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参移山参育山参及各类山参趴货的鉴别国产人参分为野生人参(山参)与栽培人参(园参)二大类,各又包括许多种类,性状和质量上都有差异。
中医对人参的认识源于野生人参,古今医药典籍中的人参都是指野生人参。
虽然人参的栽培起源很早,但直到近代才有产业性栽培。
先后有“秧参”(移山参)和“籽参”(园参),但直到清代都曾限制使用。
[1~3]近年来我们几次到各类山参原产地和各地药材市场调查研究并收集样品,旨在获取尽量多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尽量作到观察全方位,对比多角度,区分有原则,命名切实际。
现将山参类药材依其来源和性状特征整理如下:1 第一类山参野山参(纯山参)野生人参种子所生的,在野外生长多年的人参为“野山参”,也称“纯山参”。
强调它们是一直在自然环境下,自然繁殖生长的,种子通过鸟类传播,非人为干预的人参。
传统的野山参鉴别,强调看五形(须、芦、皮、纹、体),识六体(灵、笨、老、嫩、横、顺)等。
曾流行不少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歌诀,例如:“芦碗紧密相互生,圆膀圆芦枣核。
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
珍珠点点缀须上,具此特点野山参。
”[4、5]“马牙雁脖芦,下伸枣核,身短体横灵,环纹深密生,肩膀圆下垂,皮紧细光润,腿短二三个,分裆八字形,须疏根疣密,山参特殊形。
”[6、7]“山参形态显伶俐,马牙芦碗短横体,肩纹紧密细结皮,支腿清稀珍珠须。
”[8]“芦长碗密枣核,紧皮细纹珍珠须。
山参支大皮细润,五形全美为佳品。
”我们把野山参的性状特征归纳整理成:1.1 芦和“芦”即根茎部分,其上密布许多茎痕,称为“芦碗”。
“芦长碗密”是山参的显著特征。
但须特别指出:野山参的芦是一段复杂多变的整体,自下而上常常依次可分为“圆芦”(又称“雁脖芦”)、“堆花芦”和“马牙芦”三部分,整个芦称为“三节芦”;因年限较少,堆花芦部分不明显而称“二节芦”;有时还会因年限久远并生长良好,出现“分支芦”(簇生有多条地上茎)和“子母芦”(大芦上生有若干小芦)。
典型野山参的“芦”(根茎)可分为二段或三段以上,通常把野山参的紧接主根的那段相对细长的脖子称为“雁脖芦”,因其上芦碗相对平滑或呈痕迹状态,故也叫“圆芦”,即芦的圆滑部分。
圆芦上端是“堆花芦”,其上螺旋排列着芦碗,并常常抽出(不定根),因这些芦碗拥挤着堆在一起,故名。
堆花芦再上方是“马牙芦”,其上芦碗清晰,多呈马牙状。
凡同时具有圆芦、堆花芦和马牙芦的芦则称为“三节芦”,仅具有圆芦和马牙芦或圆芦和堆花芦的称为“二节芦”。
也常见单有堆花芦或单有马牙芦而无圆芦的,但没见单有圆芦而无其它部分的。
年龄较小的野山参,芦形明显细长,芦碗界限不清晰。
年龄大的野山参常有 2~3个或更多的地上茎,呈丛生状态,长短不一,形态复杂多变,有的芦多节而分支,即“分支芦”,还有的大芦碗上又生一串或几串小芦,称为“子母芦”。
野山参最典型特征是具有圆芦。
但圆芦表面的状态很复杂,并非是光滑的,常常带各种形态的芽痕,还有具明显芦碗的。
不过,与堆花芦和马牙芦部分比较相对平滑。
可是,不论圆芦本身的样子如何,野山参的圆芦部分总是不难分辨的。
原因是圆芦上一般没有(不定根),而紧接其上的堆花芦则常常有,因此可以从芦的基部向上到第一个较大的为止或“以帽为界”把圆芦部分与堆花芦或马牙芦部分区分开。
关于野山参的圆芦部分是怎么形成的,一般认为是野山参日久年深,早期的芦碗变得界限模糊,芦碗也不再明显所致。
对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许多移栽野山参和栽培“山参趴货”的人,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根据不足。
一是年龄较小的野山参(20年以上的) ,多数都具有圆芦,为什么园参无论生长多少年(如下文所述的“大池底子”的情况,常常超过20多年)也没有圆芦的样子?我们仔细地用放大镜和解剖镜观察新鲜野山参的圆芦表面,有时可见活动的休眠芽,圆芦表皮和木栓层并不比圆芦以上部分老,相反有时更嫩。
这种情况如果是出现在干燥或加工过的野山参商品,我们会怀疑是否为赝品,是否为“接货”。
可是出现在新鲜的野山参上,我们不得不考虑圆芦的形成可能另有原因,是否存在着后期的“节间生长”的问题有待实验证实。
在抚松有位专门从事趴货栽培并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药农,他说“籽货”(见下文)长到十几年就开始有圆芦,以后这段圆芦会逐渐伸长。
按这种说法,圆芦是由短变长的,圆芦上的芦碗也可能比堆花芦上的芦碗年龄更小。
“”是指从芦上抽出的不定根,“帽”即和生出的那部分芦(堆花芦)的总称。
野山参的帽通常是一段,也有特别发达而具有多段帽的。
在野山参的生长后期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如果所处的土质条件比主根好,常有大而超过主根的,称为“奴欺主”现象。
倘若主根后期萎缩或受伤,大形的往往代替主根,成为下文所述的“变山参”。
传统上认为“枣核”是野山参的鉴定特征,见封底插页图1,实际上,具有枣核的野山参太少。
我们观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野山参都看不到典型的枣核。
图1 枣核的特征图的伸出方向比本身的样子更重要:野山参的总是自然下垂的,称为“下顺”。
若有较多的“上翘”的“朝天”或“掐脖”,往往是“趴货”。
1.2 体和腿“体”包括主根和侧根,后者延长为“腿”。
体的特征在体形(主根和侧根的大体形态)和质地二个方面。
野山参的体形大多数为“横灵体”、“疙瘩体”或近似于菱角的体型。
有的老山参还会呈现“连体参”,见封底插页图2,吉林省抚松县曾得到一苗重340克(比现存人民大会堂吉林厅的那棵大山参还重55克)的连体参,形似二人相抱,也称“夫妻参”。
“横灵体”是指主根形若人体,纵向短粗,横向伸展。
有时二腿八字分开,分支的角度很大,分腿(分裆)灵活,无拧腿或拼腿现象,宛如练武的人形,特称为“武形参”,尤为珍贵;“疙瘩体”是指主根虽然不似人形,但状如“疙瘩”而紧缩,见封底插页图3。
类似园参那样的“顺体”的山参也常见,但像园参那样“笨体”的山参极少。
新鲜的山参质地坚实,手感质重,若能及时加工而未跑浆,干后仍很饱满。
图2 纯山参图3 纯山参1.3 皮和纹“紧皮细纹”是野山参的重要特征。
“皮”即主根的外皮,年龄较小的野山参,外皮紧凑而细腻光滑,黄白色,无粗皮。
年龄较大的山参外皮显得凹凸不平或带有粗皮。
通常及时干燥后不抽沟(即没有明显的纵向沟纹),若加工不及时,干后也会出现纵皱纹。
上述抚松采到的那棵“夫妻参”,新鲜时呈明显的“紧皮细纹”和“皮老纹深”都有的样子。
野山参的皮色和表面特征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尤其是土壤类型对皮色影响很大。
一般是黑土地的皮色白,表面细腻,所谓“紧皮细纹”;黄土地的皮色黄,表面较粗糙,所谓“皮老纹深”。
吉林省的抚松、靖宇、通化等长白山林区基本上是黑土地环境,集安和辽宁省的宽甸、桓仁一带多数是黄土地环境,这些地方的野山参和培育的山参,基本符合上述规律。
走私来的所谓“苏联山参”,皮色发黄的多,表面也比较粗糙,年龄较大的呈现“皮老纹深”。
“纹”是指主根表面的横行的皱纹。
野山参的横纹细密而完整;纹线凹陷,似乎有根细细的铁丝曾捆绑着它,束缚着野山参生长似的,也时常因野山参的纹线中总夹有微量的泥土,呈黑色,而称“铁线纹”。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野山参的纹,是横行的皱折纹而非沟槽纹。
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见,这些皱纹的方向是向上的,即下纹的边沿含盖着上纹的边沿,仿佛这些横纹是被主根的上部向下收缩所致。
而且,野山参的纹仅仅分布在肩部或有少量延伸到参体的中上部,参体中部大多是光滑无纹的。
这与下述的移山参的“跑纹”有明显区别。
目前市场上的赝品(名曰:工艺参),运用插接粘连等各种手法能把芦头和体形做得很逼真,也能十分精细地刻出类似的铁线纹,甚至在成长期内用头发捆扎参体使其长出横纹来,但这些人工作出来的纹在放大镜下都是容易识破的。
可以说野山参的纹最难仿真。
1.4 须和点“须”是指主根和分支上渐细的须状根。
腿自然地过渡为上粗下细的须。
野山参的须一般长达30~60cm以上,上述抚松采到的那棵“夫妻参”的须长达120cm。
野山参的腿与须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须稀少而细长,“清疏不乱”;新鲜时须的质地柔韧,不易折断,“刚柔不脆”,习称“皮条须”。
但是,采挖野山参时,尽管讲究用骨针仔细剥离其须根,实际上,大部分细微的须根还是断掉的。
在保管和加工中,又会有一些须根受伤或断掉,因此商品野山参的须都是不完整的。
“点”是指须上不规则分布的小疙瘩,是细小的吸收根留下的愈伤组织,习称“珍珠点”(也称“珍珠疙瘩”),野山参的珍珠点通常从较粗的须根一直延伸分布到细小须根的末梢,有时稀疏,却总是十分明显,而且加工成干货后依然清晰显见。
较大或较老的新鲜园参上也可见到珍珠点,但是总不如野山参明显,也很少分布在较粗的须根上,而且加工成干货后就更不显见了。
2 第二类山参移山参和变山参第二类山参是指那些一直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但有不同程度的人为干预或受到外来因素损伤的山参,包括“移山参”和“变山参”。
2.1 移山参 (山趴、移山趴)见本文后附彩色插页图4(后同) 是专指那些被人发现过的野生人参,后经采挖或移动,又被放回原处或别处,多年后再次挖出的货。
“移山参”的遗传基础是野生的,它们是纯粹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繁殖出来的。
图4 移山参我们强调:“移山参”是专指被移动过的野山参,而且是把野外作为移栽地。
若把野山参苗(捻子)移到栽培环境下,或把园参移到野外,都不能算作移山参。
移山参也不包括那些从栽培的园参中挑选出来移到野外的园参,后者属于第四类山参。
但《中药大辞典》等认为:将幼小的野山参移植于田间, 或将幼小的园参移植于山野而成长的人参称为“移山参”。
有人认为移山参是形态介于山参、园参之间的一种人工种植或移植的人参,并且认为移山参有许多种,包括老栽上山、籽趴、趴货、池底子等。
特别是把辽宁宽甸振江乡石柱子村的“石柱子参”也归入移山参类[12~13]。
移山参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搬动和不同程度的损伤,移栽的方式多数是斜卧或平卧的,与原来根系的分布形式不同,而且移栽后的土壤往往较松软,主根被全部埋在土里,常常有病菌的感染,因此变化较大。
“移山参”是目前山参市场的热点。
但大多数所谓的“移山参”相当于专业人士讲的“充山参”或“山参趴货”类。
它们并非人参伪品,与那些人造的赝品(工艺参)性质不同。
商家之所以喜欢用移山参的名义销售这类非正品山参,可能因为这些货色与野山参实在相差太大,难以称为野山参。
而且商品品种中一般也不再细分。
当然更没人愿以“趴货”的名义销售。
近年在上海热销的“活性移山参”,价格适中,市场看好。
但是其中大多数并非真正的移山参。
原因是普遍对移山参缺乏研究,也很少见到真正的移山参。
移山参和各类趴货因没有统一或明确的概念,各地人士的看法不一,造成山参市场在分类、命名和鉴定上的混乱。
因此,野山参、移山参及各类趴货之间的界限如何确定,如何命名,如何鉴别,都亟待研究和讨论。
2.1.1 芦和多见因芦碗分布不连续或形态不连贯,芦的生长方向出现骤然转向,称为“回脖芦”或“转芦”;后期的芦碗骤然放大,都因被移动,土壤变松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