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
不懂。有些地方,隔一道河,翻一座山,讲不同方言。
有些县的区域范围内有五六种方言。
闽东方言亚区
方言区 闽方言区 客家方言区
人口(万) 3076 281
占全省比 例(%) 87.6
8.0
闽南方言亚区 蒲仙方言亚区 闽北方言亚区 闽中方言亚区
赣方言区
17
0.5
邵将方言亚区
吴方言区
32
0.9
北方方言区
7
0.2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迫使福州、厦 门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 二,这对福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福建文化由此经历着与近代西方文化的交融和 激荡,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开放性,涌 现了一大批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杰 出人物,如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纾、辜鸿 铭、萨镇冰等人,他们均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 国文化先潮。
八闽地区的宗教
福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 大宗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约112万人.依法登记的宗教 活动场所6072座,佛教寺庙数量和僧尼人数均居全国汉 族地区首位;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 点寺院有14座,占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总数近 10%。全省有各级爱国宗教团体267个;有福建佛学院、 福建神学院、闽南佛学院3所宗教院校,在校生600多人; 有一定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万多座。福建民间信 仰活动场所之多、人数之众、影响之深远、供奉福祉之 庞杂、与海外联系之密切,在国内大陆各地均属罕见。
八闽文化的外向性
八闽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外向性,富于 开拓精神。背负崇山,耕田珍稀,面向大海, 是文化外向性的自然基础。八闽中,外向性 最强的是闽南文化。闽南文化区的核心是晋 江流域的泉州和九龙江流域的漳州。
从晋朝开始,泉州迎来大批中原移民。唐宋 以来,泉州便是我过主要对外贸易口岸。宋元时 期的泉州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南宋时与泉 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到元代则增加到 100多个。
漳州木版画
福建石雕
妈祖文化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 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 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 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 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 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 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 饶的推动力。妈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 产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福建人民抓住机遇,凭借自 己的区位优势,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姿态努力发 展。福建正在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总结:
从本质上说,闽都文化是一支兼具内陆性与 海洋性特质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地域文化,由此 决定了福州人的人文性格是以大陆性和海洋性兼 具的双重性为特征。这主要由闽都特定的“负陆 面海”、“山海兼备”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 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长期为“都”的人文社会环境 所决定。
武夷山风光
民间美术、石雕
福建的民间美术丰富多姿,琳琅满目。福建 年画以木版画为主,内容几乎涉及人民生活各个 方面。福建石雕饮誉海内外,惠安石雕和寿山石 雕为其最著名的种类。惠安石雕有圆雕、浮雕、 沉雕、影雕四种,各有千秋,海内外许多地方都 可看到惠安石雕艺人的精湛之作,如南京中山陵 华表、台湾龙山寺的八对大龙柱、北京人民大会 堂的柱座等。
福 建 妈 祖 庙
“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宋代学者陈宓 “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元代诗人张翥
厦门博饼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 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他们对历史的 一种传承。月饼,在博饼风俗中又叫“会饼”, 是博饼活动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道具:会饼、六个骰子、一个红色大碗、现 在常带有其他小礼品。
基本规则:按博的大小分设“状元”1个, “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 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全 会有大小63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 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分别以出现一 颗红四、二颗红四、四个同样点、三颗红 四。对堂是指博到123456。状元是以出 现四颗红四点,其中如果出现四颗红四点 加两颗红一点就为最高级,称“状元插金 花”。
八闽民歌
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文化的熏染,使山歌和渔 歌在福建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外,劳动号子、 唱诗、小调、舞歌、斗俗歌曲、儿歌、生活音调等 民歌也异彩纷呈,其中如流传于闽南一带的儿歌 《天乌乌》,表现二老在煮泥鳅时为淡咸而争吵, 把锅都打破了,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八闽文化 - 景点
武夷山 、鼓浪屿、湄洲岛 、客家土楼 、清 源山 、清水岩 、冠豸山 、青云山 、白水洋 、太 姥山 、桃源洞 等等。
八闽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八闽文化 八闽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八闽文化的海洋性和开放性
福建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福建多山。山的相对高度大,坡度陡,水流湍 急,内部交通不便。雨量丰富,气候暖湿,适于自 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有些地区形成世外桃源般的小 盆地,人们在地区之间交往不多,安土重迁,文化 和语言长期沉淀。具有明显的内陆性特征。
八闽方言
闽文化内部地域差异明显,民系、民风、语 言各不相同。福建文化的复杂性突出反映在语言 上。全国汉语七大方言,在福建可以找到五个。 闽方言是主干,分布在中部和东部。西南部有客 家方言。西北部有赣方言。北部蒲城有吴方言。 南平、长乐、武平等地有北方方言岛。
在闽方言中,五个亚方言的差异也很大,互相听
同时,福建地区面向海洋,具有鲜明的海洋性特 征。
“山海备”、“负陆面海”的特征孕育了闽都 文化的内陆性与海洋性兼具的特质。
八闽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 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即 使这样,这里的民众仍然 保留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 俗”是福建民俗的真实写 照。
福建多山的地形环境
混合方言区
98
2.8
福建省方言区人口简表
长期的封闭状态使人们缺乏沟通交流,甚至 相隔一座山就互相听不懂对方说的话。但是这也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古音、古韵的功能。
在福建还可以欣赏到失传的元朝南剧剧目。 古汉语在闽南方言中留下许多印记。闽方言人称 代词你是汝,他是伊,筷子是著,蛋是卵,锅是 鼎,都是隋唐遗音,也是语言的“活化石”。
八闽戏曲
由于语言分歧,全省没有一个有代表性的剧 种。闽剧、莆仙剧、梨园戏、芗剧、木偶戏五个 剧种分别有固定的区域。还有二十几个小剧种分 布在崇山间。莆仙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音乐 曲牌、角色行当等都与南戏关系密切,其音乐和 演奏上与唐宋大曲有一定继承关系,所以被称为 “南戏遗响”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
商人、旅行家、僧侣以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云集 于此,并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西 方文化较大的冲击。明清时期,尽管中央政府屡屡 在福建沿海实行海禁,但沿海民众的海洋意识并未 中断。 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阶段,此时期由于福建在 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的区域特点和优势, 福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八闽文化
八闽文化,也称闽文化,福建文化。唐开 元二十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第一次出现福建名 称。福建两字是福州和建州的合称。北宋福建 称福建路,下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 州和邵武、兴化两军,共八个行政区。这八个 行政区沿用到元朝,前后四百余年,简称八闽。
八闽文化总体特征:
八闽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 八闽文化极具个性魅力,多元性、矛盾 性、海洋性的突出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 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