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课题组来源:《人大研究》2012年第01期随着浙江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街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如何规范和推进街道人大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2011年上半年,课题组先后赴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等市及拱墅、上城、余杭、桐庐、慈溪、龙湾、平阳、吴兴、莲都、龙泉、海宁等县(市、区)开展调研,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走访了部分街道人大工委,并向全省所有街道发放了461份调查问卷,回收450份。
本课题在回顾总结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现状和基本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如何规范街道人大工委职能,更好地发挥街道人大在服务代表、反映民意、促进和谐中的作用,提出相关思路和对策。
一、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的基本情况2001年以来,全省各地普遍开展撤乡镇建街道工作,目前共设立了361个街道(占整个乡镇街道总数的23.9%),比2001年增加了255个。
其中市辖区共设街道205个,不设区的市共设街道106个,县共设街道50个。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街道的发展呈现出类型多、差异性大等阶段性特征。
一是从职能上来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城区老街道,共109个,占30%,主要承担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任务;第二类是由乡镇转为街道的,共 246个,占68%,基本上仍承担着原来乡镇的各项职能;还有一类是设在开发区内的街道,数量不多,但管理体制等情况比较特殊。
二是从人口数量来看,街道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人口(含户籍和常住)在5万以下的占38.4%;5万~10万的占39.6%;10万以上的占22%。
有不少街道的外来常住人口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
三是从可用资金来看,3000万元以下的占52.5%;3000万元至1亿元的占31.1%;1亿元以上的占16.4%。
经济发达地区街道的财力越来越强。
四是从财政体制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县(市、区)财政拨付的,没有独立财政,主要在老城区街道;另一种是名义上没有本级财政,但实际上仍实行一级地方财政,主要在乡镇转过来的街道,这类街道数量还比较大;还有少数街道按照一定的基数,超收部分按比例分成。
总的看,城市化进程中,街道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街道人大工作是街道经济社会和基层民主发展的必然产物。
街道没有本级人大代表,街道内各级代表的日常活动需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去服务和保障;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覆盖面广,有很多需要在基层得到组织落实;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诉求表达的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大量的社会矛盾集中在基层,需要创新载体去及时调处和化解。
街道人大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为了使代表活动在街道“不断线”,常委会工作在街道“不断层”,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不断链”,各地陆续在街道建立人大工委,目前全省361个街道已有351个设立了人大工作机构。
同时,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职责,发挥街道人大工委的作用,有力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回顾多年来的实践,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可以概括为“五个进一步”。
(一)党委重视支持,街道人大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
各级党委重视和支持街道人大工作,为发挥街道人大作用提供了根本保证。
浙江省委〔2004〕12号文件和中央〔2009〕59号文件先后就街道探索开展人大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许多市、县(市、区)党委也陆续出台了加强街道人大工作的意见,如杭州、宁波市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街道工委工作的意见,对街道人大工委的机构性质、隶属关系、工作职责和经费保障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在党委的重视下,街道人大工委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全省共配备专职主任255名,专兼职副主任322名,还有近70%的街道配备了工委委员,49.3%的街道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在工作待遇方面,有不少街道的人大工委主任(副主任)能够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同职享受同等政治、生活待遇。
在工作条件方面,街道人大所需经费基本上能得到保障,有86.4%的街道人大工委还有专门的办公场所。
同时,街道党工委能重视听取街道人大工作的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街道人大工委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立足服务代表,人大代表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
服务代表是街道人大工委的重要职能。
各地积极探索做好代表工作的方式,加强服务保障,不断增强代表活动实效。
一是健全活动网络。
各地普遍在街道设立代表中心组,在社区设立代表小组,有的还组建了代表专业小组,代表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是丰富活动方式。
主要是围绕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代表开展集中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听取办事处相关工作汇报,约见政府部门负责人等。
据统计,每年组织代表活动4至10次的街道占71.8%,10次以上的占15.4%。
代表活动日趋活跃,载体不断拓展。
三是做好代表建议督办。
各地街道人大工委加强与承办部门的沟通协调,创新督办方式,推动建议的有效落实。
如宁波市江东区实行代表建议“合议制”,通过集体商议提高建议的质量和办理实效。
又如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组织代表全过程参与建议办理,邀请相关居民对办理结果进行评估,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受到了群众好评。
四是提供履职保障。
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学习考察、召开履职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提高代表的职务意识和履职能力。
保障代表知情知政,逐步增加活动经费,为代表履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强化组织实施,常委会的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
街道人大工委作为常委会的工作机构,组织实施好常委会部署的相关工作是它的基本职能。
调查问卷显示,有73.5%的街道把主要职责定位在配合常委会开展工作。
一是抓好常委会重点工作的实施。
常委会在部署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街道人大工委及时制订工作方案,做好前期调研,提供相关信息,加强与街道相关部门的沟通,保证了常委会工作在街道的顺利实施。
同时,抓好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
对于意见中涉及街道层面的工作,密切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找准意见落实中的难点和重点,组织开展落实情况“回头看”,推动审议意见落到实处。
二是协助开展街道财政预算审查监督。
这方面宁波、台州等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制度。
如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街道预算审查监督办法,对监督的内容及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该市把街道财政预算作为部门预算提交市人代会审查,常委会也适时听取和审议政府及街道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街道人大工委和代表财经小组事先了解有关情况,提出初步意见,送市人大财经委参考,这一做法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又增强了街道预算审查监督的实效。
三是组织好县级代表换届选举。
各地按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加强对选举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认真做好选区划分、选民登记、候选人确定、投票选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参选,维护选民的民主权利,保证了选举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注重创新载体,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拓宽。
各地街道人大工委适应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的要求,积极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努力维护群众利益。
一是完善代表联系基层群众的方式。
普遍开展“代表进社区”、代表接待日活动,设立“代表信箱”,发放“代表联系选民卡”;有67.6%的街道还建立了“代表联络站”、“社情民意站”、“民情直通车”等活动载体,有的还建立“网上接待室”、“网上直通车”、“代表QQ群”等,进一步拓宽了代表联系选民的渠道。
如海宁市硖石街道的代表联络站,2011年上半年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00多件,绝大部分都得到了落实。
同时,开展代表向选民述职,自觉接受选民的监督,进一步密切与选民的联系。
二是探索建立基层群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
近年来,嘉兴海宁、金华金东、温州龙湾等地建立“街道议政会”,海宁市马桥街道还建立了“街道居民代表大会”,街道内的重大事项由村(居)民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以及社会相关人士集体协商,体现各方利益诉求,弥补了乡镇改街道后民意表达平台的缺失,使基层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是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
适应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要求,不少街道人大工委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代表资源,积极投入社会管理创新。
如舟山市普陀区建立了代表“融入网格、参与服务”的机制,重点围绕群众关注的改善渔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难点问题,开展见面谈心活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定有序。
(五)加强制度建设,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提升。
各地街道人大工委注重建章立制,保障街道人大工作规范有效运转。
目前,97.9%的街道人大工委建立了相关工作制度。
如在明确职责和规范流程方面,各市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普遍制定了街道人大工委工作办法,明确工委的性质、职能和工作程序,对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作出规定。
如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街道人大工委的职责总结为10项职能,以及执行、组织、联系、服务四大功能。
各街道人大工委又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规则和流程,使各项工作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在规范代表活动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学习培训、建议办理、小组活动、接待群众、联系选民、民意反馈、政情通报等制度,为保障代表履职、提高代表活动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自身建设方面,围绕开好工委会议、深化学习调研、加强信息宣传、密切对外联系、规范档案管理等,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应制度,依靠制度来增强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提高服务保障质量和工作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街道体制的特殊性、街道人大工委法律地位不够明确、条件保障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街道人大工委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到位,街道人大工委地位有待提升。
街道在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但对于如何发挥好街道人大工委的作用,认识还不尽统一。
一些街道党工委对街道人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民主法治建设是软任务,街道人大只是配角,无足轻重,没有把它摆上应有的位置;有的简单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事安排,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对做好街道人大工作考虑不多。
调查问卷显示,认为“街道党工委重视支持不够是影响街道人大开展工作制约因素之一”的占到了32.4%。
从街道人大工委本身而言,有些也存在认识不清、信心不强、干劲不足等问题,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思路和办法不多,这些都影响了街道人大工作的开展。
二是法律地位缺失,导致职能不清晰和监督工作不够规范。
由于现行法律对街道人大工作没有作出明确规定,造成街道人大工委定位不明确、职责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