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的文化发展易雅琳(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全球化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

因为它不但带来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同样也带来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

众所周知,中国融入全球化,乃历史之必然。

在融入全球化这一重要过程中,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成为国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现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结合相关文献和具体情况对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进行浅析。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对策引言“全球化”与“文化”是影响当今世界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两个关键词。

全球化不仅仅只是一种概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对于其定义最能被普遍接受的就是指全球联系的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是全世界的压缩或是把全球当作一个整体。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对中国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着重讨论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

一、全球化的涵义、产生与发展(一)全球化的涵义与实质毫无疑问,全球化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和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热点词,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十分模糊而又混乱的概念。

大多数的全球化论者都希望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各自又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持有不同的观点。

全球化是一个可以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来探讨的概念,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说法。

综合各种理论和观点,对全球化问题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把全球化视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即某种不以具体的环境、地域、社会体制、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为转移的走向。

一般认为,这一进程开始于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产生时期,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标志,随着交往活动的增加和交往层次的扩大而出现;发展到当代,表现为国际社会各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互动作用增强,信息、物质、资金、人员的流动加快,世界整体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另一种见解则是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同步的过程,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

前者多半从器物、制度层面寻找全球化的动力,后者则把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视为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征服和整合。

前者偏重于全球化的普遍考察,后者着重于全球化的特殊性方面。

这两种认识既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更存在清晰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较全面的全球化认识应该综合这两种观点。

我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通过设立各种跨国合作机构来打破区域限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系和交流日趋密切,相互影响日渐增强,形成的共同认识和采取的共同合作日益增多,从而影响和改变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全球化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基本矛盾的世界性运动,具体而言,它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当代全球主要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

立足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当今的全球化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同时并进的,是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

①表现在经济方面:第一,全球化借以发展的信息技术基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第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掌握了全球经济网络,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第三,世界金融中心集中在发达国家,国际通用货币也是同样情况;第四,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他们制定的,发达国家既是游戏的“运动员”,又是游戏的“裁判者”。

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政治、文化层面都有所体现。

政治全球化指的是各国政治交往的扩大与频繁及相关性的空前加强,以至于开始显露出某种被称为“全球政治”的新现象,传统的国界被打破,不少的民族国家在发达国家的政治渗透下,自身社会调控职能有所弱化。

文化的全球化则更为感性,文化全球化的本质具有历史性,文化的本质不是由文化自身决定的,而是由产生文化的基础所决定。

对此马克思曾指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中生产方式起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它决定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其中也包括文化的基本性质。

(二)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从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之后资产阶级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而奔走于世界各地,使原先相互隔离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世界市场。

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物质的生产、消费和精神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出现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

这次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球化,是资产阶级的一统天下。

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这次全球化浪潮是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开始,到垄断达到高程度终结。

美国在这次浪潮中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而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并日益强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推行全球战略的障碍。

两国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冷战。

冷战期间,两国为了赢得优势,触角向世界各地伸去,在客观上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是资本主义垄断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

冷战结束,全球化进程暂告一段落。

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次全球化浪潮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及其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使其日益超越国界。

美国在这次全球化浪潮中起重大作用,他以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经济、文化交流为手段,以全面扩张为目的。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给中国文化引入了新元素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伴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现代消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日益成为一种超越国界、种族和文化界限的全球性意识形态。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狂热和能力被空前释放,于是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逐渐获得了现实的生存土壤,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也不断与世界接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消费观念不断突破,各种国际名牌大量涌入国内,商品量迅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真正融入了国际市场,消费得到鼓励,国家不断扩大内需,已消费促进生产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社会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从基本①李静娟.全球化实质诠释[A].F114.4,1004-4914(2003)03-008-02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需求的物质消费过渡到彰显个性心理需求消费乃至超前消费,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中国得以建构。

①信息网络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信息产业的崛起,使整个世界被网络覆盖,给各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中国也不例外。

从本质上看,信息化是一种社会变革也是一种文化变革,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变迁和新的文化类型的诞生。

它使得人们跨越时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同的文化理念彼此渗透,全新的信息伦理话题也随之而来。

信息网络已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信息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共存,尤其对青少年影响颇深。

信息网络一方面向青少年传播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但另一方面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观念。

对信息网络的过分依赖,也会削弱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流行综艺文化:随着近年来异常火爆的韩流文化的引入,流行综艺文化在中国的热度持续走高,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冒出,一时间充斥着电视荧屏,比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湖北卫视《如果爱》等等。

这些综艺节目类型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原创。

现在占据收视榜首的综艺节目几乎没有中国原创,绝大多数是从韩国购得版权再加以改编播出,有吸引力的中国原创电视节目少之又少。

(二)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能够以更加博大的胸襟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到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当中。

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使中国文化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中国文化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与世界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取长补短,实现了文化发展和进步。

其中,中国文化发展出现的新动向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良好势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封闭走向开放。

全球化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它意味着中国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处于开放和互动的文化全球化网络之中的民族文化。

(2)从传统走向现代。

中国文化有数千年历史,它以封建社会文明为背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逐渐形成。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下,中国文化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次的冲击和交融,逐渐由传统走向现代。

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要求将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跟上文化全球化前进的步伐,既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又不失自身传统的特色,进而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文化由传统走向现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从单一走向多样。

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主义,养成了思想上定于一尊的传统,从而导致近代的中国屡次由于在思想上的不容忍和僵硬化,妨碍了自己去吸收一切可能的营养而使自己茁壮成长。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必然也会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观念,从一元思维定式向多元思维转变。

全球化的进程打破了各民族的界限,把各民族的文化都卷进了大交流、大融合的浪潮中。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地区、民族间的接触不断增多,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①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6.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1)中国文化发展获得新技术。

此观点在上文中有过阐释,此处不再赘述。

(2)中国文化发展获得新理念。

全球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又为中国文化提出了一种更新的理念。

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的主体是整个人类,于是全球意识和全球理念应运而生。

中国文化应该而且必须确立全球文化发展理念,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社会领域,都应该加强培养一种共处、对话、合作的理念。

具体来说,从建设“和谐社会”到建设“和谐世界”、“和谐文化”的提出,与这种全球理念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