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
论述朱熹道德教育目以及注重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法等思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现实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朱熹明人伦知行并重德育启示
朱熹,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宋代的大哲学家,是理学中集大成的儒家学者。
他坚守儒家一贯的传统学说,以“明人伦”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重视躬行、热心讲学的教育家。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
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死于宁宗庆元六年,享年七十一岁。
朱熹出身于地主官僚家庭,幼时聪明,五岁读经,十八岁登进士弟,六十九岁才罢官还乡。
他先后作官不过十四年,大部分时间从事私人讲学,先后长达五十年之久,始终不倦,为中国教育史上所罕见。
一、“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教育家,都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强调研究、贯彻教育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朱熹也不例外,他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就是“明人伦”,做“仁人”、“圣贤”。
他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
他说:“昔者圣王作民君师,设官分职,以长以治,而其教民之目,则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盖民有是身,则必有是五者,而不能以一日离,有是心则必有五者之理,而不可以一日离也。
是以圣王之教,因其固有,还以道之,使不忘乎其初。
”由于人们一日不能离开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此五者之关系,也不能一日离开“亲”、“义”、“别”、“序”、“信”此五者之理,因此,朱熹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者圣王教民之目,作为《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出来。
明“五伦”,即明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和宗法等级制度,这便是朱熹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知行并重的教育方法
朱熹特别强调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既要“致知”又要“力行”的知行合一的道德践履法。
朱熹在道德教育中强调既要“致知”又要“力行”,既要“穷理”又要“笃行”将思想灌输和行为训练结合起来。
他说:“既知、力行,用功不可偏。
”“二者不可废其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
”在知行观上,朱熹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见解,他认为知与行二者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并提出了“知行相须”的观点。
为此,朱熹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注重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的同时,严格训练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
他把深奥的道德理论、抽象的道德说教化做具体的行为要求,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揖让言辞,使它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极易操作,便于被蒙童所接受,也便于监督。
比如,为了使孝悌这种内在的道德情感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朱熹非常注重对儿童进行整饬自身的肃仪教育。
他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
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目的就是要让儿童从小养成符合封建主义的日用人生习惯,为实现封建道德准则的“真知笃行”奠定基础。
比如,仅就起居一项,他就做了诸多详尽规定:“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凡如厕必去上衣,下必浣手”;“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静端正”;“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日常的杂用之器,“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借人东西,“及时取还。
”这些规矩,虽然看起来繁琐细碎,但却对一个人素质修养的提高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被历史优选过的行为规范和礼仪法则,正是人们行为被赋予认同意义的不可或缺的标准尺度,人们如果不遵循和学习这些法则,就无法良性进入社会,更不用说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了。
因此,想要对一个人进行完整的人格培养,就必须运用许许多多可操作的道德礼仪来规范他的行为,使之得到模塑,富有涵养。
今人大力强调要进行关乎国格、人格和事业成功的礼仪训练其实就是人之成长所必须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作用的、最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明人伦”教育目的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因此,校园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主体性迷失的情形,这就是过度的物质化、功利化倾向以及文化世俗化的流行,精神与心理健康被忽视等。
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辱观混淆,公德心普遍缺乏,个人行为失范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抬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醒。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理念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定规格的、为社会所需要的特殊“产品”。
这种“产品”无法像其他产品一样可以用图纸、样品等物化出来,也很难像其他有形的目标那样在头脑中建立起具体的表象。
它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强化他们的公德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现代文明基础上,使他们能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大众的关系。
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追求“内圣”与“外王”合一,强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崇尚道义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抛弃其中空想成分和其他不合理的因素,对于今天我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人格和价值目标仍然有较大的历史魅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同样需要树立一定的理想目标,作为自己做人的道德标准和奋斗方向。
要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体物质文化需要,又必须有一定的价值人格作支撑。
作为大学生应以社会的道德规范来指导自身利益的实现,不能过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应该培养自己崇高的理想人格,确立高层次的人生目标,使个人素质在不断修养中、不追求中得以提高,我们要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畸形心态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我教育,启迪自身修养的自觉性,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使自我融于家、国、天下之中,把自我与社会、责任与义务联系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社
会中的人,是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社会主体、个人责任包括对社会、国家、民族、他人的责任,这些责任是历史赋予社会每个人的使命。
(二)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
朱熹认为知与行是统一的,他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二者不可偏废。
”对于“知”,现今的道德教育也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但对于“行”,则少有关切,现实中官员腐败,人情冷漠,伦理道德被鄙视践踏等一系列事实令人触目惊心。
朱熹强调“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必将引起现今学校德育对学生“行”的思考。
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知识,道德更是一种实践理性,它需要受教育者通过道德实践去体认,使道德戒条内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才能真正地提高道德境界。
道德是发自个人良心的、自觉自愿的,正如马克思所说: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人的思想品质的提升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非是一个“外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而非是一个外在灌输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主观方面理解、接纳和赞同某一道德规范,即使他能按照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去做,其行为也很难称得上是道德行为。
因此,学校在组织学生德育走向实践、走向生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出道德行为,反对强制、命令式的教育;并通过学生自觉的行为,努力帮助他们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我需要和自我信念;通过学生自愿的行为帮助他们将道德规范转化为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通过学生的主动精神承担道德责任和践履道德义务,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四、结语
当今的德育工作,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影响而出现弊端的时候,我们思考借鉴朱熹的德育思想,对培养具有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的新一代或许无不裨益。
参考文献:
[1] 刘培军. 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 刘佩芝. 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0
[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陈凤.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探略[J]. 怀化学院学报,2007
[5] 佟艺. 漫谈朱熹和他的教育思想[J].科技信息,2008
[6] 汪雁.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
[7] 钱小琴.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
[8] 赵健. 朱熹教育思想的新审视[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
[9] 陈利华. 朱熹蒙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启示[J]. 武夷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