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观分析赵明1中文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位语文教育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初合作撰写的《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是语文教育界研究阅读教学法的两部重要文献。
不仅对改进当时的阅读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仍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论文以《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的阅读教学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启示。
全文分为引文、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三章。
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关键词:叶圣陶朱自清阅读教学引言一、研究背景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语文开始独立设科开始,中国语文教育进入近代化的历程。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国外一些教育理论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中国教育界集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敏锐洞察力与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们,其中就包括叶圣陶与朱自清两位先生。
他们是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先驱,同时亦是对我国语文教育领域有深远影响的学者,该二位学者在语文教育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其中两人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代表着当时阅读教学的最高水平。
虽时隔70多年,但由两人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他们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智慧的结晶,在阅读教育思想、教材体系、训练方法和课堂结构等诸方面对当前我国阅读教学实践的教师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重新研读这两本阅读教学指导书很有必要。
二、研究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学习以及对叶圣陶与朱自清思想、成果的深入探究,将从语文教育思想、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和关于《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方面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一)关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关于叶圣陶本人的论著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整理出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甲和《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还有由叶圣陶三个子女主编的《叶圣陶集》乙等。
关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论著有董菊初撰写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丙,该书秉持“述而不作”的理念,尽量为读者呈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原貌;任苏民撰写的《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从实践角度探讨叶圣陶在“养成教育”、“人本德育”、“导学教学”、“现代教师”等方面的教育改革思想等。
关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和阅读教学思想方面的硕博论文也不少,有浙江师范大学薛晶茹撰写的《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苏州大学孙伊莉撰写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再研究》,海南师范大学李灵艳撰写的《叶圣陶阅读教学方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李二波撰写的《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丁等等。
(二)关于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方面的研究《朱自清论语文教育》(1985年6月第一版,编写单位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为河南教育出版社)以及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戊(2007年6月第一版)这两本书,书上内容均是朱自清学者在语文教育方面的重要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是后人对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书目的整理。
何慧琳,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也对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有深入探究,其毕业论文为《略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己。
何慧琳以朱自清教育历程作为研究基础,对其语文教育思想的萌芽至成熟期均有研究,对朱自清在语文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①为何要进行语文教育;②语文教育思想中的人格教育;语文写作如何教育;④如何进行阅读教育;⑤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
何慧琳在其论文中强调了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先导和启发作用,并指出其实现途径。
内蒙古师范大学李建英硕士毕业论文《朱自清语文阅读教学观探要》庚:从“朱自清论语文阅读教学的含义——了解与欣赏,朱自清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讲读、诵读和朗读,朱自清语文阅读教学范本——经典”三个方面借鉴朱自清阅读思想,并结合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3 第一章《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概述《精读指导举隅》中收有《例言》、《前言》和六篇文章,包括欧阳修《泷冈阡表》、鲁迅《药》、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胡适《谈新诗》(节录)、柳宗元《封建论》、蒋中正《第二期抗战开端告全国国民书》(现在重印,略去了最后一篇)。
《略读指导举隅》中收有《例言》、《前言》和七部书作例,分别是《呐喊》、《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爱的教育》《胡适文选》、和《孟子》。
其中《孟子》、《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胡适文选》四部,适合于高中学生阅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呐喊》、《爱的教育》适合于初中学生阅读。
在这两本书中,作者认为阅读教学观不是偶然产生的,它出版于语文教育观发生了极大变化的近代中国,它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遵循语文自身发展规律而出现的产物,同时也是我们应当予以重视的阅读教学相关的重要读本。
第一节教育思想概述朱自清、叶圣陶是上世纪知名的教育家,对我国教育有较大的影响,这两位教育家在语文的教学实践、编辑出版报刊书籍、文学创作及教育研究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育思想,目前国内的语文教学依然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在此,将两位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中精髓的部分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认识(一)性质观叶圣陶曾针对“语文”提出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所谓的语文包括两部分,一是口头语言,代表语;二是书面语言,代表文。
其中口头语言就是人们用于日常的口头交流的,而书面语言则是指写在书本上的。
甲叶圣陶关于语文的理解也通常被学者们作为判断语文性质的标准。
1942年,叶圣陶第一次提出“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一言论也明确了语文“工具”的说法。
之后,叶圣陶在1949年再一次明确了语文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他认为语文不但是人们交往的工具,同时也是表现人思维的手段,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地方。
语文是一种工具,这就意味着教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被教育者使用语言和文字的本领,而语文训练将成为这一学科教学的主要模式。
在这之后,叶圣陶又通过教学实例来反复论证语文的本质是一种工具,它是人们的思维工具,使人们交往的工具。
他曾经说过,语文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个人用来表达自己心思的工具;语文对于多人而言,是他们用来交流的工具,借助语文,他们可以交流想法、分享经验。
乙叶圣陶虽然主张语文是工具,但他却不曾认为语文只是一种单纯的工具,相反,他觉得语言是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人们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依附在语言文字当中。
他认为语言及其所表达的内容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丙由此可以知道,叶圣陶认为语文是有思想的,没有些不同的文章,只有想不通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就会反映什么样的内容和思想。
从某种程度而言,思想是语言框架下的内容,文字和言语都代表着一定的思想。
而且因为语言自身带有思想新,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语言就是“思想性”和“工具性”两者的结合体,这也是叶圣陶眼中的语文。
(二)语文观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老师的引导和典范作用,这在他的《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的文章中有所体现,在该文中,他指出老师在其所有的教学工作中,应当以身作则,这也是教育学生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所以,老师的熏陶和典范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如在写作方面,叶圣陶提倡教师自己要常常动笔,写“下水作文”,才能深切体会作文的甘苦;只有自己有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才可以真正的指导学生的写作。
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达写作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老师的典型示范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从老师的丰富经验中学习有用的、课本上不曾学过的知识,这样的指导才是最直接、最真切的。
由点及面,语文老师在写作方面的典型示范放到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中也同样适用。
给学生做好典型示范并不是一件小事,同时也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语文老师的女里,当然这也是新时代对老师们基本的要求。
叶圣陶也很重视老师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老师指导其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并将这些方式方法转化为学习上的优良习惯。
叶圣陶曾在其撰写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中提出国文教育必然有其自身的任务,也就是训练学生的阅读以及协作。
其中阅读并不简单地指学生读书与写字,而是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必须注重阅读的方法。
通过何种方式的阅读才能通晓文章,明白其中的精髓,通过何种方法协作才能更加清楚流畅地表达情感,这必须使学生明确。
二是必须让学生接触到的学习方法转化为其学习习惯。
实际上,此处所提到的叶圣陶先生对老师指导作用的重视,同其反对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以学生为本位的教风是不谋而合的。
二、对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认识(一)人格观《教育的信仰》是朱自清在1924年的10月发表的,在该文中,他提出培养出健全人格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做人”和“为学”在“健全人格”之下进行,这两方面就像人的双脚,只有一样长的时候才能走得更快走的更远,甲不过学者一旦急功近利的话,或只注重学业这一面而忽视做人的一面,变成了“教”而不“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肯定走不远也走不长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教学是打造新时代公民良好素质的基础工程,所以,老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立人”。
朱自清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格教育”,这也是教育真正价值所在。
而进行人格的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体、德、美、劳以及群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他特别指出“群育”的概念,并作了系统的解释。
他非常提倡“群育”,指出群育的第一要义是师生通力合作,打成一片的生活,共同讲行。
他觉得群育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并从长远发展来实施的教育,使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
群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树立忠实而有条理的做事原则以及诚恳而富于同情的做人原则。
群育实施的途径一是联合老师之后,在把学生联合起来,并在这个前提下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二是组织一些比较有现实意义的集体活动。
比如“辩论会这种课外的讨论,由参加者自负完全责任,和在教室听讲不同可以引起他专一的注意,可以养成他判断的习惯,可以开展他专一的注意,可以养成他判断的习惯,可以开展他思想的条理。
”乙朱自清深刻地认识到了学校团体对形成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重要性。
朱自清认为,实施“人格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学生学习能否用功,固然要看你们的教法如何,不过更重要的是老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程度。
”朱自清认为,作为孩子的第一教育者——老师首先应该具备“培养”之心,这是一颗正直、热情以及对后代负责的心,再次基础上,寻找合适的“培养”的方式方法。
丙(二)语文学科目的观《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是朱自清撰写的有关中国中等语文教育的书籍,在该书中,他提到当时中学生的国文教育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培养学生阅读以及表达自我的能力和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孕育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