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2016年3月目录一、行业管理情况 6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62、行业主要法规及政策.. 6二、行业发展概况71、汽车工业发展概况7(1)全球汽车工业概况7(2)我国汽车工业概况9①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日益重要. 9②我国汽车工业全球地位逐步提高10③我国汽车需求快速增长. 112、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情况. 12(1)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情况.. 12(2)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情况.. 15①汽车零部件行业内企业数量庞大、发展迅速、发展空间巨大15②外资背景企业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优势明显.. 16③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不成熟.. 17④中国汽车零部件集群效应较为明显.. 183、细分行业基本情况. 19(1)汽车变速器及车辆齿轮简介19①汽车变速器19②车辆齿轮. 21(2)变速器产品市场格局22(3)车辆齿轮产品市场格局.. 26三、行业竞争状况. 281、产品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28(1)全球变速器及车辆齿轮市场的竞争格局. 28①整车配套市场.. 28②售后服务市场.. 28(2)我国汽车变速器及车辆齿轮市场的竞争格局.. 29 2、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30(1)市场准入壁垒30①认证体系. 30②同步开发能力.. 30③成本控制能力和供货能力31④产品市场认可度. 31(2)技术和人才壁垒.. 31(3)资金壁垒.. 323、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324、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34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351、有利因素.. 35(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35(2)市场需求空间大.. 36(3)全球化采购提供发展新机遇37(4)新技术和新标准提供新空间372、不利因素.. 38(1)企业规模小. 38(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39五、行业技术水平. 391、汽车变速器技术水平392、车辆齿轮技术水平. 40六、行业经营模式及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411、行业经营模式412、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42(1)周期性42(2)地域性43(3)季节性43七、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 441、上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 442、下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 44八、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451、汽车变速器产品主要企业. 45(1)唐山爱信齿轮有限责任公司45(2)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45 (3)沈阳上汽金杯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45 (4)浙江万里扬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 45 (5)唐山通力齿轮有限公司.. 452、车辆齿轮产品主要企业.. 46(1)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46 (2)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6 (3)重庆蓝黛动力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46 (4)江苏飞船股份有限公司.. 46(5)浙江大发齿轮有限公司.. 46一、行业管理情况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为国家发改委、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新进企业、投资项目、产能扩建项目审批及新产品准入审核,参与产品销售资格管理,制定和监督执行科技进步、节能环保相关项目激励政策。
工信部主要负责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汽车产业长期规划,协助企业、产品准入认证,制定并监督执行科技进步、节能环保项目激励政策措施。
行业的自律组织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齿轮分会,上述行业自律组织主要负责产业调查研究、标准制定、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与项目论证、贸易争端调查与协调、行业自律和专业培训等。
2、行业主要法规及政策(1)2009 年10 月23 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商产发[2009]523 号),该意见指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从2009 年到2011 年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15 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达到850 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 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期间,继续巩固传统发展中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拓展汽车零部件国外配套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中高端市场,稳步进入发达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
着力培育我国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术的跨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集团”;“推动零部件出口从以机械类为主向机电类、电子类产品为主转变。
积极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做好出口基地发展规划,力争将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成为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规范出口秩序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示范基地,世界汽车产业转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承接载体”。
(2)2010 年5 月26 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10 年)》将变速器中的“乘用车六档以上手动变速器、乘用车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小型乘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自动变速器执行器(电磁阀)、液力缓速器、电涡流缓速器、变速器电控单元(TCU)”列为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
(3)2011 年6 月23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 年度)》将汽车关键零部件中的“无级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列为国家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4)2012 年6 月28 日,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国发[2012]22 号)提出“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
(5)2013 年1 月22 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2 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3]16 号)提出“推动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
(6)2015 年9 月29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研发,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试点”;“从2015 年10 月1 日到2016 年12 月31 日,对购买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臵税的优惠政策”。
二、行业发展概况1、汽车工业发展概况(1)全球汽车工业概况汽车工业发端于欧洲和北美,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总体产销量增长平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汽车工业是综合性的组装工业,一辆汽车由几万种零部件组成,每一个汽车主机厂都有大量的相关配件厂,所以汽车工业和众多其他工业部门具有密切的联系。
同时汽车工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成为众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随着汽车工业的深入发展,汽车工业呈现出生产、销售和配套全球化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工业制造环节由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给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以中国、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发展迅速。
2008 年、2009 年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需求下降导致全球汽车产销放缓,但由于汽车工业为全球性支柱产业之一,各国纷纷采取汽车产业的振兴和刺激政策,加上2010 年全球经济企稳回升,汽车工业又出现了新的大幅增长。
2011年后,全球汽车工业进入稳步小幅增长时期。
(2)我国汽车工业概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高速发展。
汽车工业在带动钢铁、橡胶、化工、电子、纺织和玻璃等上游产业的同时也对相关下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汽车消费也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和汽车工业相关承诺的兑现,我国汽车工业也日益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日益重要2006-2013 年间,我国汽车工业年工业增加值(生产法,含汽车、改装汽车、摩托车、车用发动机、汽车摩托车配件)从3,362.7 亿元增长到8,606.2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37%。
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日益重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2008 年和2009 年,对我国整个经济企稳回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汽车工业的综合性和它与其他工业部门的关联性,在国家相关汽车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未来也必然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②我国汽车工业全球地位逐步提高2006-2014 年,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5.91%。
2009 年,在全球经济危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受益于国家积极的产业政策,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79.10 万辆和1,364.48 万辆。
此后,我国汽车工业连续保持增长态势,产销量不断创出新高。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从2006 年的10.52%增长到2014 年的26.43%。
我国的汽车工业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③我国汽车需求快速增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二三线城市交通环境改善、人口集中、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措施,汽车市场需求将日益增大。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增长阶段,即从以一线城市为主的第一个增长阶段向拥有较强购买力、较大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转移,东部大部分沿海城市及其农村区域、中部部分城市都将成为汽车主要消费区域。
截至2014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5,44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97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2.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2,584万辆,增长15.5%。
民用轿车保有量8,307万辆,增长16.6%,其中私人轿车7,590万辆,增长18.4%(资料来源:《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14年末,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刚刚超过100辆,与美国每千人900辆的汽车保有量相比相差巨大(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4年版)),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潜力依然巨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汽车消费量必将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