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第27卷第3期 2010年5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M Sciences) 、 01.27 N0.3 

May 2010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陶一桃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中国道路”就是指在中国选择创办经济特区这条道路来完成体制转型,实现经济发展。 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导致普遍贫穷的一般均衡。使非均衡发展的 社会变革成为中国社会最佳的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创办经济特区开启了中国社会通往科学发展的 道路。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曲折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揭示了一条实现 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中国道路产生的路径与主要特征。而且掷地有声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时代化。 关键词:经济特区;制度变迁:中国道路 中图分类号:F 120.3;F 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1O)03-0022-05 

经济特区作为特殊政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史 上是一个承载着理性与狂热、思考与盲目的划时代 的标志。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转型的开始.标志着禁锢了30年的国门的真正开 放,标志着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的到来。标志着一个 经济已经走到频临崩溃边缘的大国.真正开始走上 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政治 背景来看。经济特区无疑是中国社会实现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变。从而全方位启动社会转型的必由 之路;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来看。经济特区无疑是彻 底摆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而迈上旨在实现共同 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从中国 制度变迁的道路选择来看.经济特区无疑是在传统 的意识形态曾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 里,打破传统体制的僵化与意识形态的教条.从而自 上而下完成转型社会制度变迁的必由之路:从发展 的战略上来看.经济特区已无疑是在一个极左思想 曾牢牢占据支配地位的国度里.真正摒弃“人定胜 天”、“为发展而发展”的盲目发展观.从而走上科学 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以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主线的中国社会的 制度变迁。构成了经济特区成长、发展的艰辛而灿烂 的历程 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曲折然 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揭示出了一条 实现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中国 ̄lg_rq,-产生的独特路径、 主要特征以及未来发展态势.同时也以其路径选择 的正确和发展的辉煌.掷地有声地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我这里所说的“中国道路”.就是指在中国选择 创办经济特区这条道路来完成体制转型.实现经济 发展。更确切地说,就是在一个已有30年计划经济 的历史.同时传统意识形态又毋庸置疑地占据经济 地位的计划经济的大国里.以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冲 破传统体制为目标的制度变迁的突破口。旨在全国 范围内逐步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中 国社会在一段时间里全面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真 正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制度昌明的法制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国家。 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不仅为学者们所普 遍关注.更是几代政治家和有志之士为之终身奋斗 的理想所在。我们曾有过“师夷之长以制夷”的真诚 与无奈,更有过“超英赶美”的狂热与尴尬。但目标与 实现目标道路的南辕北辙.让穷怕了的中国人不得 不反思已选择道路的正确性。有的学者比较了19世 

收稿日期:2010—04—22 作者简介:陶一桃(1958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经济学研究。 第3期 陶一桃: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23・ 纪和20世纪主要国家现代化特点后指出.19世纪 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以私有产权和市场竞争相 结合,经历数百年自然形成的。私有制、市场导向、逐 渐变革是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20世纪一些落后国 家走上社会主义,通过激进的政治革命为先导的、自 上而下的强制工业化进程.企图在纯粹公有制基础 上通过国家计划和激进改革的苏联模式.快速实现 现代化。这一模式在短暂的成功后便遭遇危机『11。学 者们普遍认为,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找到一 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邓小平 所规划的以改革开放为宗旨创办经济特区.走一条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闭。 回顾历史,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从在中 国这样一个计划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创立市场经济的 绿洲开始的。深圳作为计划经济最为薄弱的地方,凭 借着地位优势(毗邻港澳、远离计划经济中心)首先 成了这块绿洲。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制 度变迁的思考者、发轫者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时, 他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就是如何在一个社 会经济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大国里全面实现现代 化。近半个世纪的盲目而狂热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当 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都已经清楚地证明.计 划经济不行,盲目的赶超发展战略也不行,小农经济 的平均主义更加不行。在一个落后的由计划经济的 平均主义维系着的普遍贫困的大国里.摆脱贫困的 唯一出路就是打破体制内部造成普遍贫困的制度机 制。走一条非均衡的发展道路。这条非均衡的发展道 路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只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 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打破了传 统体制下导致普遍贫穷的一般均衡状态.使非均衡 发展的社会变革成为中国社会最佳的制度变迁的路 径选择.从而也使中国这个历经了近半个世纪计划 经济的大国.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开始由普遍贫 困的“计划”。走向“部分人先富”的“市场”。创办经济 特区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正式制度安排.不仅大大 减少了制度变迁的阻力。降低了制度创新的成本,而 且还成功地规避了改革有可能带来的更大的风险。 从而使制度变迁的绩效在短时间内就能迅速显现出 来。并卓有成效地示范全国。 “中国道路”应该是一条体现中国特色的实现现 代化之路。“中国特色”所表明的是国别性、民族性、 历史性与国际性.而不是对现代化本质内涵与固有 价值判断的否定。所以“中国特色”只能特在实现目 标的道路上,特在达到目标的路径选择上。而不是目 标本身。“中国特色”是对人类普世价值认同的过程。 而绝不是对国际惯例的否定。深圳经济特区已不是 作为一座城市、而是作为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模 式,写进中国改革开放的编年史中。 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尤其是针对计划经济 

时期传统体制和发展方式来讲.创办经济特区是走 向科学发展的关键抉择。它开启了中国社会科学发 展的道路。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与发展。正是在教训 与挫折中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 展方式.探索由经济增长型社会逐步走向全面发展 的福利型社会的过程。科学发展的理念已经把“发展 观”从增长方式的转变拓展到了社会发展.从经济领 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深圳以其自身发 展的历程.诠释着中国道路的路径与内涵。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正是中国社会 由超赶战略向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型。相对于计划 经济时期的“盲目发展观”而言.创办经济特区无疑 开启了中国社会通往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科学发 展观的本质是发展。它强调的是社会发展方式、方 法、模式、路径选择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而绝不是要 不要发展的争论。可以坚定地说。只有确立了科学发 展的理念,才有中国经济特区的产生,才有亿万人民 对普遍富裕的追求,才有中国经济30年的辉煌。 深圳经济特区的起步是从“三来一补”开始的。 选择这样的发展方式是由当时的要素禀赋所决定 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只是一个计划经济比较薄 弱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那个时期的深圳所拥有 的相对优势的生产要素就是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 而缺乏的则是资金、技术和管理。时逢香港经济的产 业更新换代与结构调整。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 集型产业在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及时而又恰如其分 地落户于亟需制造业的深圳.并在转移产业的同时 把资金、技术、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一并渐进转移到 了成长中的深圳。承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 产业更新链条.深圳不仅降低了经济发展的起步成 本。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向市场经济学习的成本,确定 了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同时。“输入”的加工制造业, 还以其派生需求催生了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到 了1993年.深圳对外贸易的87%来自三资企业的 净出口和“三来一补”的征费收入.第三产业占深圳 GDP的46%.吸收劳动力占深圳从业人员的32.2 。 当深圳经济踏上高速增长的轨道时.自身自然 资源先天不足的约束很快显现出来.并引起决策者 ・24・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7卷 们的切实关注。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意味着任何以 自然资源要素消耗、使用为增长方式的选择,都会在 稀缺规律的作用下.使人们不得不为财富的创造和 发展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经济增长的代价也会由 于财富创造成本的高昂而一同提高。同时,深圳作为 率先赶上市场经济的新兴城市.既不能重复传统工 业的发展模式与道路。更有责任去探索、尝试一种崭 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财富创造途径.并以此示范全 国。 从以“三来一补”为主体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 柱。深圳不仅适时选择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 时以制度变迁中的政府决策的主导力量(专项资金 设立和政策优惠等)解决了初期高投入的资金缺口 问题。减轻了高新技术企业独担风险的压力:以改革 者特有的宽阔的胸怀营造了高新技术产业落户、成 长、发展、创新的制度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著 名高新企业落户深圳:以变革者的远见卓识为高新 技术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智力保证.一些 著名大学和各类科研机构在深圳生根筑巢。到2000 年,深圳计算机磁头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微电子计算 机产量占全国的25%.程控交换机产量占全国的 50%。基因干扰素占全国的60%。同时还是全国最大 的打印机、硬盘驱动器、无绳电话的生产基地,并已 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 化和激光五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131。 我们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模仿一直是高新 技术产值增长的主要途径。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不可能长期来自模仿所带来的快 捷与急功近利。产业自身的创造力.即原始创新能 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才是 企业永久生命力和国家持久竞争力的根本源泉。于 是.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战略思考。被现实地提了出来。 从理论上讲.自主创新是高于模仿的一种创新 活动,它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或者说是将一 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体系的“新组合”引 入生产过程中。它强调的是发明在经济活动中的应 用,并给生产的当事人带来利润。因此,自主创新强 调的是对核心技术的自我研发与拥有.强调的是在 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技术附加值和专利附加值。从这 个意义上说。自主创新既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 然要求。又是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因为无论自主创 新采取“中性技术进步”(要素投入比例不变)、“劳动 节约型技术进步”.还是“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方 式.都是在不增加或减少要素使用的前提下增加产 出.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 满足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简单“模仿”。更不能只停 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以设备进口为主的粗放、低级 的技术引进的模式上。而要重新来思考、确定经济增 长模式。实现“软技术”出口,提高自主创新(核心技 术创造)对GDP的贡献率。 应该说.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三来一补” 加工制造业的形成。到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理念的形成。再到 在经济领域中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社会经 济的发展.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已经把“发展观”从 增长方式的转变拓展到了社会发展.从经济领域扩 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三十而立的深圳 已经步人稳步增长的成熟时期。据深圳统计网资料 显示。在过去的多年里。深圳经济一直保持着l5% 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始建之初的1.96亿元 上升到2009年的8201.23亿元:人均GDP也从 1979年的606元上升到2009年的9.3 7a"元。可以 说,深圳是沿着一条高速增长的轨道,把财富和富裕 带给奋斗着的人们。我们知道。GDP是社会发展的 物质基础。但绝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没有 伴随着社会福祉提升的GDP和人均GDP的增长. 只能是一个缺乏灵魂和人文关怀的单纯物质的增 长。 如果说.劳动密集型经济让深圳收获了由低成 本带来的抢占市场的价格优势的竞争力.那么全球 金融危机则不仅将劳动密集型经济所固有的产品资 本、技术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一源于经济增 长方式本身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同时也把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走向科学发展的必然的战略选 择,郑重地提了出来。 “比较优势”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谋得经济发展的 一个重要原则。这里所讲的“比较优势”.是指由要素 相对稀缺程度所决定的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当一 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比较富裕.从而劳动力的 成本或价格比较低廉时.在没有资本和技术要素禀 赋优势的情况下.首先使用自身所特有的低廉劳动 力,就成为经济起步时期最佳的.同n,-J ̄是最低发展 成本的自然选择。可以说,这种比较优势状况,正是 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起步和最初发展的 主要选择。 当然.大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并 不是自然禀赋意义上的资源缺乏问题.而是要素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