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我国的环境教育跟不上现实需求,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本文对国外环境教育进行了剖析,总结出国外环境教育主要有社会各部门合作性强、环境教育体制完善和环境教育法制化等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环境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组建系统的农村环境教育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教育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06-02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一词,最早是在1948年召开的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成立总会上由浦利查德提出来的。

而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上则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这一名称正式确定下来,标志着全球环境教育的兴起[1]。

197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第比利斯城召开了第一届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大会最后提出并通过了四十一条关于环境教育的建议,使“环境教育”趋于完善[2]。

而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环境教育则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先进制度和理念,对我国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国外环境教育的特点
1.1 社会各部门合作性强
可持续发展观是全人类的共识,而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也应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欧美等国在环境教育方面,不仅只依靠环境部门和教育部门孤军奋战,而是施入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大范围的紧密的合作。

例如,美国的环境教育中有三股力量不容忽视,即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

这三种强大的力量分别追求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它们的目标各不相同,但是三者在不断的调和下达成了良好的环境共识,建立起优良的合作关系,从而造就了美国成功的环境教育。

其中,政府只承当着服务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提供信息,并赋予社会人员和组织监督权督促环境教育的开展。

企业则在绿色消费的市场驱动下,积极推进环境教育。

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83%的消费者考虑购买,几乎所有的超市都销售有机食品[3]。

这种的市场行情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转而开发绿色生产技术和产品,直接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

非营利性组织为美国环境教育的主力军。

美国社会各界都十分推崇对公民志愿精神的培养,再加上一些强大的私人基金会以及国家捐赠抵税制度的经济支撑,环境教育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

这种社会各部门和组织对环境教育的支持和紧密合作,也同样体现在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环境教育中。

1.2 环境教育体制完善
许多国家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英国、法国、澳大利亚
等国还成立环境教育委员会等国家机构,英、德等国更是明确规定环境教育的目的,积极地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使环境教育体制逐渐完善[2]。

比如,美国环境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全民环境教育三维体系——“时间·空间·形式”[3]。

时间上,它涵盖了中小学、高等学校和终身的环境教育;空间上,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施行不同的教育,并充分渗透到学校、家庭及社区教育中;形式上,有课程内的环境教育,也有课程外的环境教育。

日本环境教育则主要从学校、企业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构建环境教育体制,而它的企业环境教育尤为突出,主要是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使用的材料,再到产品营销、职工生活和企业文化都开展环境教育。

对比各个国家的环境教育体制,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第二,改革教学方式。

第三,注重培养环保技能。

第四,加强师资培训。

1.3 环境教育法制化
法制化是各个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重要特点,法律的强制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环境保护意识。

如美国,从1970年开始制定了《国家环境教育法》等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法律法规,并完善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既保护了公民的环境权又让他们意识到对环境应尽的义务。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巴伐利亚、前苏联和俄罗斯等国也都制定了相关行政法规来宣传环保和环境
教育[4]。

2.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启示
2.1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环境教育体系
环保不只是教育的事,更是全社会、全体公民的事。

而我国目前的环境教育体系十分薄弱,且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如2010年2月环保部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本情况及成果发布会公布的那样,发达国家是在人均gdp 8000美元的时候污染达到峰值,但中国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就会出现峰值[5]。

经济发展在蚕食环境的前提下逐年呈现疲软的态势,而良好的环境条件则会为经济发展增加一定的张力。

因此,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这个教育体系应覆盖全社会,从政府到企业、社区、学校的各个单元,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到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应涉及到。

第一,政府为推进环境教育的主力军。

第二,企业是推进环境教育的主要力量。

第三,社区力量在环境教育中必不可少。

2.2 构建完善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
2.2.1 规范课程开发模式
我国环境教育应结合我国社会、环境和教育现状,通过严格的课程开发模式来筛选环境教育的教材,保证环境教育的系统性。

我国现在环境教育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可加大环境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

2.2.2 提高对各科教师的要求
鉴于大多数教师对于环境保护的知识都不甚了解,可对在职教师进行环境知识培训,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申请教师资格证的人员,需考核环境知识合格后再发放教师资格证。

2.2.3 重视中小学教育的实践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环保知识灵活融入到语文、英语、地理、化学等各门课程中去,教会他们必要的环境知识的同时,带领他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感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可带领他们进入工厂参观生产流程及废水生成和处理过程;还可让他们自己种植花草。

让他们亲自感受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不同形式的生命都应受到珍视,更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对高中生则可以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如进行环境调查,进行水污染系数的测算等,并引导他们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2.2.4 将环境教育加入大学课程
高等教育可以借鉴美国,将环境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并鼓励大学生参加公益性的环境组织和活动。

学校可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和环保知识竞赛等,宣传环保。

2.3 组建系统的农村环境教育体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仍是最贫穷的地区,也是对环境破坏较大的地区。

要想使农民转变传统的有损环境的生产方式,而选择较环保但成本相对较高的生态学生产方法,先要解决农民的经济
问题。

可发展连片规模经营,以政府和企业为主导,建立生产基地和种植园,农民参与进来,并且在政策上给予农户更多的权利和优惠,对那些在发展绿色农业上表现出色的农户或村组,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一方面提高了农民收入,加强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另一方面也将环境教育融入到生产劳动中,提高了农户进行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企业、工厂、个体户等进行严格的环境考核,并将此纳入业绩考核中。

创新是任何国家任何行业发展的动力,鼓励企业、学校和个人探索并创新环境教育及环保技术。

充分利用网络,一方面积极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来传播环境知识。

参考文献:
[1]曹洁.日本社会的环境教育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7).
[2]钟启泉主编.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久生,谢志仁.论环境教育三维体系[j].教育科学,2004(5).
[4]史前阳.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注重环境教育的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环保部.中国或在人均3000美元时出现污染峰.中国新闻网,
2010-02-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