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中国文人思想分析拙政园资料.
从中国文人思想分析拙政园资料.
拙政园——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结晶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 的江南水乡特色。
造园中的诗情画意是如何表达的?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东北的齐门和娄门之间,明代弘治年间御史 王献臣 因感 仕宦不达,故日:‘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取名拙政园。当时因“居多隙地, 有积水亘其中”,便“稍加浚治,环以林木”,而有水石林木之胜。园内 “凡为堂一 ,楼一,为亭 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共 有31 景 。以植物为主景的共有25 处 ,而直接以植物命名的园景有20处之 多 ,可见园林造景以植物为主。
空间与边界的处理 中国山水画中表现物形的轮廓对应的是园林的
空间,需要组织好空间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同时要求景物配置与空间的搭配自然和谐。
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前,在坡面平缓的土山上建 有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香,云蔚指四周花 木繁盛,亭子为矩形方亭,在亭子前面有假山 水面和梅树陪衬,后面有苍翠的高大树木衬托, 形成了似乎与云相映,以自然景为胜,四望一 片郁郁苍苍,形成了极有野趣的画面。
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主要采取的透视方法是鸟瞰画法,也就是散点透视,可以把不同空间 的景色集和于一体.而这种移动的连续的风景画构图就是中国式构图的一个准则。
散点透视 园林和山水面的透视方法是相通的,在园林林 中最观就像一幅很长的山水画卷,当游人停下 脚步观赏眼前的景色时.感受到的是静止的景 色,就像在欣赏一幅画作。但当游人沿着同路 行走欣赏眼前的景色时,又形成了连续遥动着 的景观,在这个观景过程中.建筑、假山、树 木造成了视线的阻碍隔,这种遮挡和隐蔽并不 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这种障景的手法, 造出空间和视线的转换,最终达到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豁然开明的视觉效果。
与谁同坐轩——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拙政园名字的由来也和诗词密切相关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园 由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 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 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 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 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拙政园)共同的创作手法
中国古代文人造园的意境表达 ——拙政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土壤)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思维 以血缘宗法为生活底蕴的社会具有“家天下”的浓厚内向性 中国哲学富有人情味,赋予万物以情,寻求人与自然的沟通 顺乎夭而应乎人 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园林以水为中心,环绕31景: ①若墅堂 ②倚玉轩 ③小飞虹 ④梦隐楼 ⑤荚蓉隈 @小沧浪 ⑦意远台、钓 ⑧
志清处 ⑦柳陕 @水花池 ⑩净深亭 ⑥待霜亭 ⑩听松风处 。。。。 当时在造景上以植物为主,强调 植物的寓意 ;布局上则旷远疏朗,近乎自
然 ,主要建筑临水而筑,正如文震亨( 文徵明曾孙) 在 《 长物志》 “室庐” 中说的那样,“居山水间者为上”。在建筑物的题名上,诸如 梦隐楼、若墅 堂、怡颜处、瑶圃等等,无不表达出明代文 人的那种对社会政治的退避和自 我人格完善的特质。
拙政园是明代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它所追 求的是一种隐逸淡泊的情调 ,抒写的是一种 宁静清寂的情怀,正如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 物沈周的那种亲切温润的自然风景与平淡天 真的心境完美融合的绘画风格 ,而迥异于商 贾富豪们的穷欲奢侈的雕梁画栋和市侩气十 足的庸俗。
意远台
《 记》: “ 东岸积土为台,日 ‘ 意远台’ 。 ” 《咏》: “ 在 沧浪 西北,高可丈寻。
天人合一 安居理念 神仙思想 君子比德 言不尽意
道法自然 封闭园林 师法山林 人化自然 不拘形似
. . .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遵循“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 设计理
念,追求意境美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园冶》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唯一的造园理论著作,讲求“因借”的设计原则,主张 在空间和时
多少年过去了意远 台变成了志清意远 厅
苏州园林里很多的匾都有着深厚的 历史和文化底蕴。 "论语"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仁厚,智者乐水的智慧.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古代文人 把造园与诗文 、绘画等结合起来 强调景物的画意生成 。
文征明对拙政园的喜爱体现在了他的画中,他画 的很细致,一丝不苟地将园中的庭院、山石、花 木及建筑的形态表现出来。
老子——“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一以贯通,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认识和征 服自然,而是泛爱万物”。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孟子——“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
自然
议论虽殊,取舍不同而已。“天”与“人”相应的观点如出一辙。 园林 人
园林之魂
与谁同坐轩
该轩题额为清 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款署为“凤生姚孟起”,取 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
小飞虹
《咏》: “在梦隐楼之前 ,若墅堂北 ,横绝沧浪池中。 ” 图中为一架在 沧浪池的板桥 ,桥为三折 ,是明代常见的平弧形桥梁,文震亨《 长物志》: “ 板桥须三折”,刘敦桢教 授推定大约是明代定制,现在江南一带的古村落 常能见到。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都建立在了中国传统自然美 学基础上。绘画艺术对造园的影响最广,两 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园林大师陈从周指 出了“画中寓诗情,画林参画意。诗情画意 遂为中国园林之主导思想”。
一个小园,两三亩地,垒石为山, 筑亭为上,引水为池,种花莳竹, 新句题蕉叶,于焉逍遥。
间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笔者通过对《园冶》的研究,发 现中国传统
造园理论讲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天人和谐,具有丰富的人性化设 计观念和生态设计意识。
哲学衍生的艺术——诗书画(枝干)
18世纪著名 的园林理论家钱伯斯曾说过中国 的造园家是画家和哲学家的结合体,并不像 其他的国家随便一个建筑师都可以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