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况
1.1 历史沿革
1980年水利部水文司、中国科协组织了皖西资源考察团,通过实地考察专家们认为皖西地区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状况要予以科学评定,以求对农业增产和工程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议在淠史杭灌区内建立蒸发实验站。
1981年5月水利厅(81)皖水科字第265号批准成立科级建制的淠史杭蒸发实验站,隶属于安徽省水文局,实验中心建在六安市望城岗。
2001年机构改革时划归六安市水文局管理。
1.2 设站目的
(1)研究土壤水气循环和植物散发的全过程,研究大气—水—植物—土壤(SPAC)综合体系,探求陆面水平衡的规律,为水文研究及农业灌溉提供资料。
(2)开展灌区回归水、劣质水及不同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等实验研究;开展土壤墒情试验研究;研究灌区水旱作物生长期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化肥、农药对退水河道水质的影响;研究污染水体经蒸发后,水体中不同污
1
染物的变化趋势。
为淠史杭灌区及区域大中城市科学用水、合理调配水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基本资料。
为淠史杭灌区制定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密切配合淠史杭灌区管理和建设开展工作。
(3)土壤蒸发的测试手段及方法研究:研制及改进各种观测器具、进行对比观测实验,寻求适应我国气候条件的陆面蒸发最优测试手段和方法,以便作全国定型推广应用。
(4)检验现有水资源评价精度,为水资源计算、防洪、产汇流、水文预报、大型项目水资源论证、河道范围内建设工程防洪影响评价以及防汛抗旱等提供技术资料,为无资料地区通过蒸发途径解决地表水水资源计算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1.3 站点设置
蒸发站具有站点广,试验项目地源储备丰富,具有同时开展多项目试验研究优势。
固定站点有:
(1)六安市望城岗蒸发站:实验项目有不同型式的土壤蒸发、水面蒸发,雨量、土壤墒情、水平衡试验、仪器研制和改进、气象项目等。
(2)霍邱县姚李水文试验站:实验项目有不同型式的土壤蒸发、水面蒸发,雨量、土壤墒情、气象项目、灌溉试验研究等。
2
3
(3)朱小堰径流试验区:实验项目有径流试验(水位、流量、土壤含水量)、稻田墒情试验等。
(4)河南省固始县桥沟巡测站:主要项目有水位、流量等水情测报任务。
其余为临时性选择的非固定试验站点。
站点设置如图1所示;
站点位置如图2所示;
站点平面图见图3、4、5、6。
图1 淠史杭蒸发站站点设置
4
图 3
图 4
5
图 5
6
图 6
7
1.4 人员状况
蒸发站现有在职职工1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3人,中专学历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中级职称4人,高级技术工人7人。
2 已开展的基本试验研究项目
1.1 蒸发规律的研究
开展不同条件下的土壤蒸发实验研究,收集不同植被土壤蒸发资料,探求其蒸发规律,进行水面蒸发规律研究,收集不同口径水面蒸发资料,并进行相关关系分析。
收集辅助气象资料,分析不同气象因子与土壤蒸发、水面蒸发的关系,精确观测土壤蒸发全过程,探求蒸发变化规律,为水平衡计算提供可靠依据。
8
1.2 径流试验研究
从1976年开始在姚李镇建立了灯笼树(流域面积0. 932km2,1990年撤消)和朱小堰(流域面积10 km2)两个径流试验区,通过对两个试验区不同下垫面的产汇流实验研究,寻求皖西丘陵区产流规律、土壤水变化规律,并开展水量平衡分析研究。
1.3 灌溉实验研究
为了探求土壤、水气循环和植被散发的全过程,进一步揭示作物需水量机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推行计划用水,扩大灌溉效益,提高科学用水水平,在姚李水文试验站建有4组测坑,从事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需水量观测,资料系列长达20年以上,经分析总结提出了“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并在皖西大面积推广,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4 实验仪器的研制及改进
根据测验需要完成了:a)稻田需水量微测计研制,该仪器全国共有11个省推广应用;b)双管自动补水器的研制,该仪器为实现蒸发自记提供良好途径;c)自记雨量计虹吸压迫器,该项研究为解决自记雨量计不虹吸或出
9
现虹吸平头现象提供较佳办法; d)APE-500型土壤蒸渗仪的研制为土壤蒸发规律研究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
e)水力式土壤蒸发器的改进(三代)为该仪器的高精观测提供了保障。
f)高杆雨量器的研制现已作为定型观测仪器推广应用。
g)朱小堰桁车测流轨道的设计应用为渠道测流提供了方便。
1.5 土壤墒情试验研究
根据皖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特性,开展土壤墒情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对比试验研究;开展稻田墒情试验研究;开展田间持水量试验研究。
1.6其他科研项目的分析研究
a)城市用水定额调查分析;b)六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c)大型建设项目的水源论证及防洪影响评价;d)灌区渠道输水损失调查分析;e)安徽省蒸发站网优化分析;f)大别山区冷浸田改造的实验研究;g)寒水浸田及水库低温水沿渠变化的研究等。
10
3 实验研究成果
蒸发实验站自建站以来,在开展的土壤蒸发、水面蒸发、径流实验、农田灌溉及山区冷浸田、灌区寒水浸田、库塘渠田水温变化规律和测试手段的研制等课题研究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站自行研制的APE-500型土壤蒸发器获省科技进步四等级。
为了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验研究的生命力,由本站研究的并与六安市水电局合作在六安市推广的水稻“浅湿间歇”节水灌溉制度项目,共推广315万亩,累积增产稻谷1.48亿kg,累积节水1.25 亿m3,增产、节水累积效益1.48亿元。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淠史杭灌区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六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建站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56篇,在地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30篇。
获省水文科技进步奖2项,获省水利科技进步奖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
成果、论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目录见附表1。
其中1篇灌溉试验研究论文被《世界水稻文摘》杂志收录;
1篇径流试验论文发表于《水利学报》杂志;
11篇研究论文发表于《水文》杂志;
7篇论文发表于《灌溉排水》杂志;
11
4篇论文发表于《水资源研究》杂志;
10篇论文发表于《治淮科技》杂志;
17篇论文发表于《江淮科技》杂志;
1篇论文发表于《安徽水院学报》杂志。
4 今后试验研究方向
(1)根据六安市城市发展规划,蒸发站望城岗站将要拆迁新建,届时实验环境必将进一步改善,测试手段、试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将面临着发展机遇。
(2)在灌区建立墒情、旱情自动测报网,探索墒情予报,灌溉予报方法。
(3)利用现有的大土体水平衡坑同步观测水平衡研究中的诸要素。
为研究大气-水-植物-土壤(SPAC)综合体系,探求陆面水平衡规律,为水文研究及农业灌溉提供基本资料。
(4)建立大型陆面蒸发场,用不同方法手段,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水面蒸发、土壤蒸发、作物腾散发进行综合性试验研究。
(5)开展不同口径、不同水深的蒸发规律研究,受污水面蒸发规律研究,水生植物水面蒸发规律研究。
12
(6)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选择地开展城市水文、环境水文、生态水文的试验,对各水文效应、水文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
(7)在灌溉实验研究方面,要加强对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需水规律的研究,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灌溉制度的研究,测定灌区支、斗渠及田间水利用系数,分析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变化,开展灌区回归水计算分析研究。
(8)污染物在土壤中残留、迁移、降解试验。
为点、面污染防治,为城市生活饮用水提供技术指标。
(9)不同种植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量与土壤墒情的关系。
(10)蒸发仪器的研制和改进。
(11)大别山区和皖西丘陵区水文要素和农作物种植方式与水土流失关系试验研究。
(12)根据大别山区和皖西丘陵区的自然地理特性,开展维持河流生态健康的最小流量和水量的河流生态环境等试验研究工作。
这一项目也是目前国家和水利部比较重视的研究任务。
近日经查勘拟选丰乐河上游河道作为试验河道(流域面积200km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