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探讨

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探讨

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探讨(一) ——建立园区人设返回>>2018-08-07

近年来,我国在供给侧方面进行了“三去一降一补”、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项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强化了市场功能,将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导向由侧重速度和规模转变为追求高效益和高质量。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在局部阶段性的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有的供给侧过剩问题进一步延伸到需求侧的消化动能不足;经济结构调整在政策落地和匹配实际等方面仍然有待优化;总体债务水平依旧过高;受困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陷阱;新的外部经济冲突和地缘政治风险等。 在新经济形势下,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明确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变动的背景下,本文将落脚点聚焦到产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为载体,分析产业园区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做好下一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建立园区人设这一思路。 一、产业园区的困惑 产业园区的升级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有着不同要求和不同方向,园区的升级改造在特定阶段可以成为解决当前产业发展诸多问题的手段之一,也能够作为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缩影和重要标本。那么,现阶段的产业园区有着什么样的重要困惑和难点呢? (一)园区规划不充分 国内产业园区众多,大大小小分布各省市,有知名的产业园区如:上海张江、武汉光谷、东莞松山湖等,各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也如火如荼。但是国内园区中的规划大多是以设想中的结果为导向去布局,一般限定期限如五年、十年等做中长期计划,这样的规划有它合理的一面,也的确起到了加速园区建设的效果。但是现实环境中,很难做到对未来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统筹预测,很多园区发展过程会与市政建设、土地等其他事项冲突而被迫再次调整当初的规划方案,实质是园区建设缺乏灵活性。 (二)缺乏市场化 产业园区往往是在管委会等行政单位领导下进行相关产业的资源分配和建设工作,但这样的管理机制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不对称,行政单位的相关政策信息发布是自上而下逐级下达,也就有可能出现信息传递效率低、信息被个人利用等情况,实际效果与初衷相去甚远;2.资源分配不具体,非市场化的资源分配行为往往局限于管理机构的主观判断,没有长期深入企业内部和市场端的详细调查,容易造成对企业优劣的判断存在偏颇的可能。 (三)园区有肉无魂 大多数园区的基础设施优良,配套布局也非常完善,但是具有鲜明特点和文化精神的园区却寥寥。换句话说,大多数园区只有肉,没有魂。园区发展的考核大多以经济效益评价和产出规模为重点目标,但对定位和名片的塑造却欠缺关注,请了诸多知名企业、知名机构入驻,却讲不清楚“自己”是谁? 二、什么叫园区人设? 人设一词来自于漫画中人物勾画和形象定义的简称。主要囊括人物基础信息(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等)、性格特征、关联人物关系等。 人设一般是按照人物的行为举止和表达等日常行为界定,各类人群特性各异,从普适性的角度,本文认为界定人设的关键因素是年龄。之所以按照人设所体现的特性来代表人群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是考虑排除特殊情况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会有各自年龄阶段独有的人设,这是相对客观的划分人设的一种依据。 简单来说,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外貌体征、性格态度、文化水平和思想、吸引力以及成长定位等因素都能相对普适性地界定一个人的年龄阶段。 那什么叫园区人设呢?本文结合人设的原意给出了园区人设的几点要素,分别是园区的基础、园区的魅力、园区的性格、园区的文化、园区的梦想,旨在通过参照人设界定人所处年龄阶段的方式,用拟人化的方式设置园区人设来纵向界定园区当前发展阶段的成熟度。 (一)园区的基础 这一点主要是指园区的设施建设、社区配套等显而易见的要素,其实对于大部分园区来说就是基础的三维属性:地理优势及占地面积、政策基础、基建水平,园区三维是园区人设建立的前提条件,也是产生园区人设的基础。 (二)园区的魅力 类似结婚谈恋爱时候你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选择他作为伴侣?摆在大多数企业、科研机构的普适性问题也是类似:我为什么要去这个园区? 园区魅力指的就是能够影响企业、机构等主体最后选择入驻的依据,可能是受园区人设各部分中的任何一个影响造成的决定,也可能是综合考量各因素后的结果。 (三)园区的性格 人物性格的划分往往参照人物日常的行为语言来界定其性格属性,园区性格综合考虑的因素则相比更加复杂多元。有的园区发展激进(大规模招商、建设等),有的园区发展稳重(以点带面,逐步影响周边产业和区域等),类似的这些性格属性都是园区评价中的重要因素。此外,对于园区性格不同时期的培养和把握也能够为园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定基调、做优化。

(四)园区的文化 园区文化的组成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园区内涵、组织管理水平等,人力资本一般指的就是人员素质、人员结构、人力产出等与“人”关联的一个综合性水平;园区内涵则更加泛化,代表着园区内各组成单元所秉承的一种意识形态,包括公平性、得失的界定、开放共享的深度等。而组织管理水平反映的是园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 (五)园区的梦想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有过对未来的各种期待,从小时候的科学家、宇航员到长大后的娶妻生子、升职加薪,这种期待是一种指向、一种动能、一种渴望。跟人的思维类似,园区从设立之初到后来的各个阶段都会根据现实情况变动设定中长期规划和目标,但与人不同的是,园区梦想的完成度决定了园区的质量乃至园区的生命周期。 三、园区人设评价指标体系 接下来将初步通过对园区人设评价细分组成的指标化设计为判断园区发展阶段提供更客观直接的依据。 (一)指标体系设计 园区人设组成要素 二类指标体系

园区基础 硬件基础 政策基础 环境基础

园区魅力 招商引资评价 第三方支持力度

园区性格 规模变动速度 产业集中度

园区文化 人力资本投入产出 园区内涵

园区梦想 中长期规划 发展战略意图 历史运营情况

(二)指标解释 硬件基础:反映园区的表面基本实力,也是保障园区发展的基础要素。 政策基础:代表了园区的顶层设计,也是园区发展的框架和高度。 环境基础:包括园区所属区域的经济环境、宜居程度、通信网络基础等。 招商引资评价:反映园区魅力的重要指标,客观上也代表着企业、机构、学科单位、资金等要素参与园区建设的意愿。 第三方支持力度:这里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协会组织、产业基金等非园区内主体对园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是反映园区魅力的另一类参考指标。 规模变动速度:属于动态指标,变动速度越快反映园区当前阶段投入要素的积极性越高,也可以理解成相对乐观主动的性格。 产业集中度:判断园区是专业化集中力量发展少量产业,还是综合化侧重规模发展多元产业。 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指园区内人才结构、人才素质水平、人力资本投入意愿(孵化器、科研设施等投入)、科研论文、专利等。 园区内涵:包括园区对企业破产再创业的容忍度、园区内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园区开放程度等。 中长期规划:表明园区结合现况做出的对未来的期望值和达成目标所计划采取的措施等。 发展战略意图:指园区未来发展的整体目标,包括匹配国家战略发展、建设国际化发展窗口等各类想法。 历史运营情况:指园区落实未来发展的基础,结合历史过程中园区存在过的问题和成绩,判断园区实现发展设想的可行性。 (三)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本文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园区人设区分为:幼稚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具体从以下几点特征表现来进行划分。 1.幼稚期园区:园区基础相对最薄弱,尤其是硬件基础,重点可以区分的是,对幼稚期园区发展初期不同的政策倾斜度,能够影响园区魅力和园区文化等其他指标,所以判断园区是否是幼稚期园区的依据主要是园区基础中的硬件基础和其他人设一类指标是否较低,重点判断园区初始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区后续各类指标的增长潜力。 2.青年期园区:这个时期的园区初具园区基础,但是重心是建设园区魅力、园区性格、园区文化和园区梦想,判断园区是否是青年期园区的依据主要是园区基础已经初步建立,园区的发力重点在招商引资、产业规划、制度文化建设等。 3.中年期园区:园区发展已经有了较多的经验,不再以园区规模和发展速度为核心,可能会出现一些发展困局和问题,迫在眉睫的工作是提高园区性格的成熟度、加强园区文化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园区发展战略的方向性思考。 4.老年期园区:园区运营已久,各类指标最为成熟,但是不仅需要维护园区已建立的人设,还需要面对园区再发展和再升级的问题,避免不进则退。所以这个阶段的园区可能需要布局发力每个指标建设。 四、探讨建立园区人设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建设很多都呈现出“有肉无魂”、定位模糊的困惑,正是由于这种定位的不自知,园区发展过程中会走弯路、或偏左过度激进或偏右不敢贸然扩张。 园区人设的建立则是参照人的成熟度标准给予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定性方案,使得每个园区都能根据自身现状了解园区在发展阶段层面所处的位置,也能给自身下一步发展定方向和节奏。比如:幼稚期的园区需要找到自身园区人设的先期优势和不足点,进而在襁褓中明确自己未来较长时间段内的发展逻辑,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