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刺拔罐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13-01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
症性皮肤病。
常以患处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为的特征,可于发疹前或伴随皮疹而出现,病程2~4周左右,愈后一般不易复发。
本病会出现成群丘疹及水疱,损害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缠腰火龙”“蛇串疮”。
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拔罐治疗本病,痛苦小,见效快,故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西安市中医医院门诊病人,男20例,女40例;年龄28~75岁;病发部位:胸背部32例,腰肋部28例。
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胸背部16例腰肋部14例。
对照组:男9例,女21例,胸背部18例,腰肋部12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发部位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
①诊断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病程在5d内;②年龄在18岁以上;③排除心、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非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者;
⑤排除相应药物过敏史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穴位的选择。
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疱疹发出的位置,确定发病的神经,选择与其对应的患侧夹脊穴,并找出疱疹出现的起止位置,此三处是穴。
2.1.2 具体治疗方法。
选取1.5寸毫针,在疱疹病毒发出的相应夹脊穴针刺及疱疹终止点直刺,进针深度0.5寸,以泻法行针,得气后在针刺处拔火罐。
并于疱疹分布的带状区域边缘选取适当的长度沿皮平刺1.2寸。
留罐15min,以罐下针刺处微有皮肤渗出液为佳,留针30min。
5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
2.2 对照组。
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口服阿昔洛韦0.2g,每日4次或肌肉注射聚肌胞2mg,每2日一次。
肌肉注射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mg,每日1次,5d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2d。
3 疗效标准与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2]。
①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皮肤干燥,可遗留色素沉着或干燥痂皮,局部异常痛痒感消失;②显效:皮疹消退≥7%,局部异常痛痒感明显减轻;③有效:皮诊消退≥30%,局部异常痛痒感减轻;④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或加重,局部异常痛痒感无减轻,症状甚至加重。
3.2 疗效观察治疗组。
30例中,治愈28例,好转2,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30例中,治愈13例,好转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治疗结果见下表。
典型病例:
黄某,女,56岁,退休工人。
2012年4月20日就诊。
患者诉:右侧胁肋烧灼样疼痛3天,3天前偶伴低热、乏力,右侧胸部出现水泡,逐渐增多,呈持续性疼痛,自服用止疼片,效果欠佳。
遂来我科就诊,查体:内科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专科查体:疼痛位置大致分布于第六胸椎起并沿第八肋软骨放射至右侧胸部呈约2cm 宽15cm长度带状分布,成簇状分布,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升高,中医诊断为缠腰火丹,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选穴第六胸椎处取夹脊穴,疱疹终止点,带状分布区上下界围刺,均选用1.5寸毫针常规消毒针刺。
夹脊穴及疱疹终止点直刺,深度0.5寸,泻法行针,待针下有沉紧感时留针并在此2穴处拔火罐留罐10min。
疱疹带状分布区每隔5cm与皮肤呈15°平刺1针进针深度1.2寸,留针30min。
当天治疗完毕后,疼痛即减轻,治疗6次患者痊愈。
4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激活了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的疱疹病毒,从而发病的。
夹脊穴的位置恰逢神经发出之处,故针刺时选取相应神经节段分布区域的夹脊穴深刺,意在“之本”:直达病所,阻断根源,再于此处配合拔罐,更有利于引邪外出。
其余部位的针刺位置浅表则是“治标”起到了疏经通络控制疾病范围并促进皮肤表面疱疹吸收的目的。
如此,则标本兼顾,表里同治,治愈疾病,收效满意。
参考文献
[1]何继原.针刺拔罐加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60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1:19-20
[2]孙荣华,王进,洪丽娟.西药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