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1 基础工程
1.1.1 管桩桩身偏移过大
1. 现象:成桩后,经开挖检查验收,桩位编移超过规范要求。
2. 原因分析
1) 场地松软和不平使桩机发生倾斜。控制桩产生位移。
2) 沉桩顺序不当,土体被挤密,邻桩受挤偏位或桩体被土抬起。
3) 接桩时,相接的两节桩产生轴线偏移和轴线弯折。
4) 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使桩尖挤向一侧。
1. 防治措施
1) 施工前需平整场地,其不平整度控制在1%以内。
2) 插桩和开始沉桩时,控制桩身的垂直度在1/200(即0.5%)桩长内,若发现不符合要求,要及时纠正。
3) 桩基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开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采取必要的排要严格控制沉桩速率。在饱和软土中施工,4)
水措施,以减少对邻桩的挤压偏位。
5) 根据工程特点选用合理的沉桩顺序。
6) 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7) 沉桩前,桩位下障碍物务必清干净,发现桩倾斜,应及时调查分析和纠正。
8) 发现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时,应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
1.1.2 管桩接头破坏
1. 现象:沉桩时桩接头拉脱开裂或倾斜错位。
2. 原因分析
1) 连接处的表面没有清理干净,留有杂物、雨水等。
2) 焊接质量差,焊缝不连续、不饱满,焊缝薄弱处脱开。
3) 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硫磺胶泥达不到设计强度,在锤击作用下产生开裂。
4) 采用焊接或法兰螺栓连接时,连接铁件不平及法兰平面不
平,有较大间隙,造成焊接不牢或螺栓不紧。.
1. 防治措施
1) 接桩时,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
2) 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胶泥配合比应由试验确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夹箍内的胶泥要满浇,胶泥浇注后的停歇时间一般为15min左右,严禁浇水使温度急剧下降,以确保硫磺胶泥达到设计强度。
3) 采用焊接法接桩时,首先将上下节桩对齐保持垂直,保证在同一轴线上。两节桩之间空隙应用铁片填实,确保表面平整垂直,焊缝应连续饱满,满足设计要求。
4) 采用法兰螺栓接桩时,保持平整和垂直,拧紧螺母,锤击数次再重新拧紧。
5) 当接桩完毕后应锤击几下,再检查一遍,看有无开焊、螺栓松脱、硫磺胶泥开裂等现象,如有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补救后才能使用。如补焊,重新拧紧螺栓并用电焊焊死螺母或丝扣凿毛。
管桩断桩1.1.3
1. 现象:在沉桩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贯入度突然增大。
2. 原因分析
1) 桩身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要求,或原材料不符合要求,使桩身局部强度不够。
2) 桩在堆放(搁置)、起吊、运输过程中,不符合规定要求,产生裂缝,再经锤击而出现断桩。
3) 接桩时,上下节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而产生弯曲,或焊缝不足,在焊接质量差的部位脱开。
4) 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值,沉桩时桩身发生倾斜。
5) 桩的细长比过大。沉桩遇到障碍物,垂直度不符合要求,采用桩架校正桩的垂直度,使桩身产生弯曲。
1. 防治措施
1) 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或操作规程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严禁使用。
2) 接桩时,要保持相接的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构造及
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 沉桩前,应对桩构件进行全面检查,若桩身弯曲大于1%桩长,且大于20mm的桩,不得使用。
4) 沉桩前,应将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在初沉枉过程中,若桩发生倾斜、偏位,应将桩拔出重新沉桩;若桩打入一定深度,发生倾斜、偏位,不得采用移动桩架的方法来纠正,以免造成桩身弯曲。一节桩的细长比一般不超过40,软土中可适当放宽。
5) 在施工中出现断桩时,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处理。
1.1.4 管桩沉桩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
1. 现象:沉桩结束时,桩端入土深度、贯入度等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
2. 原因分析
1) 勘探资料不准,设计选择的持力层和桩尖标高不当,或设计错误。
2) 桩锤选择不当。
3) 沉桩顺序不当(错误),如采用四周往中间打,中间土被 挤密后,导致沉桩困难。.
4) 桩头破碎或桩身断裂,致使沉桩不能正常进行。
1. 防治措施
1) 核查地质报告,必要时应补勘。
2) 正式施工前,先打2根试桩,以检验设备和工艺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工程地质资料,结合桩断面尺寸、形状,合理选择沉桩设备和沉桩顺序。
3)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桩顶击碎和桩身断裂。
4) 遇硬夹层时,可采用钻孔法钻透硬夹层,把桩插进孔内,以达到设计要求。
1.1.5 施工降水效果不好
1. 现象:土层含水量高,基坑开挖困难。
2. 原因分析
1) 降水井数量不足,井深不够。
2) 降水井施工时,洗井工作马虎或滤料含泥过多造成堵塞。
3) 抽吸水泵功率小。
4) 降水井和回灌井的距离小,两井相通,形成降水井仅抽吸
回灌井点的水,而使基坑内的水无法下降。.
1. 防治措施
1)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认真洗井直到渗水通畅,严格控制滤料质量。
2) 井管滤头宜设在透水性较好的土层中。
3) 在支护结构外约1.0m挖排水沟,坑内需设排水沟和集水井,用水泵抽除积水。
4) 选用与井径、渗透水量相匹配的潜水泵。
5) 抽吸设备排水口应远离基坑,以防排水渗入坑内。
6) 施工前应对管井、抽水设备进行保养、检修和试运转。
7) 为防止降水井和回灌井两井相通,两井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不宜小于6m。
1.1.6 构筑物混凝土墙裂缝漏水
1. 现象:混凝土墙面出现垂直方向为主的裂缝。有的裂缝因贯穿而漏水。
2. 原因分析
1) 构筑物墙体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收缩与温差应
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 收缩裂缝与混凝土的组成材料配合比有关;与水、砂、石、外加剂、掺合料质量有关;与施工时计量、养护也有关。
3) 设计不当,地下墙体结构长度超过规范允许值。
1. 防治措施
1) 墙外没有回填土,沿裂缝切槽嵌缝并用氰凝浆液或其它化学浆液灌注缝隙,封闭裂缝。
2)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
3) 设计时应按设计规范要求控制地下墙体的长度,对特殊形状的地下结构和必须连续的地下结构,应在设计上采取有效措施。
4) 加强养护,一般均应采用覆盖后的浇水养护方法,养护时间不少于规范规定。同时还应防止气温陡降可能造成的温度
裂缝。
1.1.7 构筑物施工缝漏水
1. 现象:沿施工缝渗漏水。
原因分析:对施工缝留置、处理不当。2.
1. 防治措施
1) 选择好接缝的形式。
2) 处理好接缝:拆模后随即用钢丝板刷将接缝刷毛,清除浮浆,扫刷干净,冲洗湿润。在混凝土浇筑前,在水平接缝上铺设1:2.5水泥砂浆25mm左右。浇筑混凝土须细致振捣密实。
3) 平缝表面洗刷干净,将橡胶止水条的隔离纸撕掉,居中粘贴在接缝上。搭接长度不少于50mm。随后即可继续浇筑混凝土。
4) 沿漏水部位可用氰凝、丙凝等灌注堵塞一切漏水的通道,再用氰凝浆涂刷施工缝内面,宽度不少于600mm。
1.1.8 穿墙管漏水
1. 现象:穿墙管周边漏水。
2. 原因分析:管周的混凝土未振捣密实,有的穿墙管没有焊止水环,有的没有清除管外壁的锈斑。
1. 防治措施
深凿土凝混的水漏下管将。理处的水漏土凝混下管1)
250mm。如果水的压力不大,用快硬水泥胶浆堵塞。
2) 水玻璃水泥胶堵漏法:水玻璃和水泥的配合比为1:0.6。从搅拌到操作完毕不宜超过2min,操作时应迅速压在漏水处。
3) 水泥快燥精胶浆堵漏法:水泥和快燥精的配合比为2:1,凝固时间约1min。将拌好的浆液直接压堵在漏水处,待硬化后再松手。
4) 经堵塞不漏水后,随即涂刷一度纯水泥浆,抹一层1:2水泥砂浆,厚度控制在5mm左右。养护22d后,涂水泥浆一度,然后抹第二层1:2.5水泥砂浆,与周边抹实、抹平。
5) 也可用其它有效的堵漏剂堵塞。
6) 加焊10mm×100mm以上的止水环。要求双面满焊。当混凝土墙厚度大于500mm时,可焊两道止水环。
7) 在预埋大管径(直径大于800mm)时,在管底开设浇筑振捣排气孔,可以从孔内加灌混凝土,用插入式振动器插入孔中再振捣,迫使空气和泌水排出,以使管底混凝土密实。
靠自撕掉隔离纸,止水条,BW粘贴预埋管外擦洗干净,8)
身粘性粘贴在外管上。位置同止水环。浇混凝土时要有专人负责,确保位置准确。
1.2 主体结构工程
1.2.1 构筑物墙(池壁)模板缺陷
1. 现象:模板倾斜、胀模,模板底部和阴角部位不易拆除,墙根外侧挂浆,内侧“烂根”。
2. 原因分析
1) 墙(池壁)模板横竖背肋间距过大,对拉螺栓规格过小或未收紧,套管破碎。
2) 模板顶部未设或少设置螺杆(卡具),底部无导墙或导墙块,桁架支撑设置不合理。
3) 找平砂浆或混凝土导墙不平整,使之与模板间的缝隙过大。
4) 阴角部位模板拼缝不严,造成渗浆使角模嵌入混凝土内。
5) 未按顺序拆模或拆模时间太迟而影响拆模。
1. 防治措施
横竖背肋间距应按模板(池壁)模板应按配板图组装,墙1)
设计布置,对拉螺栓规格一般为φ12~φ16。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对拉螺栓是否收紧,采用不易被挤压振碎的套管,墙模顶部应设置上螺杆,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木模或胶合板模的背肋宜设置在板面拼缝处。
2) 采取导墙支模时,按墙厚先浇筑500mm高的导墙作为墙模板底部的内支撑,导墙混凝土两侧应平整;采取预制导墙块作内支撑时,找平砂浆应平整。
3) 阴角模板的角不应呈锐角,应按拆模时间和顺序拆模。
1.2.2 钢筋安装错位
1. 现象:柱、梁、板、墙(池壁)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
2. 原因分析
1) 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