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专业鉴定
在民事诉讼中,鉴定就是运用专门知识对某些专门性
问题进行的鉴别和判断活动。民事诉讼中的鉴定,通常有医学鉴定、
文书鉴定、会计鉴定、技术鉴定、产品质量鉴定、行为能力鉴定等等。
1
知识产权诉讼与普通民事诉讼一样,也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鉴定问
题,但更多的是一些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专业领域中鉴定问题。由
于知识产权的特点,这些专业领域的诉讼争点往往与高度专门化知识
相关,甚至涉及最尖端的现代科技知识。对于这一类纠纷,通常无法
用一般的常识作出判断,法官不得不依赖相关领域的专家协助进行鉴
定,再根据鉴定结论作出事实认定。在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诉讼实践
中,有普通民事诉讼常见中的鉴定问题如文书鉴定问题2,也有知识
产权特有的鉴定问题如专利、技术秘密案件中对所涉及的产品、工艺、
配方成份等科技问题的鉴定,以及对著作权、软件侵权案中涉及的创
作内容是否抄袭的鉴定。如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曾在一起著作权
人指控侵权人抄袭其文字作品的案件中,委托专家对两部作品作了比
较鉴定。从而认定了侵权人抄袭的比例3。
这些知识产权诉讼特有的鉴定,实践中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称
之为技术鉴定或科学技术鉴定4、有的称之为科技知识鉴定5,最高
人民法院的文件中称之为专业鉴定6。笔者认为,我国知识产权诉讼
鉴定的含义和范围不仅仅指技术鉴定,还包括如上例中的作品鉴定等。
因此,使用专业鉴定一词来定义更准确一些。
(一);我国当前知识产权诉讼鉴定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和证据立法滞后,虽然在民事诉讼法中
规定了鉴定结论这种证据形式,但与之相配套的鉴定制度却至今未能
建立。使得在知识产权诉讼中大量出现的鉴定工作在目前的鉴定体制
下暴露出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7
1、委托鉴定机构繁杂。
2、委托鉴定的事项范围不统一。
3、鉴定结论称谓不规范。
4、鉴定人员水平不齐。
5、鉴定依据不明确。
6、鉴定规则制度不完备。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知识产权诉讼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
其一,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知识产权诉讼制度本身具有很
强的专业性,专业鉴定无规范、无程序、无标准以及重复鉴定、多次
鉴定的现状,拖延了诉讼审理时间,增加了诉讼费用,提高了当事人
的诉讼成本。
其二,造成了审判权让渡。理论上对专业鉴定的法律性质没有明
确,实践中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一些法官出于对法定鉴定机构及其行
政级别,或者对权威专家的盲目信任,习惯性地将鉴定结论视为一种
优于其他证据的形式,不经实质审查判断,无条件地将鉴定结论作为
审判的依据。也有一些鉴定机构不能分清职责,在鉴定结论中甚至作
出司法认定。
其三,孳生了新的司法腐败。一方面,专业鉴定的混乱给少部分
司法人员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机会;另一方面,有些鉴定机构拜金主义
思想严重,出具模棱两可,甚至虚假的鉴定结论。败坏了司法的公正
和权威。
对于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专业鉴定的上述现状,最高人民法院也曾
以会议纪要形式提出指导意见,该纪要规定:8
1、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理案件的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专业
鉴定。
2、如果没有法定鉴定部门,可以由当事人自行协商选择鉴定部
门进行鉴定;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指定有一定权威的
专业组织为鉴定部门,也可以委托国家科学技术部或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但不应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国家版权局进行专业鉴定。
3、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鉴定专业技术问题,对所提交鉴定的
事实问题发表意见。
4、人民法院应当就当事人争议的专业技术事实,向鉴定部门提
出明确的鉴定事项和鉴定要求;应当将当事人提供的与鉴定事项有关
的全部证据、材料提交给鉴定部门;当事人提交并要求保密的材料,
鉴定部门和鉴定人负有保密义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告知鉴定部
门的名称以及鉴定人的身份,当事人有权对鉴定部门提出异议,也有
权要求鉴定人回避。
5、当事人有权就鉴定项目的有关问题向鉴定部门和鉴定人提出
自己的意见,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认真研究答复。
6、人民法院应当监督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在科学、保密、不受任
何组织或者个人干预的情况下作出专业鉴定结论。
7、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将鉴定结论以及作出结论的事实依据
和理由、意见以书面形式提交给人民法院。鉴定结论应当经过当事人
质证后决定是否采信;当事人有权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未经当
事人质证的鉴定结论不能采信。
另外,各地法院也针对专业鉴定问题作出规定,指导本地区的司
法实践。其中比较完备的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
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1997年2月26日)所作的规
定。9
除鉴定之外,在知识产权诉讼中还有另一种运用专门知识对专门
性问题进行判断的活动,即专业咨询。由于知识产权诉讼具有专业性
强,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等特点,往往使案件的审理难度增加。因此,
“为解决这一困难,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对上述科技知识的认知和
确定经常会使用鉴定和咨询两种办法10”。
笔者认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确存在法官需向专家进行咨询的
情况。其中既有进行技术咨询的情况,也有进行专业法律咨询的情况。
而聘请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使咨询专家也受到一系列庭审规则的制
约,如回避制度、合议制度等等,既符合正当程序原则,也可以符合
程序地解决法官对专门问题的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值得提倡。但专
家参与咨询,无论是技术咨询还是专业法律咨询,往往都是非书面,
也是不通知当事人的,是法官在开庭和合议之外进行的。这种做法剥
夺了当事人听审和申辩的权利。它既无法保证咨询专家有无利害关系,
又无法使专家对咨询结果承担责任,将裁判结论建立在没有参加庭审,
没有经过质证和辩论,不承担相应后果的所谓专家意见之上,这对当
事人是极不公平的。违背了诉讼的正当程序要求,也违背了我国民事
诉讼法的法定证据原则和辩论原则,是不应当提倡的。
(二);专业鉴定的比较研究
1、法国的鉴定人名册制度
由于法国民事诉讼法中采用“书面证据优先原则”,而且法国民事
诉讼中存在预审制度,作出判决的法官并不直接进行证据调查。所以,
法国在诉讼传统上就经常采用鉴定手段进行事实认定。因此,日本有
学者认为:法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在事实认定和纠纷处理过程中扮演
的重要角色是无可置疑的。11
在法国,鉴定是由当事人申请或由法官依职权而采取的。最高法
院办公厅每年制作全国性鉴定人名册,各上诉法院也可按不同专业作
成鉴定人名单,公布所列的自然人和法人作为鉴定人,法院通常从中
指定具体诉讼中的鉴定人。鉴定人登入名册或被删除的程序由行政规
章予以规定。鉴定人在程序上通常是借助调查,形成书面意见结论后
提交法院,该意见结论在诉讼上即可构成案件记录的内容之一,由双
方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进行质疑、辩论,然后由法院根据情况作出判
决12。
根据巴黎法院律师,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名誉主席保尔·马特
里的论述:在工业产权案件中可能采用的预审措施有调查或专家鉴定
两种方式,而实际上有关工业产权的案件很少采用调查的办法。当法
庭决定采用专家鉴定时,法庭用判决指定一位专家并规定该专家的任
务。专家研究遇到的问题,然后向法庭提交书面鉴定报告。双方律师
可以就该报告到法庭交换文书并进行辩论。值得注意的是,在发明专
利案件中,法庭也常常不采用专家鉴定进行审理,而是采取双方以专
利顾问辅助专门的律师进行辩论的方式,由专利顾问对专业性问题进
行十分详尽的解释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