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公司僵局概念及成因
作者:孙超
“所谓的公司僵局是与电脑死机颇为类似的一种现象。电
脑死机时,几乎所有的操作按键都完全失灵。”公司僵局在
有限责任公司和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完善的解决机制有利
于僵局的“打破”。而我国只有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
第183条对其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本文在此对公司僵局做以
简述。
一、公司僵局的涵义及其危害
公司僵局(Corporation Deadlock)这一概念源于英
美法系,大陆法系的国家并无相关规定,因此公司僵局的涵
义也多出自英美法系国家的解释。我国理论界对其涵义解释
观点不一,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赵旭东教授认为:“因股
东间或公司管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经常会出现公
司运行的障碍,严重者甚至使公司的运行机制完全失灵,股
东大会、董事会包括监事会等权力机构和管理机构无法对公
司的任何事项作出任何决议,公司的一切事务处于瘫痪,公
司的运行陷于僵局;王保树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公司法修
改草案建议稿》第279条采用列举的方式将公司僵局定义为:
“公司僵局是指公司出现下列情形,而导致无形成有效的经
营决策: (1)由于股东之间的严重分歧,在连续两次股东会上
无法形成有关公司经营决策的有效决议,并且因此可能导致
对公司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2)由于董事之间的严重分歧,在
连续两次董事会上无法形成有关公司经营决策的有效决议,
并且因此可能导致对公司造成实质性损害; (3)董事任期届满
时,由于股东之间的严重分歧,连续两次股东会均无法选出继
任董事,并且因此而导致董事会无法达到形成有效经营决策
的人数。”综合以上解释,笔者认为,公司僵局更多强调的
是公司在其运行中所出现的一种状态,具备某些特征的事实
状态即构成公司僵局。
这些特征是:造成公司僵局的主体特定,即只能是该公
司的股东、董事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并且这些主体之间出
现了长期无法调和的矛盾;公司僵局的表现特定,即公司权
力和管理机构陷于瘫痪,公司决议不能做出,且极有可能对
公司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公司僵局具有持续性,即公司僵
局的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长期不能有效解决。我国新《公
司法》第183条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立法上对公司僵局的首次
确认,虽然并没有直接引用这个称谓。
公司僵局的出现会对公司相关利益主体及正常的社会
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公
司本身的危害,公司僵局是公司机构瘫痪,使公司无法正常
经营,不能获得收益,且可能导致公司的商誉下降,对公司
的存续发展极为不利;对公司股东的危害,公司利益不能收
回,直接影响股东的收益,其原有投资也可能不能完全收回;
对公司债权人的危害,公司僵局使得公司丧失了偿债能力,
影响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对公司其他内部人员和正常社会经
济秩序的危害,公司收益下降使公司员工薪酬无法支付并可
能裁员,这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公司僵局的成因
造成公司僵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
几个方面:
(一)公司股东、董事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长期无法
调和的矛盾冲突是公司僵局产生的直接原因。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股东、董事、监
事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由其构成的股
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力和管理机构负责公司日常的
经营决策。在公司的这些机构中,主要构成人员是股东,特
别是股东人数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少数几个股东可能身兼
多重身份,这样导致股东的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一
旦股东之间因利益冲突等原因产生矛盾,持续长时间无法解
决就会导致公司陷于僵局。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是公司僵局产生的深
层次原因。
与股份有限公司不同,有限公司是以股东之间的相互信任
为基础的,具有很强的“人合性”。公司的正常运行特别依
赖于股东之间的相互信任,一旦出现由利益或者其他因素导
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公司权力机构无法做出决议,股东之
间就会产生信任危机,原有的信任基础破裂,这种矛盾便会
持续以致无法解决,从而使公司陷于僵局。
(三)资本多数决原则和法定资本制度是造成公司僵局
的制度性原因。
我国新《公司法》第43和44条规定了有限公司股东会
会议的“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及其决议的表决方式。从
规定中可以看出,这种投票表决制度对于中小股东是不利
的,由于出资少,其表决能力也受到限制。对于股东人数较
多的有限公司,持有较大出资比例的大股东可能不顾中小股
东的利益在公司决议中恶意制造僵持状态;对于股东人数较
少的有限公司,这种表决制度更有可能是公司陷入僵局。严
格的资本制度,使公司僵局出现后,希望处置股份而减少损
失的股东受到较大限制,不利于僵局的解决。另外,公司僵
局的产生还可能与股东的素质、公司机关无有效的制约抗
衡、公司章程缺乏有关解决条款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