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结合中外评论探讨“中国模式”
一什么是“中国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话题为国际主流学术界所高度关注。
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呢?有以下几种观点可借鉴。
第一种观点提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也包括出现的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包括五点:一是独立自主,二是改革创新,三是实践本位,四是以人为本,五是和而不同。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
当前热议的“中国模式”概念,主要是是一些国外学者、政要以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立足点,以非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对我们取得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探究和概括。
认识、探究的客观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即“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表达: “中国模式”的最重要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
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而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
此外,地方政府享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
换言之,“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
西方有媒体指出: “当代中国一直是个令西方感到困惑的问题”。
“西方人还是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真正繁荣起来,除非它采纳西方式的民主”。
“中国模式”可以归结为“专制加经济发展”。
新加坡有媒体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 一种允许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力量的政体; 在保持政治体制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
新加坡一位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独特之处就是其政治稳定与经济改革的特殊结合; 换句话说,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与经济上的自由化。
”总之,政治上的保守、专制与经济自由,是西方学者政要赋予“中国模式”的总体内涵。
对比所谓的“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一贯主张首先实现民主政治,才能实现并保障经济的发展。
但中国没有采取西方的发展模式,而是开辟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新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违背了他们的教条,因而感到迷惑甚至疑心重重。
应该指出,一些西方人士还保留着陈旧的偏见,用单一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并谎称这是一种“专制”。
结合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价值观上的差异,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
进步”的原因、对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他们不愿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意淡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是提出“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来概括我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一科学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精辟的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揭示了中国成就的奥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到达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从而也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2、“中国模式”中所包涵的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从对“中国模式”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西方虽然对“中国模式”概念存在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歪曲,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其对“中国模式”概念中的合理成分。
“中国模式”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客观内容的探究,有些国外学者也得出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的认识。
中国模式的优越之处即中国不拒绝一切先进的东西,而是把西方和他国成功的经验融合进自己的模式。
从中国模式的基础中可找到苏联的“骨架”,中国的社会主义吸收了经济现代化领域的诸多宝贵经验,例如日本的经验、新兴工业国家的经验,当然,还有苏联的成就。
也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制定的发展方针具有卓越的前瞻性,目光长远; 在政策的实施上,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这种先进性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发展的科学、合理性上。
他们认为,西方国家在拯救经济危机过程中往往只有金融杠杆,而缺少经济杠杆。
因为存在着庞大的国有经济体,中国政府具有金融和经济两种杠杆来实施其危机拯救计划。
中国政治体制尤其在危机期间表现出高效率。
中国的政体相对于所谓的民主政体,能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务。
于此相比的是,民主政体下很多政治家的精力
都集中在竞选连任,而中国政治领导人投入精力关注发展。
但是,我们应看到这些合理成分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即“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还有很大距离。
它们主要停留在对局部现象的零碎描述,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其原因就在于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不能以社会主义的历史视野来认识我国的成就和进步。
三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发展还不完善、不成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工业、城市、东部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只能通过继续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改革,去逐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需要时间,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于此同时,我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足够的自信才是我们未来发展面临的真在挑战。
综观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总结“中国模式”却难乎其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中国模式”的总结,是对中国发展奥秘的探寻,是对中国未来成败的关注。
我们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迷茫关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认识”,“缺乏认同”,无视党的十七大总结的“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无视党和人民的实践创造与理论创新,无视我国思想理论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理论研究作出的贡献,热衷于用西方的概念体系去解释中国人民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创新,掉进了西方概念的陷阱!
当前我们热议“中国模式”,从各个方面去注解“中国模式”,其中有的人用“中国模式”概括中国成就和进步的原因,去解释党的理论、实践与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一主题。
试想,站在非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非社会主义的视角,能对“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吗? 能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吗?如果我们还继续用“中国模式”去总结我们的发展历程,甚至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只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偏离甚至背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所以,我认为“认同”的缺失才是我们当下和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