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析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析

1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析 朱少鹏 摘要:本文从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定义出发,指出了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和消除的必然性。通过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进一步突破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改革路径和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 体制改革 一元经济结构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ed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will exist and eliminate inevitably.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the form, the evolution,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ructure of dual economy between cities and rural area, it had point out the system reform approch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way of the further breakthrough of the Chinese city and countrysid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Keyword: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system reform unitary economic structure

一、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二元结构 1、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结构 根据发展经济学中的观点,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同时并存的现象。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从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过渡的过程。 二元经济结构出现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不发达经济的均衡”,但它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二元经济结构必然要被打破向更高层次的现代一元经济结构转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区域上的反映。 2、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模式的一般理论,现代工业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社会。大多数人口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城市不仅是人口增长、移民而且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场所。城市的发展也引发了农业经济的爆发,使农村商品生产迅速兴盛起来。城市中传播着的新的文化,不断的“扩散”或“渗透”到农村,使农村地区也大大活跃起来。通过这种物质和文化上的交流,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这一模式相差甚远。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过程受到殖民主义的强烈影响,使得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尽管独立以后各国家都实施了城市再分布政策,但由于经济“有增长而无发展”,大城市很难把它的发展推移到贫穷的农村地区。因此城乡之间不仅不是互惠互利关系,反而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即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城乡二元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城市以工业为主,生产规模较大,技术比较先进,产品主要在市场出售,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均较高,乡村则以农业为主,生产规模较小,工具简单,产品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在市场销售。同时,在这一经济二元结构的基础上,社会、文化、道德等都存在着二元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历史条件,但从长远看,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大障碍。它使城乡发展脱节,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内体系,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的进程。如何从二元化向一元化过渡是各个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大课题。 2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变迁及其特征 1、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最初的出现,是按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防止农民盲目外流对城市生活造成冲击,同时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稳定在农业上,促进生产的发展,为国家生产更多的商品粮和其他剩余农产品。也就是试图把农民同农村和农业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便在农村建立起了人民公社制度。同时在城市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由国家统一安排的就业制度和商品粮供应制度以及其他有关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的确立,这样便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格局。 同时,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应该有序地走过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工业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体制所决定,使我国在向二元结构过渡的初期,就实施了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和城乡分治战略。我国的工业化过程由于跨越了有序发展的两个阶段,工业化的进步是以超强制地保持农业的落后为基本前提的,所以二元结构的特征更为强烈。 2、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过程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走重工业化的道路,完成了由单一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社会结构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也随着改革的进程经历了改善,复归,强化,遏制四个阶段的演变。 (1)1978~1984农村改革松动城乡二元结构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发起“包产到户”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发展和逐步完善后,到1984年基本普及全国。同时,农产品价格改革也随之启动。粮食,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提高,并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超购加价政策。同时,为了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改革了基层行政组织。1982年12月之后乡镇成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在农村改革的大力推动下,加上城市改革的响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相比而言,改革初期阶段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更快,幅度更大,城乡二元结构朝有利于农村的方向演变。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缩小态势。 (2)1985~1992城市改革固化城乡二元结构 1984年粮食大丰收后,社会舆论对农业生产普遍比较乐观,主流观点认为农村改革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今后的道路将比较平坦。反倒是城市改革起步慢,困难重重,风险大。于是从1985年开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改革重心都向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方向战略转移。为了保证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资金和各种各种资源配置逐步乡城市倾斜,以城市为中心的利益格局的恢复。城乡差距重新扩大,并有恢复甚至超过改革前城乡差距的势头。 (3)1993~2001转轨阶段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共同深化城乡二元结构 1993年我国正式向市场经济转轨,随后城市和农村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利益格局。 1993年转轨阶段正式开始后,随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化趋势加深,城市和农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政府力量特别是中央政府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能力减弱,欠规范的市场力量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加剧。面对复杂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城市偏斜性政策惯性,在机制不健全的市场力量作用下,城乡二元结构的利益重心又进一步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4)2002年至今:加入WTO力图减轻城乡二元结构 2002年开始,我国加入WTO后,已进入了开放倒逼改革,而改革又以全面调整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新阶段。针对城乡利益格局调整的政策主要有:逐步赋予农民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分步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逐步减免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等。通过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分割制度和市场机制对城乡二元结构 3

的强化效应,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3、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特征 (1)工农业二元发展的差距巨大 我国工业与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巨大差异说明了,我国工农业关系一直没得到真正的调整,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增长速度缓慢,结果农业相对生产率、相对收益率仍然严重偏低。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国家“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未有根本转变,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仍大量滞留在农村,没能有效转移。 (2)城市化建设的滞后性 我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城乡人口的结构性矛盾显著。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根据世界城市化普遍规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工业化水平, 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2 个百分点。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率不断提高(指工业净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从低收入国家水平开始进入下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但由于种种因素,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严重不协调。1952年, 我国非农产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比重是40% ,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是16.5 %,城市化人口比重是12.5%,到1992 年,三者的比重分别为70.8 %,41.5%,27.6%。40 年间,非农产业比重增加了28.8个百分点,非农劳动力比重增加了25个百分点,而城市人口的比重只增加了15 个百分点。而且在1952 年非农劳动力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只相差4 个百分点,到1992 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4 个百分点,由此充分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不同步的。 (3)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性 我国城乡居民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性,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均向城市居民倾斜,农民在户籍管理、迁移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义务教育、民主参与等领域受到歧视是不容置疑的。城乡之间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开始有了较大的松动, 农民可以从事非农产业,可以自由地进城务工经商,应该说农民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歧视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以进城农民来说,即使是一些进城打工多年的农民, 大部分人在城市还没有合法地位,在上学、招工、住房及福利待遇等方面, 城乡居民的差异和不平等性仍然存在, 歧视农民、排斥农民的现象屡见不鲜。 (4)社会差别与地理差别的重叠性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另一特点是社会差别与地理差别相互一致,相互加强,具有很强的重叠性。也就是说城乡差别不仅仅是地域差别, 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差别,而这种社会差别又是以地理差别为基础的,并且极大地强化了地理差别。这种重叠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差别与地域差别相重叠。现代产业部门,主要是工业集中在城市,而传统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则分布在农村。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工人在城市从事工业。其次是收入差别与地域差别相一致。长期以来,城市居民收入一直高于农民,而这两种收入来源的差异,则是因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在劳动生产率上高低差异形成的, 也与价格剪刀差政策密切相关。四是生活方式差别与地域差别一致并相互强化。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二元差别,这既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生活节奏、行为方式与观念构造的不同结果,也是二元社会结构阻碍城乡交流互动以致互不影响所使然。 总之,我国的城乡发展差别十分明显, 城乡二元结构系数之高, 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不平等性、不协调性和不平衡性,尤其是城乡居民双重身份、双重待遇及其所形成的两种社会和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独特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