈倒金字塔结构,学段越低年龄越大。
(二)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
一是专业教师少。
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
大部分乡镇的农村小学没有音、体、美专业教师;80%的农村小学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一人是专业教师。
聊城大学曾对来自4个县参加培训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是多数达不到初中英语水平。
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
某县两个乡镇的小学教师中,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不足10%;乡镇中学教师中,第一学历为师范院校专科毕业的教师仅为3%。
其他教师第一学历均为电大、教育学院、中师或是接班人员。
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见表6)。
据调查,某乡镇民师转正97人,占全乡小学教师的61%。
由于民办教师普遍学历偏低,未接受过系统教育,自我更新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差,年龄偏大,总体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表5 全市农村小学民办转公办教师数及所占比例(三)我市中小学代课教师依然大量存在1、分布广泛。
从地域看,多数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代课教师,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情况愈严重;从学段看,小学和高中代课教师较多,初中相对较少;从城乡看,代课教师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较为集中,城区中小学总体偏少,主要存在于高中学校。
2、素质不一。
高中段代课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年富力强,很多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初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代课教师素质偏差,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有的虽具有相应学历但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原因分析(一)师资配置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从2001年开始启动,2 005年起在中小学全面推行。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要求,调整各学科专业师资配置,必然会出现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不足,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剩余的现象。
二是教师学科间调整措施及力度未能及时跟上。
一方面部分教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另一方面对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普通重视不足,没有按时开足课时。
三是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师资整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少,部分农村教师观念和教法陈旧。
四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新机制未能有效构建,知识更新与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少,缺少持久有效的专业支持。
致使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很多青年教师纷纷外流,导致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
(二)教师编制标准不适应我市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市农村小学缺人问题主要是编制标准低和班额小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农村小学编制标准未能体现“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力求精简和高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
编制核定未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出现了“一刀切”现象,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与城市倒挂。
据专家测算,现行的农村教师编制标准须在校生达到3 00人以上时才适用。
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很难达到这样的学生规模。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到了极限,受走读半径限制小学(教学点)仍然比较多,分布较分散,班额较小。
据统计,目前农村小学班额在35人以下的班级占60%(其中班额在25人以下班级占25%),这使得农村小学按编配人无法满足需要。
根据目前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如果按山东省执行的城镇师生比1:19核准编制配置师资,并折合成班级数计算,或者按教育部每班配备2.1—2.4名教职工的折算标准,基本符合我市的状况。
高中教师缺人问题主要是核编工作滞后造成的。
省里规定,教师编制三年一核,上次核编是2003年,依据2001年高中在校生人数。
“十五”期间,我市高中规模逐年扩大,至今,学生数已经翻了一番。
但教师编制没有随高中规模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教师补充出现受编制所限的困难。
(三)教师队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真正落实,有关政策规定未能完全贯彻执行。
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中小学教师的职能(招聘录用,调配)仍没有到位,难以统筹调配教师资源,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有的县(市、区)还没有将教师的管理权上收到县;已经上收到县的,尚有部分没有按照规定将教师人事权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教师管理某种程度仍处于多头并管状态。
一是教师流动困难。
某县县域内教师流动需县长签字、编办审批,乡镇政府同意,县财局认可,方能进行调配,县教育行政部门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调剂教师很困难。
二是教师补充不及时。
补充的教师多是到高中学校任教,能派到农村小学、初中的教师数量非常少。
某乡中学八年没有补充过教师,建校三十年没补充过音乐专业教师。
三是教职工分流工作做得不到位。
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要参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分流工作。
但大部分县对非教学人员及年龄偏大、教育教学能力和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教师没有完全按规定进行调整和分流。
表6 2003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和补充新教师情况2、农村教师待遇未落实到位。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城乡中小学教师同工不同酬。
大多数县没有给农村教师落实“三金一补”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比较差,大部分农村小学多人一个办公室,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成为标准的走读教师;初中教师双职工有一间宿舍兼办公室,单职工没有宿舍。
(四)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人员补充和教师队伍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从根本上讲主要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的。
有的县(市、区)领导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承诺多,行动少。
在中小学教师缺编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基础教育人力成本而不愿引进正式教师。
四、对策建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在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新的历史起点为契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一)启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采取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积极做好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建立完善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交流制度,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队帮扶制度,深入开展大学生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增加学科,扩大规模,扩大覆盖面,不断提高支教效果。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解决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
一是建立补充教师新机制,有计划统一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
要制定中小学教师招录规划,根据学段和学科结构先急后缓,分步实施。
每年要定期补充教师,且补充的数量要多于自然减员的数量。
二是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者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
要开展专项督导活动,对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彻底清理的县(市、区),建议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