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植物

兰州植物

“家和·蓝岸丽舍”住宅小区项目园林景观设计(植物)主要乔木:侧柏、国槐、刺柏圆柏、雪松、刺槐、云杉、毛泡桐、垂柳、紫叶李、山桃、油松、梨树、二球悬铃木、旱柳、龙爪槐、江南槐、枣树、金丝柳、碧桃、合欢、木槿、火炬、银杏、垂柳、刺槐主要灌木:小叶黄杨、连翘、紫叶小檗、月季、黄刺玫、榆叶梅、丁香、小叶丁香、海棠牡丹、玫瑰、金银花、大叶黄杨、芍药、棣棠、珍珠梅、绣线菊、沙拐枣、阔叶十大功劳、金叶女贞卫矛、冬青、黄杨、洒金柏、金叶女贞、黄刺玫、迎春、连翘、爬藤:山荞麦、五叶地锦、蔷薇兰州的乡土树种:杨树、槐树、榆树、柳树、梧桐、冬青、柏树、迎春花、梨花行道树乔木有:刺槐、旱柳垂柳、国槐、臭椿、银杏、云杉、刺柏或圆柏、侧柏等;花灌木有:丁香、连翘、迎春、黄刺玫、榆叶梅等;小灌木有: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洒金柏特色种植:桃园(红雨流丹)、苦水玫瑰工程概况:8栋31层高层住宅楼、商业及幼儿园、会所等配套用房。

剪力墙及框架结构,地下1层,地上31层,总建筑面积约164662 ㎡,其中地下约24670㎡,地上约139992㎡。

1、一标段:1#~4# 高层住宅楼及商业用房。

地下1层,地上31层,总建筑面积约71638㎡,其中地下约9855㎡,地上约61783㎡。

2、二标段:5#~8# 高层住宅楼及幼儿园、会所等配套用房。

住宅楼地下1层,地上31层,幼儿园地上2层,会所地上4层。

总建筑面积约93024㎡,其中地下约14815㎡,地上约78209㎡。

项目地点:兰州市高新开发区马滩新区。

【甘肃】兰州苦水玫瑰--花中奇葩苦水玫瑰在永登县的栽植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在清朝道光年间,永登苦水李窑沟(现下新沟村)有个王姓秀才赴京赶考返回时从西安带回几株玫瑰,栽植在自家花园中观赏。

由于极适宜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生长旺盛,枝多花繁、花香四溢、浓香袭人,深受人们的喜爱,想栽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采用分株法竞相栽植,不过数年,各家房前屋后、庭堂院落,都栽满了玫瑰。

由于玫瑰在永登县最早是在苦水引种,又在以苦水为代表的地区内长期栽植,经过人们的不断选育,最终形成了地方品种,因而习惯上称其为“苦水玫瑰”。

苦水玫瑰又名“刺玫花”,为兰州市的市花。

玫瑰属蔷薇科落叶灌木,茎高有剌,花大,呈紫红色,枝叶茂盛,花朵繁多,花瓣肥硕,色泽鲜艳,香气浓郁。

乾隆时兰州翰林秦维岳赋诗咏颂:“霞光锦缎覆苍苔,点缀芳园朵朵开。

西陇花迟兼遇闰,端阳才拥艳香来。

”点出了玫瑰色香俱佳的特点。

苦水玫瑰不仅姿容娇艳,可植于前庭后院,街旁巷道,衬托以“浓似猩猩初染素,照得深红作浅红”的迷人景色。

兼具药用和香料价值的玫瑰玫瑰入药能理气活血、疏肝解郁。

对肝胃气疼,跌打损伤,月经过多,伤肿瘀痛,消化不良等症有显著疗效。

而且香气沁人的玫瑰花朵,也可用于糖腌、蜜制、酿酒、作酱、入茶或配制各种糖果糕点;玫瑰油是香烟、香皂、香水和高级化妆品的名贵香料,永登县提取玫瑰油的精油率可与世界著名的玫瑰生产国保加利亚的蔷薇香精媲美。

兰州苦水玫瑰花和精油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畅销全国的花中奇葩。

苦水玫瑰以它迷人的芳香而闻名于世界,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永登县出产的玫瑰花及玫瑰油都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出油率万分之四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兰州永登被称为中国的“玫瑰之乡”。

兰州地方特色文化坚持历史性、时代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交汇的优势,以黄河为载体和平台,打造“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城市形象,发展壮大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节点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

兰州八景:古老金城的山水记忆兰州八景首景:五泉飞瀑。

本报记者房毅翻拍兰州八景之一:梨苑花光兰州八景之一:虹桥春涨五泉飞瀑、兰山烟雨、白塔层峦、梨苑花光、河楼远眺、古刹晨钟、虹桥春涨、莲池夜月……晚清甘肃临夏人何海楼的这幅《兰州八景》图被收藏在省图书馆。

现实中,“兰州八景”几乎都不存在了,即使留下来的也面目全非了。

始于明朝“哪里的‘桃之夭夭’,现在安宁堡的桃树数量也已远不如前了。

”这让奔着去欣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曾几何时,提起‘红雨流丹’,兰州人谁不知道它说的就是安宁堡的桃林?上世纪80年代,它还是兰州评选的‘新十景’之一。

”安宁堡,风景旧曾谙。

《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红雨流丹,即安宁堡的桃林。

东西达到十多里,南北宽一里,形成全国最大的一处桃园。

每逢春风浩荡,暖日融融之时,桃花盛开,云蒸霞蔚,十分壮观。

晚清时当地百姓就有去安宁堡赏桃花的习俗,人称“桃花会”。

“红雨流丹,这个名字来源于唐朝诗人李贺的《将进酒》中的一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说,安宁堡是明代时候建立的,主要是为了抵御鞑靼骑兵的进攻,当时朝廷移民屯田,同时种植桃树,面积广而成林。

长期致力于民俗研究的邓明很清楚“八景”,无论新的旧的。

“有说法认为‘八景’之说最早见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说度支员外郎宋迪曾经画过八幅山水画,有平沙落雁、潇湘夜雨、洞庭秋月等,谓之八景。

以后,全国各地遴选风景名胜,用四言律句列称其景为八景,或十景,或十二景等。

这些景物既要反映山水美景,又要体现四季变化、昼夜差异、雨雪阴晴,还有就是每个景物的四言名称,要点明景观地点、季节、物候等,除此,还需动静结合,富有韵味,构筑意境。

所以,八景在古代是夸饰当地的形象标志”。

第一次出现“金城十二景”的记载,是在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

在荆州俊修《临洮府志》和明万历时兰州进士王道成所编的《兰州志》中,都有“十二景”的记载。

“到清初时,十二景演变为十景。

现在比较流行的‘兰州八景’——五泉飞瀑、兰山烟雨、白塔层峦、梨苑花光、河楼远眺、古刹晨钟、虹桥春涨、莲池夜月的说法,是从晚清到上世纪50年代左右形成的。

”邓明介绍说。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明史研究学者杨林坤先生认为,在兰州驻足了约250年之久的明肃王家族,某种程度上对兰州古八景的产生也有影响。

“明嘉靖、万历以来,兰州商业贸易日渐发展,明肃庄王建望江楼于九州台上,寄远眺故地南京之意,奠定‘河楼远眺’之基;依长城临黄河蓄神泉水为池,浮鸥浴鹭,成‘莲池夜月’之景,‘古八景’有的纵然没和肃王产生直接联系,但历代肃王肯定曾经游览过,这种带动效应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肃王对其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关于八景之一的“河楼远眺”,还有一种说法:河楼是肃王府北城墙上拂云楼。

据《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拂云楼旁有诗碑两通,各有一块碗大的血迹,每逢天阴下雨时尤为明显,人称碧血碑。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部贺锦攻入兰州,执肃王朱识鋐,其妃颜氏、顾氏登北城欲投黄河,未及,以头撞碑而死,血染石碑。

”听说登拂云楼,如履黄河水面乘天风,伸手可扪彩云……1959年拂云楼及北城均被拆除,现其原址已成为一片高楼。

梨苑花光兰州的天一下子热了起来,4月上旬的一个周末,在通往什川的路上,去看梨花的大小车排着队,走两步,停三步。

王枫的车里坐着几个好友。

看着如蛇蠕动的车流,几个年轻人受不住了。

“算了,等赶到什川,花都谢了,调头回。

”王枫也不想去了,于是在朋友们异口同声中调转车头回撤。

“最后到徐家山去喝了个茶。

梨花今年看来是看不上了。

”王枫多少有些遗憾地说。

也恰是这样的一个芳菲四月,邓春兰正坐在位于安定门外下沟的家——亦园的梨树下,伴着阵阵的梨花香,惬意地读着书。

几年后的1919年,她从亦园出发到北京大学上学去了。

这个从亦园走出的女子,为了上大学,于1919年5月毅然上书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此举曾在国内教育界产生极大震动,也就在邓春兰上书一个月后,甘肃省教育厅首次录取了六名女学生官费报送入京上大学,邓春兰就是其中一位,她也是中国第一批男女同校的女大学生。

也还是那个4月,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河州进士邓隆和三五好友,坐在一棵百年梨树上吟诗诵曲。

和邓隆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兰州诗人王烜后来写文章记录了这样的场景。

文章说,邓隆于民国初购买的官驿后梨园,园内有十多株百年老梨树,其中一株,树枝盘曲四起,中空,于是邓隆在树杈间搭木板建茅亭,亭内可坐五六人。

“招饮而登之……花叶参差如幕之覆,树枝交错如窗之开,云影山光扑人眉宇……”“早在明代,兰州人就有倾城出动赏梨花的习俗。

”邓明说。

有记载说古时兰州黄河两岸有许多梨园,而最大的一处梨园,地处龙尾山麓与西南城外,西起上西园,东至颜家沟。

这其中,梨树最密集的地方在现在的上下沟一带。

“明代《临洮府志》中的‘金城十二景’中的梨苑花光就说的是这里的景致。

”在邓明眼中,说梨苑花光,梨花馆是必须要提的。

“从明朝开始,就在这里建立了十多间悬楼,称为白雪楼、红楼,坊间也叫梨花馆。

每每梨花盛开之际,登楼而观,美色尽收眼底。

”白雪楼于道光年间在遭雷击后而毁了,而不久,红楼也倾塌了。

从明成化年间,前南阳知府段坚在五泉山东麓购买约1000平方米地,建屋数间、植花木的东园南村开始,兰州就有了私园。

明代至清代,上下沟一带有很多梨园就属于这样的私园。

邓春兰家的亦园、邓隆的拙园都是。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城区的延展,上下沟乃至近城梨园逐渐被拔地而起的楼群和马路所代替了,梨园消失了,私园也一样,有的变成了民居,有的不存在了。

”邓明和亦园是有关系的,邓春兰的父亲、亦园的主人——邓宗,一个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曾任甘肃省教育厅科长的旧时文人——是邓明的曾祖父。

随着兰州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兰州八景”中的一些景物已经不复存在。

或消失殆尽,或面目全非。

这是兰州古八景的命途。

虹桥轶事老兰州人都知道雷坛河上的那座握桥,它是“让位”于城市化进程中拓宽的马路和新建的楼群的。

77岁的老兰州人彭维廉小时候家就在水磨沟,到今天他还记得自己走过很多次的那座建于唐朝的桥。

“(它)比兴隆山的桥高大,结构相同,但跨度大,那时候是不让马车走的,因为当时的马车虽是木轮,但轮子上有铁瓦。

”彭维廉口中的那时候指的是解放前。

握桥是1952年拆的。

《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如是记载。

苏发俊今年也77岁了,从七里河区政府退休前,他曾主编过《七里河区志》。

1980年,苏发俊是七里河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也就在这个期间,他听到了关于握桥的一个事。

“那个时期(七里河)区里要对西津西路进行改造,就聘请任震英先生当顾问。

一次在一起开会,提及握桥,任震英先生说了一句‘这是我的一个憾事’。

”苏发俊说,后来听任震英先生说,上世纪50年代初期拆握桥时原本计划把这个桥移到五泉山去的,拆的时候他们还一边绘图,不过没有想到的是,等到拆完之后,原来的都套不上了。

就这样茅以升口中的“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就成了一堆“无用的木头”……苏发俊也是老兰州人,小时候家在张苏滩住,按他的话说,早年间,城里红火的地方也就那么几处,绸布街、隍庙,还有就是握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