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史

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史

E-mail
文化传播网
音乐:Casablanca (卡萨布兰卡)
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将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这个改革开放的新决定让人期待。

现代上海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由于上海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发展环境,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科技发展迅速,内外贸易发达,促使金融业也飞快发展,在20世纪初即已成为远东地区的金融枢纽之一。

让我们浏览一下一百多年前的上海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历史。

这是一个充斥着自由因子的城市,人们在这里交换香烟、大米和情报。

这里曾是租界,却因祸得福,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金融霸主。

如今,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的消息让人期待,自由的氛围将再次回归。

现代上海"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租界带来的市政管理和公用设施,科技发展带来的电报、电话,加上电影、舞会等西式生活方式,这些因素共同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上海。

图为1902年,万国商团沿着南京路前进,参加检阅游行。

万国商团成立于1853年,目的是保护外侨免受战乱威胁。

图为1906年,上海的商业街。

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
中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最繁华的一个城市,贸易发达。


出于贸易沟通的需要,加上电报技术的发展,上海的金融业发展迅速,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成为远东地区的金融枢纽之一。

图为1913年,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万国储蓄会内景。

万国储蓄会由法国人于1912年10月设立,它一直经营到1937年被国民政府取缔之时。

在经受租界带来的诸多不平衡感之外,上海本地人也接受了租界带来的红利。

这里成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发展最快的一个城市,这里逃过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浩劫,这里的人们也最先感受真正的现代城市,接触媒体、广告、电影、高等教育等。

图为二十世纪初的上海,虹口菜场附近,每天都有很多当地渔民、农民和屠户到这里出售货物。

1907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雇佣的工人们在南京路上铺设电车轨道。

这是上海
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沿线为主要商业街,从静安寺到上海总会,全长6.04千米,主要的站点设在上海总会。

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在混乱的全国局势下,租界的局势相对稳定。

一直
到1936年,上海租界都处于高度繁荣期。

图为1910-1912年间的上海怡和丝厂,经理和她的妻子在成排的缫丝机间摆姿势拍照。

这家丝厂和后来的棉纱厂是上海早期工业产出的重要部分,作为怡和洋行最早的产业之一,向世界各地出口生丝。

20世纪初期,电影是上海人最重要的娱乐之一。

20年代,上海拥有4万影院座位,上座率极高,最受欢迎的电影是武侠和家庭伦理剧。

图为1922年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的办公室。

这家公司制作了很多当时最成功的影片,也造就了一批上海滩最耀眼的明星。

1930年,被称为“金嗓子”的流行歌星周璇(左三)。

她最初在明月歌舞团演出,后来成为著名影星,主演过43部电影。

除了电影,体育比赛等也成为上流社会追捧的目标。

他们对网球、赛马等运动乐此不疲。

不少外国人在这里设立赛马会等组织。

图为三个姐妹在等待即将开始的网球比赛。

凭借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优势,上海在开埠之后逐渐成为远东地区最繁荣的经贸中心,被誉为“冒险家的乐园”,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表示“生意要做大的,否则宁可不做”。

图为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江边步行街。

1927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新的直辖市),这大大助力了上海的发展。

图为1927年,一个商贩将香烟出售给外国卫队成员。

图为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路,街道两侧布满了标牌。

在繁荣的上海码头,大小宗货物都在此中转。

图为装卸工人在码头卸下一辆火车头,这台机车由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供。

除此之外,总署还支援了为数不少的列车、枕木和钢轨。

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都市。

而此时上海以外的大部分中国,仍在自然经济基础濒临破坏的边缘徘徊。

图为1936年9月19日,中国工人在码头边卸下西瓜准备售卖。

1843年,26名英商和传教士到达上海,他们是第一批到沪外侨。

而到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即超过6000人。

图为1930年间的上海旅馆。

速食

熟食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广告、传媒行业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这成为当时上海贸易繁华的又一个佐证。

图为1935年的上海外滩,公共汽车上被各式各样的广告“侵占”。

抗战时期,上海成为日占区。

这段时间,上海成为一个无需签证即可进入的城市,被称为东方“卡萨布兰卡”,经济略有发展。

但好景不长,随着德国要求清除犹太人,日本开始对上海进行严控。

图为抗战时期的上海。

图为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商业街,楼房、墙壁和公共汽车上都被刷上了广告。

图为1948年1月1日,上海街头的广告版。

这些广告版除了实体商品外也有电影、话剧的上映海报等。

图为1947年,拉车的人力车车夫,商业街上的广告非常多见。

1947年6月1日,上海的街边报刊亭。

除了本地化报刊,《时代》、《君子》等报刊也都是上海街头的热销品。

1945年日本投降,上海的日占期结束。

但不久以后,国共内战开始,上海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

对国民党来说,上海是其工业基地,对共产党来说,上海则是工人运动的温床。

图为1946年8月1日,上海市俯瞰图。

抗战胜利后的大新百货公司大楼(今第一百货大楼)。

图为上海国际饭店顶上,美国飞虎队队员眺望上海全貌。

图为抗战结束不久,一名舞女与士兵在一起跳舞。

酒吧内还有不少外国士兵。

上海成为一个随处可见外国人的国际都市。

20世纪40年代末,尽管上海仍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城市,但上海在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社会动荡。

罢工、内战、通货膨胀成为上海的城市之痛。

图为1947年6月18日,在商业中心区通往外滩公共市场的路上,羊群横穿马路导致早上道路拥堵。

1948年,上海黄浦江上进行的龙舟赛。

上海已有现代城市天际线的雏形。

1949年5月1日,上海的集市上,商贩在售卖“555”牌锅。

随后的5月14日,上海已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也开始撤退。

1949年5月1日,跑满人力车的上海街道。

此时,已有不少商家开始关门迁移。

1949年5月1日,一家酒吧里,美国酒吧老板弗兰克·耶纳列维奇和他的中国妻子在酒吧合影,是在上海解放的几天前。

上海解放后后并未停止发展,在当时,它和北京是留存的仅有的两个直辖市。

但对于上海来说,她历史上的一章已经画上了句号,迎来的是一个更为辉煌的新时代。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网络图片资料制作:冯长康2013-09-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