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1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一、概述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十分可怕的“黑洞”,她以“温柔而又残酷”,“甜蜜而又疯狂”,“狡猾而又危险”的独特方式,对人体进行着“致盲”、“致残”、“致死”的慢性折磨。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以及β细胞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导致糖、蛋白质、维生素、肝糖原及肌糖原不能合成的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症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异常。前期可无明显病状,直到确诊一般经过1-4年的潜伏病史。主要病理改变为微循环血流紊乱,血氧代谢障碍,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眼病、高血脂、高血压、脱发、皮肤瘙痒、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膀胱、胃、肝、肠疾病等。严重的会出现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冠心病、尿毒症、脑溢血等,随时都可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当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虽然很多,但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普通的疗法及药物对糖尿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情,往往是用药时血糖、尿糖正常,一旦停药,血、尿糖马上回升,虽然对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利于从根本上解除病痛。 中医学一般将糖尿病归纳入消渴、消渴症范畴。个人认为:消渴是症状,消渴症是症型,消渴病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由于概念上的原因,人们又往往将“消渴”、“消渴症”和“消渴病”混为一谈,“消渴”主要是强调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等临床症状,如现代医学的尿崩症、神经性口渴症等多归入消渴之中;“消渴症”主要是强调消渴病中的症候群,如中医历来所称的上、中、下三消或者肺阴虚、脾阴虚、肾阴虚等供选方用药的症型;而“消渴病”是强调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甜为主症且同时伴有多种全身并发症的疾病,如现代医学中由多种原因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共同特点而导致多个系统、多个脏器损害的糖尿病。这只是我们在临床工作和科研中得出的个人观点,目前的教材上还没有这样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以取得业界的公认。 近二十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迅速增长,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增加速度更快,呈现流行的势态。80年代中期,全球糖尿病约3000万人,到90年代中期,全球糖尿病已达1.35亿,预计2010年将上升至2亿2千万。在一项最新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中国现有5000万人的健康正受到糖尿病的威胁,每年耗费医疗费用1700多亿元。80年代中至 2

上世纪末的十五年,糖尿病患者增加了整整5倍多。糖尿病所致的死亡已居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3位,成为人类疾病中的第三杀手,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专家预测在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什么现在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多呢?首先,中国人本身对糖尿病具有较强的遗传易感性,是容易得糖尿病的人种之一。比如在较发达国家生活的华人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要远远超过其他人种的水平,已经达到10%-15%。其次,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数人已有条件随意吃喝,尤其是在大城市晚餐吃得过多过饱,加重了代谢的负担。第三,如今城市人的体力劳动或者运动越来越少,导致摄入的能量无法及时消耗。有一个精彩的例子:瑙鲁原是一个偏僻的环礁岛,生活贫困,没有糖尿病。后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开发者发现了岛上的磷矿资源,便大力开发,顿时岛上富裕起来,瑙鲁人成为世界上体力劳动最少又最富有的民族,生活好了,胖人多了,糖尿病也多了起来,55-64岁的人中三分之二患有糖尿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富有的瑙鲁人也成了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人种之一。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它不仅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还可使患者致残、致盲和早亡。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患病率比无此病者高3倍;出现并发症后比无并发症时的医药费开支高出25倍。因此糖尿病的早发现、早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在我国的5000万糖尿病患者中,主动就诊的只占1/3,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而这1/3的就诊病人中,治疗达标(做到规范治疗)的病人又仅占1/3。多数病人只有被动地等到出现并发症时才去就医。据统计,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经合并有体内大血管病变了。

二、糖尿病的现代医学知识回顾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以高血糖为其共同主要标志。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种常见病。 1、主要分类 I型糖尿病 、II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严重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起病急,也可缓慢; 3

多饮、多食、多尿、体力下降即“三多一少”症状明显; 一般多发于青少年,患者形体消瘦; 急性并发症:I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I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而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 化验: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低限,C肽接近于0,胰岛细胞抗体多阳性; 口服降糖药无效,只有依靠胰岛素治疗。 II型糖尿病: 胰岛素相对缺乏; 起病缓慢,多在检查身体时被发现; 发病常无症状,可有“三多一少”症状和乏力; 随着病情延长,血糖逐渐增高,可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如视力减退、心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疼痛等); 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多体胖、食欲好、精力与正常人没有多大差异; 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除可发生与I型糖尿病相同的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II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I型糖尿病人; 化验:血浆胰岛素水平可不低,C肽不低,胰岛细胞抗体多阴性; 发病后常需要口服降糖药。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适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2、危险人群 年 龄:45岁或以上者; 遗传因素:直系亲戚中有糖尿病患者; 肥 胖:体重明显超重、营养状况好、缺少体力活动者; 妇 女:曾生巨大婴儿(>4kg)者; 精神状况:长期精神紧张者。 3、糖尿病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 低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乳酸性酸中毒。 2.慢性并发症: 4

心、脑血管病变:发生脑梗塞,脑出血,心肌梗塞、猝死; 糖尿病肾脏病变:导致尿毒症 ; 糖尿病眼部病变: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肢体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情感易波动易怒等; 糖尿病足:皮肤瘙痒、下肢浮肿、足部溃烂、骨组织坏死后截肢。 4、血糖缘何居高不下 许多糖尿病患者经常问我同一个问题:我的血糖为什么总是降不下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影响血糖的各种因素,而具体到每个病人又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包括: 1.饮食控制不严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它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减少药物用量及控制体重。血糖轻度增高的糖尿病病人,单纯依靠饮食控制即可使血糖恢复正常。相反,如果不重视饮食控制,药物再好也难以使血糖保持正常。 2.运动量不足 运动本身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它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科学合理的运动对降低血糖大有裨益。 3.胰岛功能衰竭 现已证实:II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呈进行性下降,最终甚至可像I型糖尿病一样完全衰竭。假如病人胰岛分泌功能严重不足,则促胰岛素分泌剂(如优降糖、消渴丸、达美康等)的作用效果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因为此类药物发挥作用有赖于胰岛功能的存在。 4.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II型糖尿病病人的病因除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外,胰岛素抵抗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并且贯穿于整个病程当中。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增加胰岛素用量,有时很难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 5.处于应激状态 睡眠不佳、精神高度紧张、感冒发热、机体有感染病灶等,均可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6.低血糖后高血糖 “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糖尿病,持续低血糖状态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及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增高。假如病人是在凌晨出现低血糖,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空腹血糖升高,这种情况是由于晚间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过大造成的。此时,降糖药用量宜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7.药物用法不正确 例如糖适平、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短效制剂,应当一日3次口服,如果每日1次或两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再如,磺脲类降糖药最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 5

高峰恰好同步,从而使降糖效果达到最佳。另外,拜糖平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应当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没有任何效果。 8.配伍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 像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利尿剂、心得安等药物均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使其降糖效果大打折扣,应尽量避免联用。 5、尽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往往出现亚糖尿病状态,常常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果你发现了有下列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就可怀疑有糖尿病的可能。 亚糖状态的24种表现 1.反复发生皮肤疔肿; 2.女性顽固性外阴瘙痒,特别是更年期妇女; 3.内衣内裤有白霜,或裤脚上有尿迹白霜; 4.四肢麻木、刺痛,对冷热感觉迟钝; 5.视力出现障碍,白内障和瞳孔变小; 6.小便次数增多,特别是夜尿增多; 7.遗尿或排尿无力,长期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等; 8.男性阳痿、性功能减退,女性闭经或月经紊乱; 9.50岁以上年龄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时; 10.肥胖者,尤其是中度以上肥胖者; 11.无明显原因而在餐前出现乏力、多汗、颤抖和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 12.妇女生过巨大胎儿(4公斤以上)或发生多次流产死胎; 13.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者; 14.有胰腺手术、胰腺外伤的病史; 15.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16.有内分泌疾病者,特别是功能亢进的内分泌病; 17.有长期高糖饮食或静脉输注葡萄糖的历史; 18.有某些自身免疫疾病而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类药物者; 19.反复不愈的难治性结核病者,特别是肺结核; 20.口干、口渴、口腔黏膜有瘀点、瘀斑、水肿、口内有烧灼感者; 21.菱形舌炎,舌的中央舌乳头萎缩,表现为局部无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 22.胃肠功能一向正常的人突然出现顽固性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23.罹患痛风者; 24.空腹血糖在5.6-6.9mmol/L,或随机血糖在6.5-11.1mmol/L之间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