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辞》与迪斯尼《木兰》的对比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花木兰的故事源自于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奇女子,其事迹流传了千百年,影响深远。
然而美国迪斯尼公司发行的动画片《木兰》,以美国的文化取向诠释《木兰辞》中的精神内核,将这个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孝女故事改写为好莱坞语境中女英雄的故事,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传播其特有的文化观念。
本文通过对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构筑的木兰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1、中美文化传统思想的差异:规矩守礼——自由开放
《木兰辞》一开始写的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而这短短的两句话便交代了花木兰在家里的地位和分工——织布刺绣,以及其传统的古代女性形象。
《木兰辞》里的木兰含蓄而落落大方,具有典型的东方女子特征。
而美国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一开始却是木兰穿着短衣短裤,拿着毛笔在手上抄写着妇言妇容,以这种作弊方式期望通过媒婆的考验。
紧接着在媒婆考核面前错乱百出,惹祸连连,她彰显了美国文化中自有个性的色彩,是一个鲜活叛逆的现代女性。
这实在是与中国传统妇女那贤惠,娴静的形象具有天壤之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儒家、佛家及道家等各个学派的学说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男耕女织”是传统文化的鲜明写照。
在中国封建时代,女子要谨守本分,遵从“三从四德”。
而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大熔炉”国家,没有什么传统观念束缚人们的思想。
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欧洲大陆来到新大陆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寻求自由,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因而美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具有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特点。
木兰在最后战胜匈奴,皇帝给予她最高的荣誉的时候,她高兴的跳起来,抱着年迈的皇帝,并没有谢恩,就与她的同伴们拥抱在一起。
这个在西方感情外放的过度里很正常,用他们正常的社交礼仪来看,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但是在中国,人们是很少会拥抱作为社交礼仪的,更何况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社会?再者,中国人尊长有序,遵守礼仪等等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本来就比较内敛含蓄,这原本就是深受古代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一个表现。
2、中美文化伦理思想的差异:家族至上——个人至上
与中国版的《花木兰》相比,在动画片《木兰》中,孝道的观念变成次要,孝道的观念不受重视,服从的美德不受重视。
《花木兰》里的情节是木兰从军时与父亲有一段对白,“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是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后,才从军征战的。
而动画版《木兰》则是木兰悄悄留下一封信,没有得到父亲的许可,便悄然离家。
这个情节上的对比便可以体现中美伦理思想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中国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而西方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
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及家族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伦理思想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
在家庭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的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家族意识的具体表现就是以“忠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个人要对家族长辈尽孝,为国家尽忠。
在中国的伦理观念中,“孝”字当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忠”通常被看做是“孝”的扩展和延伸。
在《木兰辞》里,木兰被赋予了典型的中华民族“忠、孝、智、勇”的传统美德: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敢于冲破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和传统观念,像男子一样去保家卫国,驰骋沙场,出生入死,体现了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木兰从军的直接原因就是“替爷征”,使老父避免战争之苦以安享晚年,这正反映了木兰的“孝”。
与中国文化相反,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体观念。
美国的这种个人主义表现在追求个人自由、个人独立、自由思考和选择方面,强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便形成了美国鲜明的个人主义特色的多元制社会。
木兰在甄选失败后,唱道:“什么时候我的倒影才能告诉我,我到底是谁?我的心应该能够自由飞翔,我的心充满了疑问”。
她代父从军,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个人主义的思想,她渴望寻找自我,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实现人生价值。
木兰在这部动画被看成了一个女子寻找、实现自我的传奇。
3、中美文化等级思想的差异:等级严明——人人平等
《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在战争中没有被别人发现是女儿身,“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她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叫花木力的男子而参军打仗的。
如果她在战场上被别人发现是一个女人,后果将是可想而知的,轻则会被逐出军营,重则会以欺君罔上治罪。
在动画片中,木兰的女儿身份却被提前发现了,而且木兰最后也是以女性的身份去参与战争,打败单于的。
自古以来,等级观念在中国就根深蒂固。
中国封建社会强调“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不仅划分了男女之间的等级差别。
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代都把女子当做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女子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而且绝对不允许她们参与男性社会的各项活动。
而在美国,民众普遍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美国《独立宣言》中“一切人都生而平等”的思想观念。
因此,在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中,等级观念相对非常淡薄,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也没有那么明显。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女权运动,更使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人人平等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现。
木兰在训练的过程中,因为并没有因为女子在体力上逊色于男子而放弃,反而以顽强的意志,不怕失败,越战越勇的毅力,在军队中脱颖而出,并把同伴原来鄙视的眼光转变为浓浓的欣赏,最获得大家的青睐。
再者,在电影里,木兰的女性身份没有被刻意隐瞒,当花木兰的性别曝光后,凭毅力和聪明在训练中赢得尊敬,靠个人机智制造雪崩,在被遣返回家的路上又救了皇帝,一个逐步发现自我的女英雄形象便应运而生。
不仅如此,电影中木兰数次救李翔于危难之中,颠覆了传统的“英雄救美”式的桥段。
作为男性的典型代表,李翔与木兰的力量对比强化了男女平等甚至女胜过男的主题思想。
电影木兰明确地突出了“男女平等”这一观念。
4、中美关于龙文化的差异:神圣高贵——邪恶恐怖
故事中新增了木须龙这个动物角色,其形象尤其值得深思。
我们知道龙本是中国文化木须龙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的是木兰的军师形象。
而我要探讨的是在东西方,对于龙这种神话式的动物有何差别。
首先,是木须龙的形象。
在影片中,木须龙是一条红色的小动物,不会飞,会喷出一点小小的火焰,胆小怕事,之强凌弱,常常依附在木兰身上,丝毫没有中国龙的威
严。
而这与中国的龙形象是相去甚远的,中国龙是翱翔于天空中的,或遨游与海里的,不受人类的束缚和制约,能力是无人能及的。
在中西文化中,龙所代表的象征也是不一样的。
龙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邪恶破坏的象征,红色代表的也是血腥恐怖的颜色。
在中国,龙是一个神圣高贵的象征,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所以才会有人中之龙,天子是龙的传人的一些成语,这也可以体现出龙的意象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木兰辞》与迪斯尼的《木兰》正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其形象有如此多的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跨文化交流之际,除了对西方外来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认同之外,我们同时也要在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和挑战时彰显中国悠久历史、深厚人文底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民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