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种诊疗方案

4种诊疗方案

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一、病名 “核嘎尹”属于壮医“邦印”(痛证)范畴,多缘于外感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等邪毒的入侵,停滞于脏腑骨肉之间,阻滞龙路或火路,使人体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二是情志不舒,脏腑功能失调,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气机不畅,阻滞龙路或火路,三气不能同步;三是平素劳累过度,失于调养,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气行不畅,阻滞龙路或火路,三气不能同步。由于气机阻滞火路、龙路的部位不同,其所发生的症状亦有别,阻于腰部为腰痛,阻于下肢为下肢麻痛,以局部疼痛,或胀痛,或刺痛,或钝痛,或灼痛,疼痛或阵作,或持续,或得热(冷)痛减,或遇热(冷)加剧,伴活动受限,不能行走,舌质红或暗紫,呈瘀斑舌,苔白腻,或舌质淡,口唇红、干或青紫。壮医甲诊:甲呈青紫色或黑色,按压甲尖放开后,久久未恢复原色,或按压左手无名指,血色散开;甲象呈鹰爪甲、淡薄甲、斑点甲或脊棱甲。指诊:手指颜色呈青色或瘀热青紫色,左右中指青紫。耳诊:耳廓色淡或青黑。壮医目诊:“勒答”白睛上有黑斑、黑点。脉诊:上臂内侧上段脉、下段脉,前臂内侧上段桡侧脉、前臂内侧下段尺侧脉呈急脉或慢脉。相当于中医的“腰腿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诊断依据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壮医辨证分型 1、急性发作期 阳证:腰部疼痛胀痛难忍,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阴证:腰腿痛如刺或冷痛重着,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

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或暗紫,苔白或腻,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间歇期 1.阳证:腰部无明显红肿热痛,口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

2.阴证:腰部无明显冷痛或刺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

脉紧。 3、慢性期 1.阳证:腰部反复胀痛伴活动受限,遇热加剧,得冷减轻,可见脊柱生理弯曲变形,口苦、口干,烦闷,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弦。 2.阴证:腰部反复隐隐作痛,局部发红或不红,灼热不明显,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濡。 3.虚证:久病不愈,反复发作,腰部疼痛、重着,活动不利,伴乏力,头晕,心悸,气短自汗,畏寒肢冷,面白无华,舌质淡,苔白,脉细或细弱。 三、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通调龙路、火路,止疼痛。

(二)治疗方法 ①急性发作期

外治疗法 ① 飞龙掌血30克,下山虎30克,活血藤50克,山蒌50克,浸酒外擦患处,每天擦3~4次。 ② 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每次拔6~10个,每天拔2~3次,连拔15天一个疗程。 内治疗法: ① 千斤拔15克,牛大力10克,草鞋根10克,杜仲10克,马尾蕨10克,马连鞍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②间歇期 外治疗法: 1.壮医热熨疗法:接骨丹100克,大驳骨100克,透骨消草100克,臭牡丹100克,研末成粗粉,每次用80克,将药粉用醋调湿,装入布袋中蒸熟后外敷患处。 内治疗法 1.杜仲10克,橘红10克,共炒黄研末,每天6克,盐汤、米酒送服,每天1次。 2.茴香5克,研末,猪腰1只,将茴香纳入猪腰中,用湿纸包裹,煨热,饭前以盐汤、米酒送下,每天1剂。 ③慢性期。 外治疗法 1. 壮医药浴疗法:麻骨风100克,松筋藤100克,上山虎50克,透骨消100克,九里明50,水煎外洗全身,每天1剂。 ④其他疗法: 1、静脉注射疗法 四、护理 患者平素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风毒、寒毒、热毒等邪毒入侵,同时要提防劳累过度或负重过度,避免外力的伤害,心情要开朗,避免忧思过度,精神过于紧张,注意饮食起居,尽量避免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五、疗效评定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 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滚 克(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病名 “滚克”属于壮医“发旺”(风湿性关节炎)范畴,主要是邪毒(包括风毒、湿毒、痧毒、热毒、寒毒等)入侵,此时若毒力太强,正邪交争,正不胜邪,或其人身体虚弱,防御外邪的能力低弱,外邪乘虚而入,邪毒在人体内阻滞三道两路,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因各种毒的性质不同,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风毒致病,多是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湿毒致病,关节肌肉多重着、麻木等。若邪毒侵犯肢体日久,可致四肢关节肌肉两路不通,亦可致关节变形等。这些都是由于邪毒致病的特征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为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曲不利、肿大,或有定处,或游走不定,或遇冷加剧,得热减轻,或遇热加剧,得冷减轻,甚则关节变形,行走困难。怕风,发热,口渴,烦闷,手足沉重,睡眠差,腹胀满,舌红,苔薄白或黄燥,面色青,口唇红、干,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目诊:“勒答”上龙脉脉络边界混浊,模糊不清。甲诊:指甲颜色青色,月痕暴露太少。诊甲象为竹笋甲、鹰爪甲,按压右手无名指血色向上升或按压指甲两旁有血中间无血,指关节红肿或指关节肿大肤色不变,或手指如梭形。诊耳尖:青色。脉诊:前臂内侧上段脉和下段脉呈慢脉。相当于中医的“风湿痹”,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 二、诊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一)诊断依据 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 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3、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可心脏受累。 4、 血沉增快,抗链球菌素“O”大于 500 单位。 症候分析(二)壮医辨证分型 急性发作期(多见阳证) 阳证:关节明显红、肿、灼热,疼痛剧烈,或屈伸不利,遇热加剧,得冷减轻,痛不可触,昼轻夜重,发热、口苦、口渴喜冷饮,烦闷,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 间歇期(多见阳证、阴证) 1、阳证:关节无明显红肿热痛,口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 2、阴证:关节无肿胀及疼痛,舌质暗或淡,苔白腻,脉弦,病程一般较长。 慢性期 1、阳证:关节反复红、肿、热、痛,或屈伸不利,遇热加剧,得冷减轻,关节附近有结节,可见局部变形,口苦、口干,烦闷,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弦。 2、阴证:关节肿胀,疼痛,局部发红或不红,灼热不明显,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濡。 3、虚证:久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肿胀、重着,活动不利,可见局部变形,伴乏力,头晕,心悸,气短自汗,畏寒肢冷,面白无华,舌质淡,苔白,脉细或细弱。 三、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祛风散寒或清热除湿,解毒通络,运行气血。 (二)治疗方法 ①急性发作期

外治疗法 1、壮医点穴疗法:部位:阿是穴、委中、承山、承扶、环跳、腰根。点穴方法:用药外擦后进行按、点、拍10~20分钟,再用热毛巾外敷加按摩,每天1次,5~6次为1个疗程。 2、壮医竹罐疗法:杜仲藤、三钱三、五爪风、八角枫、臭牡丹、五加皮各40,伸筋草、石菖蒲各20,鸡血藤30,用布包好,加水5000ml煮沸后,投入药罐20分钟左右,取出药罐趁热在痛处拔罐,取出后针刺1~3针,再重复在原处拔罐1次, 内治疗法: 1、通城虎10丢了棒10七叶莲10宽筋藤10麻骨风15水煎服,每天1剂 2、九龙藤15克,鸡血藤20,千斤拔30过江龙10透骨消10,水煎服,每天1剂。 ②间歇期 外治疗法: 1、 烫浴:宽筋藤50 山霸王、红鱼眼、半枫荷、了刁竹、轮叶木姜子各30,粉碎后装入布袋中包好,先浸入1500ml~2000ml水中30分钟,然后加热煮沸15分钟,将药袋趁热(以能适应的热度为宜)反复熨烫患处,15分钟后再用药水浸洗患处,每天1~2次,10天为1疗程。 内治疗法 1、 飞龙掌血10 血风藤10 搜山虎10 土防己15 松节15 水煎服,每天一剂。 内外兼治:九节风、大罗散、牛耳风、金耳环、爬山虎、黑风藤各50,细辛15,米酒3000ml浸泡一个月后内服,每天1~2次,每次10~20ml,并用适量外擦。 ③慢性期 内治疗法:枫树寄生15海风藤15九节风20吹风藤15半枫荷20五加皮20水煎服,每天1剂

④其他疗法: 1、静脉注射疗法 (四)护理 “滚克”(风湿性关节炎)多为身体虚弱,外感邪毒致病,故患者平素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天气变化,保暖防寒,尽量避免外淋雨露及潮湿寒冷的居所环境,患病期间因注意休息,少食鱼、虾、蟹及肥甘油腻之食物。如病情较严重,因及时运用多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五、疗效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