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在整个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中阶段物理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学生利用科学为工具探索世界的重要开端。
而新课程物理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这就决定了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学习物理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实验教学改革愈显重要。
在物理新课程实施9年的时间里,我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对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以下是我谈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体现物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被动的去探索“新知识”,把前人做成功的实验或把已有结论的实验再验证一遍,把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它重视的是知识和结果,它的教育理念落脚在“有利于”而已;而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式学习,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它的教育
理念落脚在“培养”上。
所以改变实验教学的理念必须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
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
为此我们应该把课本上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逐一研究,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每一个实验都做一些趣味性改进。
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
学生感到十分惊奇。
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寓实验课改于趣味之中。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物理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何况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书本上早已知道,就像水平很低的侦探小说或者电影那样,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同时由于结论和书本所叙的或理论所推测所预期的完全一致,教师无须为解释或探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新的或未曾预料到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因而失去了许多了解或理解物理的机会”。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由指导、传授者转变成引导、参与者,所以先要改变我们教师的观念。
2、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着眼于做,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学习者自己的活动,把这一原则应用于教学过程,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万物,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应当努力通过动手做的实践活动,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第二、着重思考,注意实验教学的启发性
由于物理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
学习过程,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刺激,去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实验过程中出现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
入的思考。
物理实验对被动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者来说,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加上物理实验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新颖、意想不到的现象会吸引和诱导学生在进行认真观察、操作的同时,积极去“深省”和“回味”。
第三、着眼于疑,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造就强烈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猜想,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
是大有益处的,牛顿正是根据苹果落地现象猜想到,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预测和猜想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再用实验去验证,这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四、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
实验过程要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维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引出实验步骤,独立选择实验器材,独立进行操作实验,独立设计记录表格,独立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尤其是能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能问题之处提出有些新意或有价值的问题,体现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实验方案,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是否可行,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和缺陷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修正,脑的活动不断纠正着手的失误,手的操作同时也不断修正脑的错误,手脑结合,相得益彰。
因而物理实验教学中促进手脑的有机结合是物理实验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适应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的要求。
3、对物理课程资源的改革
首先、转变观念,开放实验室
以前,实验室基本上是按照教科书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菜单”而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
动为手段,通过探索、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所需实验器材,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并总结规律。
为此,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接触、熟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作充分的准备,要改变目前实验室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
接着,要广收实验器材,充实实验室课程资源
由于新教材配套的器材还没有配套,无论是学生的分组实验还是随堂的探究活动所用的器材都是比较散乱,实验室中的器材需要分散使用或存有的数量不足,这就制约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因此必须广泛收集实验器材,不断来充实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比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可进行探索压强、制作滑轮等实验;利用废旧自行车上的零件,可做摩擦、杠杆等实验;利用酒瓶底可作凸透镜;利用玩具小车可做惯性实验;利用收录机上零件可做诸多的电学实验……;另外建议学生自购。
可让同实验小组的学生合购一套或二套物理学习学具。
把各班上的每个实验小组的学具集中起来,实行资源共享,就可完成相当数量和种类的教学实验探究活动。
再则指导、鼓励学生自制,或者利用报废的实验仪器设备。
如:“影响蒸发因素”的演示实验,需用可变速吹风机,实际上可用报废投影仪上的风扇和报废学生电源上的电压档位调节器,做成一个理想的吹风机。
通过上述方法,不但丰富了物理实验室的课程资源,而且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再者,延伸阵地,创建家庭实验室
过去的实验室阵地,主要局限于校内,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
探究性实验和调查必须到校外尤其是家庭才能完成。
因此,要求学生创建各自的家庭实验室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学生可在家中把自己的书房或卧室一角装饰成小实验室,在书桌上铺一张较厚塑料布作为实验桌,用几个包装箱装实验器材,把自己收集的实验器材或从学校实验室零时借用的器材,分门别类装入每个包装箱,再自行配制一些实验工具,这就可以创建成一个简单实用的家庭实验室,它将是物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有其深刻的意义,对于我们教师与学生都是一种考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教学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力的开始及探究精神的开发与培养教学相长,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实验失败时的分析与研究更为重要,使书本与实验室、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引导学生步入物理的神圣殿堂,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作者单位:贵阳市花溪区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