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治之路

中国法治之路

中国法治之路
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法治之路”。

我想在柳老师给我们讲过的内容的基础上,就社会对法治的需求问题提出三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和思考。

第一点是政府公信力问题对法治需求的影响。

柳老师上次给我们讲过,中国的法制是由政府主导的,而我们知道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在近些年来是不断降低,已经降至一个很低的水平了。

有人调侃说国人对政府的感情就像对国足的感情是一样的——基本上是已经绝望了。

或许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煤矿等公共安全事件的确让国人很失望了。

在这个前提下,政府主导的法治无疑也是缺少公信力和公共支持的。

同时,政府行政权力在行使的时候,不尊重法律甚至公然违反法律的现象也不少见。

导致政府行为当然包括推动法治的改革行为也会受到大家的怀疑,大家在观望甚至是抵触,那么由政府主导的法治就阻力重重了。

没有民主大众支持的土壤,中国法治之花就无法开遍神州大地了。

这需要我们政府切实依法行政,带头守法,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增强公信力。

其次是社会收入分配问题对法治需求的影响。

孟老夫子曾说过一句真理: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关键是下一句: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意思是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我们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少部分人掌握着整个社会的大部分生产资料,而绝大多数人却只是占有很少一部分的生产资料,然而虽然少,但是社会主义让他们总是有那么一点儿,比如一头老牛几亩薄田,因此也没有很多人放辟邪侈,无恶不作。

所以没有大的社会革命或变革,但同时社会上也普遍缺少对法治的一种需求。

对大部分人而言,反正能填饱肚子就行,管他法律怎么规定的。

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社会虽然矛盾很多,但却还在可控范围内,只是让中央每年多支出一些维稳费罢了。

同时呢,法治改革却阻力重重,在民众之间没有市场。

最后,社会人才流动机制也是影响法治需求的重要因素。

在整个社会所谓的上层和下层之间缺少一种平等流动的机制,一些知识分子或是说所谓的中间阶层,他们想要改变现状,却往往鲜有出路,屡次碰壁以后,大家都失望了。

比如有些年轻人想要走上从政的道路,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对推动社会改革、法制建设有所贡献。

但是现实却束缚了他们的拳脚,如果他们不向旧有的势力和制度低头,他们就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获得一个更高的平台。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很好的青年,进入仕途以后往往就迷失了自己,更不用说去推动法制了。

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文化背景下,人情网、关系网等等旧有制度下,新一代人或是社会底层有理想的那批人想要通过正当途径上升到社会上层,掌握一定的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是很难的。

社会没有为人才提供这种便捷通畅的渠道。

就拿高考而言,前些年比较有名的北大才子陆步轩当街卖肉的事情轰动全国,其实到了今天,我们社会上仍然有不少陆步轩。

我们古代科举制度虽然僵化了,但有一点很好,你有本事儿社会就给你一片舞台。

而当今的高考,在这方面我觉得是不及老祖宗弄得那八股考试了。

要实现法治的推行,社会就必须要有法治的需求。

要想在社会获得这种需求,我们推行法治必须要能让所有人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人从中获得相对公平的利
益。

中国文化是一种现实的功利文化,大中获得了好处,便会逐渐有了这种需求。

因此,怎样从制度上和立法上合理建构一种公平合理的秩序是法治推行的前提。

首先必须是要制度通畅,像上面提到的政府权力监督制度、社会财富合理分配制度、人才公平流动的制度等等。

然后再辅以公平合理的立法对这些制度进行确立和完善,那么这样的法制推行起来就要简单多了。

所有的这些,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作为法学人,我们是应该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2010300080069 法学院二班李林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