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一些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对策和建议,阐述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现状、对策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 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一、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 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用人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计算,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在保护区的建设上面,仍然要继续努力。 1.2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 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1.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遍于全国 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价值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国务院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目前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有些省份保护区数已超过50个,如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在面积上,好几个省份的都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如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其中新疆自治区的保护区面积更是超过了10万平方公里。现在无论是在沿海和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植被区域,还是在高原、荒漠和草原区域都建立起了若干自然保护区。全国自然保护区网已初步形成。 二、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意义 2.1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各种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现今世界上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和各种自然地带的自然景观,正在迅速地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许多地区平衡失调,有些地区的自然面貌已难以辨认。人类为了研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特点,以便提出合理的利用与保护措施,不得不借助于古代的文献记载、考古材料、自然界残留的某些特征来推测已不复存在的自然界原始面貌。由此可见,在各种自然地带保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或原始景观地带,都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它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准则,同时也对探讨某些自然地域生态系统的今后合理发展的方向,指出了一条途径,以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而定向地控制其演化方向。 2.2物种基因库 自然保护区为人类保存了很多及其珍惜的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现在许多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及完整的生态系统相继被发现,就是在自然保护区中调查研究出来的。特别是目前世界上很多物种,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干扰,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将有助于这些生物的保护及其繁衍,所以说自然保护区是物种自然及生态系统的天然贮存库。 2.3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里保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就为进行各种有关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成为设立在大自然中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是开发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可用于对自然生产潜力、自然生态平衡、最优生态结构的研究;生物环境间的制约规律,生物内部各品种间的消长与调控,以及环境因子改变后预测可能带来的后果;人类活动干扰与自然生物群落的自然恢复能力等研究。 自然保护区的长期性和天然性的特点,对于进行一些连续的、系统的观测和研究,正确掌握天然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变化、分布及其活动规律,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2.4 旅游价值 目前,我国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可以为旅游提供一定的场地,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珍贵而稀有的动植物或地址剖面,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有些以保护天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更是旅游者向往之地。在不破坏自然保护区和严格管理的条件下,可以划出一定的地域,有限制地开展旅游事业。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的潜在价值,将日益明显的表现出来。 2.5维持生态平衡 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河流的上游、公路两侧及陡坡上划出的水源涵养林,它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特殊类型,能直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当然,要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仅靠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是远远不够的,但它却是自然保护综合措施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6进行宣传教育 自然保护区是向群众进行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的自然博物馆和自然讲坛。目前我国一般的自然保护区都可以接纳一定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和旅游者到保护区进行参观游览。我们可以通过在保护区内精心设计导游路线和视听工具,利用自然保护区这一天然的大讲堂,宣传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的知识。 三、 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3.1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缺乏应有的投入。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行的办法是通过分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省和国家批准后拨款并实施。国家投入大部分经费,地方“配套”小部分,这种投入体制职责不清、权力不明、地方配套很难到位。很多地方级保护区更是还在走“自养”的路子,基础设施薄弱,管理经费短缺,日常管护,科研等工作发展迟缓,无力挖掘自然保护区内更多潜力,严重影响了保护和管理效果。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得到各级政府的总投入不足2亿元。而发达国家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157美元,而目前中国却仅为52.7美元。但是根据相关专家的计算,全国目前现有自然保护区2531处,面积1.38万公顷,按照每公顷30万人民币的管护费用(最粗低的管理方式计算),全国自然保护区费用也需要43.5亿元。但是该投入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和治理破坏后的生态环境相比确实微不足道的,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3.2管理混乱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多为事业机构,但是工作却是集行政事业和企业性质于一体,具有执法、管理、开发、经营等多项职责。本来保护区的工作是以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业务工作为主,但是现在的保护区却是管理与经营混于一体,管理的主要职能偏移,出现了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并且我国现在的行政体制都有“届满选举”,自然保护区主要领导按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都随“届满选举”而换岗,保护区的业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有力保证,很不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还有就是对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太过松散,上级对下级无指令,下级对上级也不用汇报,干好干差都是一个样,全凭良心干活,在本来都不宽松的财政条件下,还得掏钱养一批“闲人”。 3.3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的保护区类型很多,分布范围很广,形态多种多样,单靠目前的法律法规难以覆盖所有的现实情况。并且相关法律的惩戒力度太小,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又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者迫于压力,执法不力,导致了很多自然自然保护区的偷猎,盗采现象屡禁不止。并且有的法律法规和现实发展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法律条文并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需要。如《森林法》第31条第3款“…….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这就导致了自然保护区涉及到树木的建设项目,如开路,架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开展,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开发利用。 四、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对策 4.1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首先应该将自然保护区的日常建设和管理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年安排资金,中央逐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的补助,保护区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热心于自然保护的团体和人士的资助,积极实施开发各项经济活动,建立起以国家和当地政府投入为主,自然保护区自筹和国内外捐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只有切实解决了职工的吃饭问题和经费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区的发展问题。 然后还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周围片区的经济建设,因为自然保护区周围片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和其周围片区与荣俱荣、与衰俱衰。保护区需要好周边片区建立起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发展生态旅游,科研教育等附加值高的产业,和周边地区实行利益共享。周边群众才会从原来的自然保护区可能破坏者变成共同管理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周边养殖,放牧,捕捞等对自然资源破坏较大产业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 但是发展周围片区的经济建设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去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拉动和扶持。政府可以利用实行一些产业政策、银行贷款、税费减免等去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保护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我相信,只要实现了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合作的良好局面,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