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西安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1936年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
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
蒋介石撤销张学良职务: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给张学良造成良好的政变条件。
蒋介石召见邵力子,通知大公报社发表对张、杨的弹劾,并撤销职务。
张杨由此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爆发,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张学良将军在抗争时期主张的“攘外安内”政策,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相左而直接导致了西安事件的爆发。
关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在西安时对部下表示,好像灯泡,暂时把它关一下或给擦一擦为了让它更亮。
这样做,蒋介石就更亮了。
但这并不说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才能不够认可,相反他曾表示:他父亲虽有雄才,但大略不如蒋公。
而且,对于自己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原因,他解释因为已经把泥菩萨(蒋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来,所以,张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正如其所说跟蒋先生两个没有别的冲突,就是冲突两句话,就是他要“安内攘外”,而蒋介石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是一个不愿意受操纵的人,他自诩为倔强的一个人,他有自己的主意和见解,认为事情当做就做,张学良表示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也没有想过与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因为自己大权在握,富贵在手,什么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能原谅他。
自己牺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要内战了,张学良表示自己二十一岁就作战了,他恨透了内战。
序幕1936年8月29日,得知国民党特务逮捕秘书、东北大学学生代表、中共地下党员宋黎和马绍周、关沛苍,张学良命谭海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了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
张学良乃电请蒋委员长亲往镇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
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
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
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
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遭蒋拒绝。
蒋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
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
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
当晚,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再次劝蒋抗日,并要求蒋放过学生,但是蒋介石怒称:“对这批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张听后大怒,反问道:“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
当晚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发动兵变,命令白凤翔去捉拿蒋介石,白凤翔说“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人,到时候乱军之中怕出错误。
”1936年12月10日,张学良带着白凤翔见到了蒋介石,蒋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2日宣布动员令。
1936年12月11日晚,蒋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晚宴,席间,蒋宣布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
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
经过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晨5时,张杨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
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杨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南京中央于当晚十一点半,召开中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联席会议,决议夺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
会议最后决定剿抚并用,一面以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一面以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
1936年12月12日晚间,宋美龄在上海初闻西安发生事变之际,就想到澳籍友人端纳是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斯峪的记者,他一生的事业在中国,曾赞助过中国的辛亥革命,后来又成为北京北洋政府的客卿;曾为张作霖父子的谋士,与张学良交往密切,也是蒋介石的好友。
蒋夫人请端纳到寓所,与孔祥熙共商,端纳对于西安一行,认为义不容辞,当晚,即随同宋美龄乘夜车前往南京。
1936年12月13日晨八点,宋美龄致电张学良,告知端纳拟飞西安,端纳亦同时电告张。
1936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劝诫张学良投降无效后,中国各界函电交驰,要求讨伐,遂由政治委员会决议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为讨逆军东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西路集团军总司令,分别集结兵力,由东西双方同时向西安进行压迫。
空军随即展开轰炸西安近邻城市,并逐渐转向西安。
张学良乃允许拘扣的蒋鼎文先返回洛阳,请国军方面暂停军事行动,避免冲突升级。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使共产国际大为震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及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人员,最初的反应是杀死蒋介石。
最初毛泽东也主张公审杀蒋,12月13日中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时,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我们的观点,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17]但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等报刊和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续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对西安事变的性质作了错误的分析,并对这一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指责。
14日,在得知《真理报》公开批评西安事变的态度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举行了关于中国工作的会议,会议听取了邓发关于中共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情况的报告,并将此报告送斯大林。
季米特洛夫为此特地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
1936年12月22日,随后端纳全力周旋,宋美龄、宋子文等到西安。
在飞机上,宋美龄把手枪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
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把?”张学良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张、杨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了会谈。
后由张学良本人陪同宋美龄和端纳往见蒋。
1936年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冯钦哉[19]的房子)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蒋方由宋子文,西安方面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三人出席。
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条主张:1、停战,撤兵至潼关外;2、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4、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5、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6、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但23日晚,张学良得知中共不希望公开“三位一体”的表示后,情势急转直下,原本“要蒋接受并保证实施(六项条件)”改成只要两宋担保即可;把“先撤兵、先放人(七君子)”改成了只要蒋下令撤兵即可;而要蒋承认西北三位一体的军政组织一条则根本取消。
[20]据周恩来报告,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针对西安方面六项主张作了如下口头答复,即:1、下令东路军退出潼关以东,中央军离开西北;2、委托孔、宋为行政院正副院长,责孔宋与张商组府名单。
蒋决令何应钦出洋,朱绍良及中央人员离开陕甘;3、蒋先回京,后释放爱国七领袖;4、联红容共,蒋主张为对外,红军苏区仍不变,经过张暗中接济红军,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5、蒋意开国民大会;6、他主张联俄联英美。
[21]但蒋介石的回忆和国民党史料中并无这六点答复的记录。
蒋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事变解决后南京市民自发放鞭炮到机场迎蒋[22]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张回道:“你们政治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实力还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
”张学良的提议遭到了中共中央的反对。
1936年12月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
指示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条件才能放蒋:1、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2、南京及蒋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3、开始部分地释放政治犯。
接到中共中央电报后,杨虎城转而积极赞同中共的主张,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
25日下午周恩来又企图劝说张学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蒋条件,但却意外地得知,张学良已经亲自护送蒋介石前往机场。
[23]1936年12月25日下午,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
当日抵洛阳。
离开西安前,张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张学良被扣留。
尾声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平安抵达洛阳后,《大公报》称:“全国民众听到这个喜讯,都欢喜得几乎要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