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滴数过快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论文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滴数过快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论文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滴数过快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门诊患者输液滴速过快的原因,建立恰当的对策和护理,减少输液不良反应,达到安全输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法从门诊输液患者中随机抽取500例,现场统计输液滴速过快的比例并记录原因。

结果滴速不符的患者中,滴速过快占82.4%,导致输液滴数过快的原因主要有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等。

结论科室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培养、加强药物知识培训和工作指引,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调整输液时间、输液器材等,能有效控制滴速过快的现象,保证输液质量。

【关键词】静脉输液;滴数过快;原因分析;管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也是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之一。

掌握静脉输液中药物的适宜滴速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安全至关重要。

我院门诊输液区2009年1月-2012年12月输液治疗的患者中,输液不良反应有45例,其中与输液速度过快有关联的41例,占91%。

为此,我们通过调查,汇总分析了我院门诊患者输液滴数过快的原因,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门诊输液患者500例,其中男264例,女236例,年龄0.5-65岁,平均年龄35.6岁。

调查对象中有急性胃肠炎、肾绞痛、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外伤、胸闷查因、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等病种。

1.2 方法护士长与一名输液区护士组成调查小组,进行现场调查。

记录患者实际的输液滴速,计算时间不少于30秒,一人计时,一人数滴速,发现滴数过快及时调查原因并做好记录。

1.3 判断滴速过快标准依据广东省卫生厅2007年编著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里对滴速的说明,结合患者年龄、体质、病种以及输入药物性质,科室统一规范:一般成人40-60滴/min,大于70滴/min为输液速度过快;年老、体弱、心肺疾病患者以及儿童20-40滴/min,大于50滴/min为输液速度过快;婴幼儿15-25滴/min,大于30滴/min为输液速度过快;另外部分高浓度药物、局部刺激性大的药物、副作用与滴数密切关联的药物及部分中药制剂等需要控制滴速的药物,规范在成人输液速度30-40滴/min,大于45滴/min为输液速度过快;儿童20-30滴/min,大于35滴/min为输液速度过快;婴幼儿10-20滴/min,大于25滴/min为输液速度过快。

2 结果2.1 输液滴速调查结果 500例患者输液滴速调查,滴速相符的392例,占78.4%,滴速不符要求的108例,占21.6%。

滴速不符中,过快89例,占统计总人数的17.8%,占不符人数的82.4%,滴速过慢19例,占统计总人数的3.8%,占不符人数的17.6%。

2.2 输液滴速过快的相关因素 89例滴数过快中,护士因素35例,占39.3%,其中凭经验估计调节27例,接瓶后不调节8例。

患者因素53例,占59.6%,其中私自调节滴速43例、输液杆高度过高10例。

其他因素如调节阀失灵1例,占1.1%。

3 原因分析3.1 护士因素3.1.1 责任心不够、安全意识不到位调查显示护士凭经验估计调节滴速27例,接瓶后不调节8例。

主要是护士对准确控制输液速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意识不强。

在操作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范,而是盲目自信,凭经验感觉调节;或是更换另一瓶液体后不调节滴数,抱侥幸心理,觉得按照跟上一瓶液体差不多的速度滴完即可。

3.1.2 护士巡视不及时部分巡视护士责任心不强,不能做到及时巡视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巡视,被动的依赖患者呼叫,导致未能及时发现患者输液滴数过快的情况。

另外高峰时段人力不足也是导致护士巡视不及时的一个原因。

3.1.3 护士对药物知识缺乏部分护士对药物知识缺乏,不清楚输液速度对药物疗效及患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另外由于药物更新快,加之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使护士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认真掌握新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

3.2 患者及家属方面因素3.2.1 自调滴数原因主要有①治疗不及时。

门诊排队看病交费拿药花费很长时间,排队输液又需要时间,如果药物不符,联系医生药房更改处理更会耽误患者时间。

另外处在高峰时段(上午9:00-11:00),或是护士人力相对不足时,都会造成患者治疗不及时而调快滴数。

②患者或患者家属原因。

因要赶着上班、上学,料理家务等原因调快滴数。

个别因患儿哭闹不止,家属想尽快打完而调快滴数。

③护士对患者健康教育不到位,使患者对调快输液速度的危害不清楚,认识不够。

3.2.2 输液杆高度过高主要集中在哭闹不配合,要家长抱着或牵着走动输液的小儿组。

因不了解输液杆高度对滴数的影响,家长在举着输液杆(我科室为患儿准备的轻便的木质衣叉),带着孩子在大厅走动输液的过程中,往往因衣叉举得过高而导致输液速度过快。

4 管理对策4.1 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提高护士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的自觉性[1]。

在2008.5.12正式施行的《护士条例》中已明确规定: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护士在执业活动中造成医疗事故的,依照医疗事故的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这是护士执业的根本准则,即合法性原则。

通过学习,让护士明确对患者、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应履行担当的义务,增强责任心。

4.2 加强对护士的指导培训①加强对护士药物知识培训及新药物的培训。

重点抓新护士、工作资历浅,经验不足的护士。

科室成立用药安全小组,建立药物使用安全指引手册和药物说明书收集册,护士可随时查阅学习。

及时收集新药物的相关信息,组织全科护士进行学习,护士长和组长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人人达到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②指导护士有目的、有计划的巡视。

重点巡查红卡标示的患者、需“严格控速”的患者。

同时在为患者接瓶、拔针的时候,顺带巡视旁边患者输液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4.3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护士在为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结合药物性质,告知患者适宜的输液速度,特别是用红卡标示或加盖“严格控速”章的药物,护士必须做到清楚告知,不允许出现遗漏,使患者或家属能自觉配合护理工作,不随意自行调节滴速。

不配合的患者,把输液速度过快的严重后果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对患者进行教育[2]。

另外对走动输液的家长,指导他们计算每分钟输液滴数的方法,输液杆保持适宜高度,而不要忽高忽低,保证患儿输液安全。

4.4 改进输液标示对部分特殊药物,如脂肪乳、氨基酸、氯化钾、硫酸镁、氨茶碱、654-2等,输液时用红卡标示,使护士在巡视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另外科室特地制作了规格1*4cm的“严格控速”章,对需要较严格控制滴速的药物如氯化钾、氨茶碱、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在注射单和输液卡相对应的组液上加盖红色的“严格控速”的章,使护士在接瓶时得到提醒,严格按规范调节滴速,同时也更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宣教,增强患者的依从性。

4.5 输液针头型号调整其他条件一定时,不同头皮针型号对滴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3],针头越粗输液滴速越快[4]。

经过测算,我科室现用的5.5号针头输液器(浙江欧键生产)1ml生理盐水是21滴,7.0号针头输液器1ml生理盐水是19滴。

另外,在输液架185cm高度(我科室输液架均固定高度),调节阀全部打开时,250ml 的液体用5.5号针头输液器一般在60±5分钟滴完,即平均81-95滴/min;而7.0号针头输液器一般在30±5分钟滴完,即平均135-190滴/min。

因此,我们改变以前成人常规用7号针头输液器的做法,调整为成人常规用5.5号针头输液器(需快速输入的药物除外)。

这样即便患者自己将调节阀全部打开,也大大减少了滴数过快造成的不良反应。

既增加了输液安全,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还减轻了病人穿刺的痛苦,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一举多得。

4.6 调整门诊患者输液接诊时间我院门诊患者输液接单时间为早上7:40-晚间18:00,夜间输液以急诊病人为主。

为此,我们将门诊病人输液接单时间延迟到晚间19:30。

这样,病人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白天没空的可选择在晚间治疗,既缓解了上午高峰时段病人输液量,也使患者能以更放松和配合的的心态接受治疗,保证输液质量。

4.7 另外对护士进行弹性排班,在患者高峰期增加护士上班人数,减少了患者等候时间,加强了对输液病人的巡视和宣传教育。

5 讨论输注速度过快可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还可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过快而产生毒性作用,特别是一些治疗指数窄,毒性作用大的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有关研究表明:经静脉滴注给药时随滴注速度的加快,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5]。

如氨茶碱、654-2、静脉滴注过快可引起患者心率增加、面色潮红、烦躁不安;硫酸镁静脉滴注速度太快、浓度太大时可抑制中枢神经等。

我们从加强护士的药物知识培训,加强输液标示提醒,建立输液指引手册,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引导,以及调整输液时间、输液器材等方面入手,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个月后采用相同方法重新调查,滴速不符比例由21.6%下降到了5.4%,主要是滴速过快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率,保证了输液质量。

参考文献[1]沈丽.小儿静脉滴注速度控制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吉林医学,2012年1月第33卷第3期.[2]冯下芝,李雁平,陈朝红,等.静脉输液患者滴速的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6):8-9.[3]陈迎,邢攸红,刘芳.一次性可调节输液器的准确输入速度及相关滴速测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2):19-21. [4]赵圣钧,张乃.不同规格静穿针术中输液速度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4):15.[5]马艳丽.静脉输液速度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9月第5卷第17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