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园林艺术 《红楼梦》的园林艺术 (汉风先生2009年12月18日讲于徐州建筑学院)
各位同学:大家好!在这个寒冷的晚上,你们这么多人聚集到一起,有的甚至不顾明天的考试,只为了来听我的讲座,我非常感动!我向你们深鞠一躬!
你们是建筑学院的学生。建筑究竟是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钢筋水泥与火柴盒么?——不。在中国的传统语境里,建筑是文化和艺术,是温情和意蕴。有人把建筑比作音乐,说她是凝固的音符,而我认为园林就是这些音符组合中最富人文情感和美学意蕴的乐章。《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花费了大量笔墨塑造的纸上园林——大观园,数百年来一直是红学家和建筑学家研究的对象。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范,体现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是中国园林的集大成之作。今晚就让我们翻开《红楼梦》,走进大观园,去体味这无穷的园林意蕴。 一、曹雪芹构造红楼园林的历史背景 从建筑学的角度讲,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堆山理水,植花种木,建筑楼台亭阁,厅堂廊榭,再通过分景、借景等艺术手段,创造出的具有艺术情趣及美学意境的特定环境。殷周时代的“囿”是我国园林的滥觞,距今已有3000余年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书院园林、祠堂园林、寺院园林等多种形式。其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富特性、最能代表我国造园思想、技术和成就的园林类型。而在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兴盛与成熟期。所以,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描摹园林生活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如果仅凭曹雪芹所生活的朝代是园林艺术的繁盛时期就臆断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潜心构造大观园的原因,不足为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质以及曹雪芹审美理想与作品的需要所决定的。园林的功能从秦汉时代的“法天象、通神明”,经过魏晋时期的观赏娱乐和唐宋时期的寄情怡志,直到明清时代的“壶中天地”,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人实践“天人合一”理念,体悟宇宙玄远、天地高妙以及实行修身养性,退隐于精神生活的最佳处所。
正因为园林与中国文化精神的暗合,所以园林常常成为文人寄托精神理想,抒发人生意向的对象;成为他们寓意生活与生命观的“哲理园”和穷困之后“独善其身”的精神家园。
曹雪芹所生活时代的社会特征是君主专制制度更加严密和完善,残酷的文字狱使文人士大夫噤若寒蝉,人人自危。为了维持心灵的平衡,文人士子纷纷退隐,以蚁蜗自喻,渴望在芥子之中构筑园林景观,以体悟须弥高远的世界,寻求精神寄托。于是私家园林一时繁盛。留存至今的江南名园,如苏州的拙政园、网狮园,扬州的个园、南京的芥子园、上海的豫园等都是明清时代建造的。而这些园林及园林景观几乎都是依据庄子、陶潜等有热爱大自然及归隐情结的文人诗文中的诗词妙句及意境而命名,从中进一步体现了明清文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和归隐情趣的挚爱。
曹雪芹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又经历了家道衰落、人生穷困。因此,他对时代的氛围及士大夫的生存境况身感受同。他晚年就定居在北京西郊的山林中,故而他能对寄托文人理想及人生情趣的园林有着更加特殊的感悟。
【清代《蘅芜院题诗》图】 二、大观园是红楼园林文化的核心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倾心构筑了众多园林。其中包括金陵宁国府和荣国府的花园、都城宁国府的会芳园、荣国府的花园、大观园、江南甄家花园、史湘云家的花园及赖大家的花园等。而大观园无疑是所有园林中的扛鼎之作。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人生经历的啼血之作。从结构上来看,作品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单线结构模式,采用了多条线索相互交织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遁入红尘,历经悲欢离合之后,复归于青埂峰下,形成了个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推移和统摄下,推演出以贾府为中心辐射整个社会现实世界。在红楼人物活动中心的大观园、贾府以及“太虚幻境”这三个世界的推移与叠印中,上演着一幕幕人生悲剧、爱情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而这三个世界生活又以大观园中的人物刻画为中心。
大观园是什么?——是曹雪芹笔下、眼中和心里最清静的女儿园,是现实世界的世外桃源,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创造的干净的世界、有情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与园林的精神以及艺术特质量相吻合。所以,曹雪芹选择了园林作为大观园的载体。大观园也便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红楼梦》也便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园林最完美的结合。
【清代《红楼梦》插图】 三、大观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有人说,文学是人学,透视人的心灵,表现人的情感与理想;园林是憩园,安顿人的身心,体现人的情趣与审美。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深受中国哲学、诗文、绘画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壶中天地”的审美观念使园林建筑重视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重视建筑与植物的搭配,重视道家“有”、“无”相生哲学理念的运用。而曹雪芹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为我们构造的大观园,最能体悟个中三味。它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结晶,代表着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那里处处美不胜收,步步引人忘返。下面我们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具体欣赏大观园的美学意境。
第一、相地立基,因地制宜。明代园林理论家计成在《园冶》中说:“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意思是说造园时,设计者要先相地,据周围环境,因地制宜,设计园林。园林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决定着园林风格的选择。大观园的相地选址属于傍宅地。所谓傍宅地,就是选用门宅前后的空地造园。《红楼梦》第十六回写贾府准备为元妃建造省亲别院。贾蓉说:“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至西北,丈量准了,一共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书中说,相地立基“全依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都是曹雪芹精心创造的,每一个姓名都反映人物的精神意旨。这主持园林建造的既然是“老明公”、“山子野”,当然不会有闪失。第十六回后半部具体写到这样相地的好处:一是宁荣二宅可以连属:二是可以利用会芳园的活水,无须再引:三是可以挪用荣国府旧园中的竹树山石及亭榭栏杆等物,省得许多财力;四是这样造园离宁荣府最近,便于家人团聚,省却贾母等内眷外出的不便和奔波之苦。所以,我说大观园的相地立基可谓因地制宜,合情合理。
【《大观楼》雪霁图】 第二、叠山理水,骨魂相应。在造园因素中,山与水当居首位。山是园林的骨架,水则是园林的血脉与灵魂。园林中的山有土山和石山两类。大山用土,小山用石。这是因为土山可就地取材,掘地而成,易于建造,不仅省钱省工,而且易于种植花草树木。石山的优点在于通过堆叠技术,制造出峰峦幽谷,曲折婉转的意境来。但由于山石难取,造价昂贵,再加上对堆叠技术要求较高,故而一般而言,园林多以土山为主,以石点缀。
曹雪芹在营造大观园中的山景石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特点。园中的大山有大主山、小主山和小山坡。石山就更多了,而且每一处石山的安排都是用心良苦。比如第十七回写大观园建成之后,贾政率众人与宝玉对额,打开大门,迎面便是“一带叠嶂”,“白石峻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众人出亭过池,一面走一面听贾政说话,“倏尔青山斜阻”。步入蘅芜苑,“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行至沁芳涧,“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可见,大观园既利用了自然山体,也匠心独运地堆叠了众多巧夺天工的山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山好还要水妙。没有水园林就缺少了生机与活力,缺少了血脉与魂魄。因此,造园家们一向重视理水。理水要师法自然,水到渠成。造园家在据不同的地形、环境,营造池塘、湖泊、渊潭、河流、瀑布等形态各异的水体。理水的原则是:“水面大则分,小则聚;分则萦回,聚则浩渺;分而不乱,聚而不死;分聚结合相彰。”湍急的河流、跌落的瀑布、涓涓的小溪,是动态的水体,给人以安祥、宁静的气氛;而风掠过水面,波光粼粼,水平如镜,倒映云影天光,又增加了一份与神奇的美感。园林中的河流一般较曲折婉转让人觉得源远流长。大观园的理水原则完全遵循了园林传统。从园子的东北角引进河水,形成沁芳河,弯弯曲曲地绕园一圈后,从东南角流出园外。第十七回写贾政等人“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忽闻水声潺潺,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可见洞后水面之大。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甚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大观园中的水不仅清、静、活而且被垂柳相衬,被桃杏相依,只见落花在上,不见尘土一粒。她确是大观园的血脉魂魄啊!
【清代《黛玉临竹》图】 第三、建筑小品,相得益彰。山水属于园林的自然属性,建筑属于于园林的人为属性。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主要有楼、台、亭、阁、舫、榭、轩、斋等。这些建筑除了自身的实用价值和作园林点缀之外,最重要的在于它们能扩大空间,创造意境,使游览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从而使游览者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与领悟。
计成在《园冶》中说:“轩盈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一扇窗就能“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而一个亭子,四面皆空,更能集聚和吸纳无限空间的景色,给人以丰富的感受。苏轼《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张宣题倪云林画《溪亭山色图》曰:“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些诗句都说明亭子的特点就是空,就是虚,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气的流动,才能从小空间进入到大空间,接触自然宇宙,从有限到无限的。大观园中的亭有沁芳亭、滴翠亭、牡丹亭和圆亭。它们点缀在大观园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