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文明史考点整理

欧洲文明史考点整理

欧洲文明史 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各5题)、简答题(3题)+论述题(2题) 1.一般认为,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首先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的苏美尔。人类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起始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使用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文明的三个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创造的《汉谟拉比法典》 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条理的法律文集。

人类古代文明大约始于公元前3500年,而且古代文明主要出现在大型河流经过的地区,以大河流域文明的形式出现,这些大河流域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 这些古代文明出现的时间分别为:苏美尔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起于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1500年。另外,中美洲和秘鲁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500年。人类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发生了一些根本上的改变,这些变化的结果中最显著的两个就是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和性别关系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的出现是所有古代文明的共同点。

2. 另一个古代文明在尼罗河流域产生,这就是古埃及文明。埃及文明是典型的帝国文明。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馈赠”,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在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人所灭。

古埃及文明从公元前3100年得到统一开始到公元前252年被波斯征服结束,历经2500年时间,这段时间内埃及文明是连续、稳定和保守的。在法老王统治埃及的这两三千年间,尼罗河的子民创造了举世仅见的辉煌建筑。纪念碑、神庙、金字塔、石像是古埃及的象征,这些巨石构建的奇迹是埃及人对众神和诸王的奉献。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寻,与诸神相连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和对不朽的希望。古埃及人信仰永恒和永生,他们相信人和太阳一样会死而复生。为保护法老的尸体并让其永生,埃及人认真努力的为他们的国王(即法老)修建巨大的陵墓——金字塔。

3.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异同:

异:1、在地理上,两河流域没有尼罗河那么富饶。(史书上称两河流域为“肥沃的新月地带”,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另外两河流域不是像尼罗河谷那样是块相对封闭的地区,该地区易遭侵略。

2、在政治上,它没有像埃及文明那样有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发展,它的政治史曾有几次比较突然的中断。

3、宗教信仰与法律。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共同点是都有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化的趋势,但是侧重点仍然有所不同:两河流域基本上还是多神教,埃及是以一神教为特色。古埃及人特别关心来世。两河流域人们则似乎从未有过灵魂不朽之说。就法典来说,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更为成型(汉莫拉比法典),而埃及却大多时间内以习惯法为主要法律。

4、在经济活动方面,两河流域的商业贸易更为活跃,因为两河流域本土缺乏木材和矿藏,所需的矿石和木材须靠进口。 5..文学与艺术。在文字方面,埃及人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则创造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它起源于象形字,后演变成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的集合体。在历法方面,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而埃及则是太阳历。

相同点:都是在河流附近发展起来的,开始都是由奴隶城邦发展而来,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在天文和历法,以及法律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贡献。

4.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但是,由于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召书的三种语言版本,分别是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与古希腊文。

5. 文明冲突理论:“文明”一词源自近代欧洲,意指“有教养、开化”。又有人认为civilization来

自拉丁文civitas(城邦)于是又有公民、市民的含义,即与资产阶级有关。最早使用该词的是启蒙思想家,与野蛮对应,指进步与发展的意思。

文明冲突理论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提出,他的核心观点有: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文明冲突论的核心在于将文明看做国际关系重要的变量和国家事务中国家行为活动的基础。 文明之所以是后冷战时代国家冲突的核心原因: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目前世界上有7种左右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亨廷顿认为,中华文明(实际上指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西方的国家关系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一个新颖的视觉分析国家关系现状,但是其缺陷和不足从一开始就招致了许多学者的批评,正如相同文明之间不能避免战争一样,不同文明之间不一定必然存在着冲突,文明冲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6. 北纬30度 在地球北纬30度附近,有许多神秘而有趣的自然现象。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均在北纬30度入海。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也在北纬30度附近。 在这一纬度线上,奇观绝景比比皆是,自然谜团频频发生,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眉山、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海”、古埃及的金字塔 及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群岛和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可以说,在北纬30度附近或在这一纬度线上,奇事怪事,数不胜数。

理论:以上种种超文明不解之谜,科学家有各种解释。  认为是外星人所为,是外星人访问地球所留下的痕迹,  板块交接说 地球是由七大板块构成,这七大板块当中其中六大板块的交接地带、缝合交接线,都在北纬30度(附近),板块在地质历史时期漂移的过程当中,有的就俯冲,有的就被抬升,造成众多奇异的地质景观。

 史前超文明说:现代人类文明之前,曾经出现过前一届高级人类的史前超文明。 生物考古学家认为,地球历史中,生物经历了5次大灭绝,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有人据此推断,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但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巨大的自然灾变。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几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迹,仅留下极少遗物,成了现代人类的不解之谜。

 陨石撞击说 西方著名科学家赫尔比格曾提出过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地球在其46亿年的历程中,先后捕获了4颗卫星,即4个月亮。前3颗由于在运行中离地球太近,最后都坠落了。在坠落过程中,摧毁了万物之灵,形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其中两颗硕大的月球都是在北纬30度附近

7.希腊文化的特点 一:人本主义。古希腊文学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二:哲学精神:古希腊文化中的哲学是古希腊哲人对生活的智慧,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

学是同一个范畴。 三:希腊神话: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希腊人最初是以神话来理解和反映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他们构造的神话在各民族的神话中最为完整和系统。希腊神话所表现的世界观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断臂的维纳斯”,实际上,“维纳斯”是一个罗马神的名字,她在希腊神话中的原名叫“阿佛洛狄忒”。 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神话毋庸置疑的是希腊文化的一大特点 四.生命力长久 五.有东方色彩 六.较强的命运观: 8.古希腊文明的城邦制 概述: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具有“公民团体”的意味,在众多情况下指独立行使“主权”的城市国家。

特征:城邦制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希腊城邦制的实质是公民成为国家的主人,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担任公职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希腊各城邦中,最大的两个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发展道路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他们的存在和影响使得古希腊的历史主要围绕它们展开。

9.古罗马的共和制 概述:罗马共和制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 组成:罗马政体具体由执政官、公民大会和元老院三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罗马共和制形成了一种具有相互钳制又相互配合的制度,使得政体各组成部分实行相互监督制成为可能。两名执政官任期一年,坐象牙椅子,官服紫色镶边,拥有象征权威的“法西斯”。元老院为监督机构,规定执政官的权力范围,影响执政官的选任。执政官与元老院都是贵族。

特征:三权分立为其主要特征。 影响:这种结合了君主、议会、共和三种政体基本特点的体制为其称霸一方提供了保障。但也因为其存在着矛盾的隐患,例如: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以及后来随着国土的扩大,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保守派与改革派、元老派与骑士派的矛盾。而平民与贵族之间这一最基本的矛盾更是自始自终伴随着共和国,这也使其日后必然走上改革的道路。

罗马帝国文明 特点:实用 罗马帝国是古罗马文明由原本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之后的一个阶段,理论上是仍维持元老院主持的共和制,实际上是大权移交给皇帝独揽的政体。虽然最初几位皇帝都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实际上已经具备帝制的特点,所以整个政府可以说是由皇帝领导而运作。

10. 东欧文明:拜占庭文明 破坏偶像运动 大致情况: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与犹太教有渊源,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是它们的核心与灵魂,“十诫”禁止制作与崇拜偶像。但是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圣像圣物崇拜渐成风气,与异教徒的偶像崇拜相似,这引起许多教会人士的不满,发生过许多反对圣像崇拜的事件,而同时兴起的伊斯兰教也要求穆斯林放弃偶像崇拜。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期,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律》。其子君士坦丁五世对崇拜圣像者实行迫害。君士坦丁六世对参加废除圣像崇拜者进行迫害。第二阶段时期,利奥五世支持毁坏圣像崇拜,而到842年时,又认可圣像崇拜,实行宗教安抚,运动结束。

原因:在经济上,教会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教会的财富要多于世俗皇帝的财富,世俗国王的经济与人口缺乏压力。在政治上,皇权与教权存在冲突,皇帝维护至尊皇权,而教会势力也在发展。在宗教上,破坏圣像者认为,《圣经》明确反对偶像崇拜,对宗教偶像的崇拜会使得其他宗教信徒难以与基督徒接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