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像技巧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新闻摄像技巧
1.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 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 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 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 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 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 性)摄像两大类。 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 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 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 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 新闻 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2.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 与会场比较接 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 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 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 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 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 然后自然 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 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 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 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 主要领导的讲话 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 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小动作的时候拍摄;如果会议之中有新的领导就座,就要补拍该领导画面,而且已经拍好的领导镜头很有可能要重新拍摄。 ⑷观众镜头要拍够, 要保证报道时不重复使用画面;要注意景别的变化,注意捕捉情绪饱满、注意力比较集中的观众画面;拍摄观众时可不考虑轴线问题,可以在走道上向两边交叉拍摄。(加中性镜头、减少走动)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⑸对重要的会议,报道的时间可能较长,可以多拍一些普通观众的慢拉镜头,但是不能只从一边拉拍,最好按奇偶数排从两边拉拍,这样画面对接起来会比较舒服一些;中央电视台的两会经常这样处理。 3、会场摄像注意的问题 会议有秩序、偶然的干扰因素少,拍摄的心情比较放松。但有些问题应注意。 ⑴室内会场 A、室内会场可能照度不均,拍摄时要注意随时调整光圈;特别 注意主席台和观众席上的照度反差可能较大,要考虑用新闻灯补光。 B、室内光源色温可能不一样,要随时调节白平衡。 C、注意室内会场的大窗户,因为室外大量光线的涌入,使得室内光线条件变复杂了,由于室内外光线的色温不一样,离窗户远和近的与会人员的肤色、衣服颜色与质感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干扰。可在征得会议组织者的同意的基础上,拉上窗帘,或用大功率的新闻灯。 ⑵室外会场 A、室外会场一般领导多、参会人员多,气氛比较热烈。室外光线充足、照度平均,但易受到风云等天气变化的影响。我们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和光线的情况,随时调整白平衡,以保证整场会议前后色调的基本一致。 B、尽量避免把风的感染拍进画面,如被风吹得乱晃乱飘的大气球、剧烈摆动的条幅标语旗帜、时不时飞起的沙尘、观众的乱发等等。但也有例外,如抗震救灾的紧急动员。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C、如允许,可将会场周围的环境拍摄进来,尤其是举行某种仪式或者庆典性的集会,都可以对现场环境进行画面介绍,以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
3. 二、人物的拍摄 新闻人物更多的时候是传播新闻信息。人物摄像以近距离的摄像居多,它要求摄像者必须近距离的观察和抓取人物最富于表现性的语言、神情和其他瞬间进行拍摄,以获得理想的画面传播效果。 1、单人的新闻摄像 单人的新闻拍摄应该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因为画面单薄,画面组织比较困难。对人物而言,新闻摄像的原则是:真实自然、不能让被摄人物进行表演或者让所拍画面具有戏剧光效。单个人物新闻摄像应该注意的问题: ⑴与被摄者的交流与沟通: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拍摄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消除被摄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拍摄活动的顺利展开,或许在了解更多情况以后,被摄者还会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 ⑵拍摄角度、方向与景别: 角度:人物新闻拍摄一般不宜采用感情比较明显的仰俯角度拍摄,绝大多数采用正常平拍。 方向:对人物的拍摄一般取正面,有利于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的表情神态,都可以得到生动展现;在新闻专题节目、人物专访节目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和气质,经常采用前侧面拍摄,这样有利于刻画和表现人物;如需保护被拍摄者,也会从被拍摄者背面拍摄,通过他的声音来说明问题。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景别: 拍摄方向和景别的不断变化和调整,是保证后期编辑顺利的技术基础。 ⑶固定拍摄与运动拍摄: 固定镜头是指机位、光轴、焦距都不变的镜头。 运动镜头: 对于静态单人的新闻拍摄,一般不用移动镜头和改变机位的推拉镜头。 2、两人的新闻摄像
要交代清楚两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行为的关联性。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拍摄到以下几组镜头。 A、一组不同景别的两人镜头,交代两人所处的环境(车间、商店、学校)、情景(工作、学习、讨论)、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可以传达出来的社会关系(师生、同事、恋人) B、单人镜头各一组,介绍各自的行为和其他基本信息;对其中一人的采访。 ⑴两人的新闻摄像,最忌讳的就是没有在画面中给两人建立起某种联系,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哪怕两人的空间位置比较远,也要通 过镜头的调动将两人勾连起来,可用推、拉、摇等运动镜头来实现。 ⑵两人的新闻摄像中,一般不拍人物视点镜头(主观镜头),所拍画面只要能传达新闻信息就足够了。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⑶如果两人手上有动作,最好能抓拍到动作过程;如果两人有协作,最好也能抓拍到关键性过程瞬间。这样的细节可能是最有说服力、最有表现力的镜头。 ⑷如果是拍摄访谈节目,那么被采访者无疑是拍摄的重点。一般用采访者的过肩镜头来表现。 3、三人的新闻摄像
三人的新闻摄像要清楚交代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要抓取富于表现力的人物象。 ⑴位置关系:由于三人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拍摄时,位置不需要交代的很清楚,只要记录下他们在做什么就可以了。当然,最好还是遵循轴线原则,尽量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清晰一些。 ⑵选择人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整体构图的角度,选择一两个构图的中心人物,这个中心是指画面的重心,它可以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向心力和整体感; 二是从人物表现的角度,选择一个或两个更富有表现力的人物作为重点,对他们适当多加展现。 人物的选择要与画面想表达的效果联系起来,在符合表达目标的前提下,可以综合考虑仪表、气质、表情、穿着、口头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⑶大含小:所谓“大含小”是指小景别所表现的内容,一定要能够在大的景别中找到,也就是说小景别的内容是包含在大景别画面之 中的,这样组接起来的画面才更有依据,更加真实,否则就有滥用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蒙太奇”的嫌疑。 4、人物群体的拍摄 人物群体场景的大景别拍摄一般应寻找到附近的制高点, 进行俯 拍。 俯拍在表现大场面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但是光有大场面是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走到人物群体近旁或中间进行拍摄。 人物群体的场景具有人物众多、 场面可能比较杂乱的特点。 拍摄 者如果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可能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不知所 措。 ⑴规则群体: 规则群体是指人群位置按照一定规则排列, 或具有 很大程度的整齐性,如各种列队等。 A、拍摄规则群体,除了表现人群的基本情况外,还要考虑人群 本身具有的形式感。规则、整齐具有美感,把这种美感表现出来,也 肯定会打动观众。 要拍出这样的形式感, 我们要在比较高的位置上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