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债务危机的危害引发社会动荡首先,政府缩减支出,增加税收,不仅会增大经济复苏的难度,而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希腊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危机,不得不通过提高税率,增加燃油费,对奢侈品征收特别税以及削减公务员福利等多种措施,希望将2010年预算赤字从2009年的12.7%削减到8.7%,这些措施已引发大规模抗议和罢工。
虽然2009年下半年欧洲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扩张,但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四季度仍在收缩。
抑制社会消费其次,会制约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
在经济衰退和复苏阶段,政府为改善预算收支状况的所做的努力,不管是削减开支,还是增加税赋,必然要以抑制消费为代价。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内消费难以有效复苏,投资和内需就会受到制约,经济的复苏就会受到影响。
反过来,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恢复到合理水平,就业状况就难以好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国内消费需求必然疲软。
这可能会使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低于潜在增长水平。
影响投资环境再次,会严重打击市场信心,影响投资环境。
主权债务危机会导致汇率波动,利润下降,融资成本上升,市场和投资环境急剧恶化。
冰岛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汇率出现了汇率大幅贬值,2009年10月全球最大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退出冰岛。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加重,不仅严重影响希腊国内消费信心和零售业预期,经济先行指数11月和12月连续下行;同时,欧元受危机拖累,表现疲软。
损害经济基础最后,主权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将长期的,可能会严重损害经济的基础。
债务重组和消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济衰退和复苏阶段,政府赤字仍会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而当经济进入扩张阶段后,巨额的债务负担必然制约经济扩张的速度。
上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导致拉美各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巨额的政府债务有关。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中的重要事件时间事件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
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
2010年2月11日鉴于希腊形势紧张,原计划讨论欧盟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战略的欧盟特别峰会被迫转向讨论希腊债务危机。
会上,欧元区国家领导人同意在应对希腊政府债务危机问题上采取协调行动维护整体金融稳定,但没有出台援助希腊的具体举措。
2010年5月25日意大利政府出台250亿欧元财政紧缩计划。
2010年5月27日西班牙议会批准150亿欧元财政紧缩计划。
2010年6月7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拖累,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比1.19,创下自2006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0年6月16日法国政府宣布退休制度改革计划,将退休年龄逐步从60岁提高到62岁,以减轻财政负担,这在法国国内接连引发强烈抗议。
2010年7月7日德国政府出台4年期的财政紧缩计划,共开源节流800亿欧元。
2010年7月13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把葡萄牙的信用评级降至A1。
2010年11月21日爱尔兰政府正式请求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救助,沦为第二个希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掀起第二波高潮。
2010年12月16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峰会,消息人士透露,就如何修改《里斯本条约》以建立欧元区永久性危机应对机制达成一致。
欧盟领导人同意,在2009年12月1日刚生效的《里斯本条约》中加入两句话,即“以欧元为本国货币的成员国可以设立一套稳定机制,在迫不得已时,为维护欧元区整体稳定而启动。
根据这套机制提供任何所要求的财政支持,都必须附加严格条。
”这两句话为欧元区国家建立永久性危机应对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2011年3月12日欧元区17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非正式峰会上讨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的综合方案并提出“欧元公约”建议。
“欧元公约”是促进欧元区国家经济趋同的经济改革建议,其核心是经济治理改革,促进成员国经济更加融合,并为此确定了4项目标,即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就业、巩固财政和维护金融稳定。
2011年3月21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的细节并达成一致。
根据会上达成的协议,名为“欧洲稳定机制”的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将是一个由欧元区国家依据国际法、通过缔结条约成立的政府间组织,总部设在卢森堡。
2011年4月7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由现行的1%提高0.25个百分点至1.25%。
这是欧洲央行自2008年7月以来首次加息,同时也是对在2009年5月降至历史最低点并维持至今的1%的主导利率首次向上调整。
2011年7月11日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和服务事务的委员米歇尔·巴尼耶表示,由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影响“恶劣”,他将建议欧盟禁止信用评级机构对接受救助的欧元区国家进行信用评级。
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多次下调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导致这些国家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从而引起欧盟及德国、法国、希腊、葡萄牙等国的强烈批评。
2011年8月15日欧洲央行此前一周购买欧元区重债国国债,总额达220亿欧元(约合320亿美元)。
欧洲央行2010年5月开始购买欧元区国债,以稳定债券市场稳定。
截至目前,欧洲央行斥资购买欧元区重债国国债累计达960亿欧元(约合1396亿美元),其中包括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国债。
2011年10月13日斯洛伐克国民议会批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扩容议案。
至此,欧元区所有国家均已经批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扩容计划。
增加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有效放贷水平及其弹性是欧盟阻止债务危机蔓延的主要“武器”。
根据欧盟规则,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扩容议案需要欧元区每个国家的批准方能生效。
2011年10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宣布,欧盟将推出总额500亿欧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用于发展交通、能源和数字网络,以确保欧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增长。
2011年10月27日欧元区首脑就解决债务危机达成一揽子协议。
根据协议,现有救助机制即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规模将扩大(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扩大到1万亿欧元);在2012年6月底前将欧洲主要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到9%;银行业同意对希腊国债进行50%的减记。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中欧经济的相关性决定。
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欧盟是极为重要的经贸伙伴。
在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者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自从中国加入WTO十年多来,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贸易盈余都保持了稳定的上升态势,中欧贸易在中国所有外贸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是中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
其中,中国与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贸易占中国与欧洲国家贸易的近60%。
因此,对于长期以外向型经济为重要拉动力的中国经济来说,欧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欧洲经济必然会大受影响,欧洲国家的消费信心和实际的消费都会大为减少,这将对欧洲的需求造成直接冲击,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中国。
在前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欧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经济极为重要,如果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丧失了消费胃口,无疑会使得中国的对外经济丧失一大动力。
欧美经济的减速或衰退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三个渠道。
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又将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
这虽然对缓解中国的通胀有短期好处,但如果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本来已经在宏观调控之下减速的中国经济,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达到4800亿美元,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对中欧双边贸易造成沉重打击。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在汇率方面也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欧元持续疲弱,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这将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压力,汇率升值会吃掉本来就不多的出口利润。
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做不下去了。
对于中国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之下的众多出口加工业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另一种情况比较极端:欧元崩溃,这将使得欧元成为一张废纸。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小,但对这种可能性不能不防。
此外,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还会导致欧债以及欧元资产的大幅度贬值。
到目前为止,中国持有的欧洲资产在持续增加。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接近3.2万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3%。
据市场估算,其中的60%~70%为美元资产,日元和欧元资产大概在30%左右,而在这之中,欧元资产占比可能在10%~20%之间。
假如按照15%估算,则欧元资产规模大概在4800亿美元左右。
如果欧元资产大幅贬值,中国对欧增加投资将会迎头遇到欧债危机的冷水。
对于中国增持欧洲资产的策略,不能不多加警惕。
首先,中国高层已经对此达成共识。
2011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匈牙利访问期间表示,中国愿意购买一定数量的匈牙利国债。
温家宝还明确表示,中国2011年已将更多新增外汇储备用于购买欧元资产,中国是欧洲主权债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者。
胡锦涛主席在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会面时也表示,中方将继续把欧洲作为主要投资市场之一。
很显然,中国持有的欧元资产还将继续增加。
在欧债危机乌云渐浓之际,中国再次重申对欧元区国家经济稳定和欧元的支持,欧洲对于中国通过购买欧洲债券帮助其化解危机的预期大大升温。
而备受欧债危机困扰的欧洲经济,可能因为中国的支持而获得一剂强心针。
但正如国内学者所分析,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可以理解为中国在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买单,中国不能再成为欧债危机的买单者。
目前中国持有的欧元区外汇储备不多,对中国而言欧债问题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中国继续增持欧元债券,问题就复杂了。
这就像中国过去大量持有美债一样,把中国与欧洲贬值的金融资产捆绑在一起,结果一同下沉。
中国增购欧元资产,是中国推动外汇储备多元策略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国外储“逃离”美债已成为主流观点。
尤其是标普调降美国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之后,对中国持有美债的反对声空前高涨。
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元在中国政府外汇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已出现下降,从2005年的占总金额的71%,下降到了目前的60%。
美元资产占中国外储比重的下降,正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策略的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