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变CT诊断
一、 腰椎的CT解剖
一、 腰椎的CT解剖
一、 腰椎的CT解剖
• 8、椎管和脊髓 • 在骨性椎管和硬脊膜之间为硬膜外间隙,硬脊膜与蛛网膜 间的潜在腔隙为硬膜下腔,蛛网膜内侧为蛛网膜下腔。硬 膜外间隙含有神经、血管、淋巴、脂肪和结缔组织。椎内 静脉丛密布于椎管的骨膜和硬脊膜之间,分前、后两部, 前部位于椎体椎间盘的后面及后纵韧带的两侧,后部位于 椎弓及黄韧带的前面,CT平扫时不能与其周围组织相区别。 椎体后缘中部的静脉丛内有时可出现钙质沉积,近于骨密 度,不可误认为后纵韧带钙化和骨质节突关节 • 为相邻关节突皮质之间的狭小间隙,宽1.5-2.0mm。上关 节突位于下关节突的前外方,关节面由内前斜向外后,有 时则近于矢状走向。矢状和冠状层面图像的重建有助于这 些小关节的显示。
一、 腰椎的CT解剖
• • • 5、韧带 前纵韧带:覆盖着椎体和椎间盘的前缘及前外侧缘; 后纵韧带:覆盖着椎体和椎间盘的后缘中部。 无论前纵韧带还是后纵韧带除了发生钙化,通常在CT上无法与椎体或椎间 盘结构相区分。由于后纵韧带较窄且主要在椎体后缘中部走行,而外侧 部又较薄弱,所以这也许是椎间盘向后外方突出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 黄韧带:为一富有弹性的韧带,位于相邻椎板间的前部,起自于上一椎
可观察到腰椎的生理曲度。椎 体后缘连线、椎管及椎间隙等。
一、 腰椎的CT解剖
一、 腰椎的CT解剖
• • 2、腰椎骨 腰椎由椎体、椎板、椎弓、棘突、 横突及上、下关节突所构成。椎 体由周缘很薄的骨皮质和其内呈
蜂窝状的骨松质组成,横断像呈
卵圆形或肾形,横经大于矢经, 其后缘略平直或凹陷。椎管呈一 骨性环状结构。 • 腰段椎管矢状经15-25mm。通常 L4和L5节段的矢状经要大于L1- L3节段。
板下部之前面,插入下一椎板之后面,在CT上密度介于硬膜囊和椎间盘
之间,与肌肉的CT值近似。在腰椎节段,黄韧带的厚度约为3-4mm。 • 棘间和棘上韧带:棘突间的棘间韧带和棘突后方纵向走行的棘上韧带由 于其邻近脂肪组织的衬托,在适当层面上可显示较高的纤维组织密度影。
一、 腰椎的CT解剖
一、 腰椎的CT解剖
第一节 腰椎椎间骨软骨病
椎体右后缘及S1双上关节突增 生肥大,双侧隐窝狭窄
椎体后缘骨嵴致椎管狭窄压迫 硬膜囊及右侧神经根
第一节 腰椎椎间骨软骨病
椎体前缘骨质增生
椎体右后缘骨质增生突入椎间 孔内,右神经根受压后移
第一节 腰椎椎间骨软骨病
L5椎体后纵韧带钙化
第一节 腰椎椎间骨软骨病
• (四)CT检查优缺点 • 1、优点:对椎体周缘骨赘形成及终板硬化等情况比X线平 片观察得更清楚;对本病的并存症,如椎间盘变性或突出、 侧隐窝狭窄及椎管内韧带尤其是黄韧带肥厚所致之椎管狭 窄,也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 缺点:观察脊髓、硬膜囊及神经根等结构不如MRI。一般 CT只能做横断面扫描,使检查范围受限,不能对腰椎作多 方位观察。目前的多层螺旋CT,尤其16层螺旋CT的面世, 已使CT可在容积扫描之后,作多方位重建和三位立体重建, 扩大了CT的应用范围,但这种设备毕竟还为数甚少。
一、 腰椎的CT解剖
• (二)腰段脊柱和脊髓的CT特点 • 与胸椎的椎板不同,腰椎相邻的椎板间无重叠,而且下部 椎板间隙要大于上部间隙。椎板的棘突呈板状向后并略向 下延伸,棘突的中间部较薄。腰椎的横突内含有相对较多 的骨松质,其前后径从内向外逐渐便小。L1和L2的横突一 般较粗且短于其他横突。腰椎的关节突关节略呈矢状位, 但向下逐渐变成斜位,其关节面斜度变化较大,而且两侧 可不对称。腰椎椎间孔的前后径自上而下有略减小的趋势, 故下腰部神经根受压的机会要多于上部。
椎管径线测量
a.椎弓根间距 b.侧隐窝宽度 c.椎管前后径
第一节 腰椎椎间骨软骨病
• 椎间骨软骨病[intertebral(osteo)chondrosis]是随着年龄的增 长的一种自然发展趋势,老年人或轻或重几乎都患有本病。 • 一、病因与病理 • 年龄增长而导致椎间盘组织,尤其是髓核的脱水和萎缩为 本病的起因。退行性变的主要病理是开始于髓核及透明软 骨终板变性,变得脆弱、脱水,同时变薄,弹性与膨胀性 减退,甚至出现裂纹或缺损,髓核裂纹可横行或斜行自髓 核进入纤维环。随后,由于机体的代谢修复作用而使软骨 下骨质增生,形成椎体边缘骨赘和终板增厚、硬化。
一、 腰椎的CT解剖
• 3、椎间盘 • 呈肾形。在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与椎体相贴的部分,椎间盘的 前方和后方可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后缘可渐
变平或稍凸,这可能与椎间盘的退变有关。椎间盘CT值约为80
-110HU。通常椎间盘周缘的密度要比中央为高,这主要是因 为周缘含有大量纤维组织及与邻近椎体终板相连的部分容积效 应所致。椎间盘的厚度约为8-15mm,在腰骶部厚度通常为5-8 mm。
河南省中医院 史志勇 2010.08.06
一、 腰椎的CT解剖
• • • (一)腰椎的正常CT表现 1、定位像 在进行腰椎CT扫描时,首先要 扫一帧腰椎的侧面定位像,然
后根据申请单的要求确定扫查
哪几个椎体或椎间隙,进而根 据病情的需要再选择层厚、层 距及扫描架的倾斜角度。定位
像与X线侧位平片所见大体类似,
一、 腰椎的CT解剖
• (二)腰段脊柱和脊髓的CT特点 • 上部腰椎节段的椎管在横断面上常呈圆形或卵圆形,若为 卵圆形,其横径一般要大于前后径;中、下腰椎节段的椎 管在横断面上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指向后方,横径也多大 于前后径。腰椎椎管的侧隐窝为椎间孔的入口。 • 腰段的硬膜囊外间隙可还有较多的脂肪,分布于硬膜囊的 前方、前外侧和后方,在CT上显示明显透亮的低密度影。 腰段蛛网膜下腔比较宽,尤其是在L2平面以下,即脊髓末 端平面以下蛛网膜下腔可相当宽,称为终池。在椎管造影 CT上可清楚地显示脊髓圆锥、终丝及其周围地马尾神经。
第一节 腰椎椎间骨软骨病
• 一、病因与病理 • 随着椎间骨软骨病的进展,受累髓核和纤维环进一步脱水 萎缩,椎间隙变窄,软骨终板因退行性变而裂纹变大甚至 发生破坏。吸收或出现微骨折,并有不规则排列的软骨增 生带。 • 在伸直位时造成的椎间裂隙中的负压效应可使气体从周围 细胞外液进入椎间裂隙中。经测定,该气体中91%~92% 为氮气。这种在X线片上位于椎间隙的透明的线样或泡状 影,即为“真空现象”,该征象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个 可靠指征。
一、 腰椎的CT解剖
一、 腰椎的CT解剖
一、 腰椎的CT解剖
• (二)腰段脊柱和脊髓的CT特点 • 在横断面CT图像上可见腰椎外缘的骨皮质层要比颈椎和胸 椎的皮质层为厚,椎体内的骨小梁结构也显得较粗。椎体 的横径大于前后径,略呈肾形,即椎体的前缘和侧缘向外 圆隆,其后缘平直或稍凹陷。当扫描线通过椎体中间层面 时,常可在椎体的后部近中线处显示一条或两条呈管状的 低密度影,为椎体静脉槽所致,有时在其间可见一类圆形 骨块,称为“骨帽”,不要误认为骨折。腰椎的椎板为相 对扁平的骨结构,从椎弓根延伸而来并斜向后下方形成棘 突的基部。因椎板从前上斜向后下,故其横断面CT像上便 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观察到全部椎板。
第一节 腰椎椎间骨软骨病
• (二)临床表现 • 椎间骨软骨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常多于女性。 起初,仅因为受累腰部关节活动不灵便,这种感觉在早晨 起床时或久坐起立时最为明显,活动片刻即消失,但活动 过久又会感到不适。一般无关节肿胀或强直现象。本病的 特点为起病缓慢,呈渐进性加重。在早期临床上往往没有 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只有当退行性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较 晚期,因继发椎管狭窄而递渐压迫脊髓(马尾)或神经根 时,才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一、 腰椎的CT解剖
• 8、椎管和脊髓 • 椎体静脉走行于椎体的松质骨内,向后汇入椎后静脉丛, 在CT轴位像上可见椎体内有“Y”形低密度影。相邻的椎 后静脉丛与椎前内静脉相连,CT上可显示为对称的圆形软 组织密度影,居椎体后缘与硬脊膜囊外侧。椎前内静脉由 根静脉经椎间孔与椎外静脉丛相连。硬膜外间隙有较丰富 的脂肪组织。由于椎间孔附近有较多的脂肪组织,可使脊 神经及其根鞘得以清楚显示。脊髓下端平L1下缘,脊髓圆 锥向下为细长的终丝。马尾包括腰骶背腹侧神经根,在圆 锥的两侧几乎呈平行下行。
第一节 腰椎椎间骨软骨病
• (三)CT表现 • 1、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腰椎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 在轴位CT像上显示得非常清晰。 • 2、椎间盘改变,包括膨出、突出及游离钙化等,在CT上均可显 示。 • 钙化或骨化。可观察到髓核、纤维环及韧带结构的钙化或骨化, 有的还可因椎间盘变性而出现“真空现象”。 • 3、脊柱旋转或椎体滑脱。若出现脊柱不稳则会显示脊柱旋转或 椎体滑脱征象,如双边征、假性间盘脱出征及椎管拉长与硬膜 囊变型等。如有脊椎旋转,则表现棘突与椎体前缘中点不在一 条连线上,同时还可见两侧椎小关节间隙的宽度不对称。 • 4、软骨结节。在CT扫描时显示为相邻椎体的半球形凹陷,边缘 硬化,呈软骨样密度,一般位于椎体中部偏后,也可位于椎体 前上下角或后上下角。
第二节
关节突骨关节病
• 及至1980年,Carrera等在243例腰腿痛病人的CT检查结果 中,诊断椎小关节病139例、椎间盘脱出48例,二者之比 为2.9:1。1994年,常剑虹等统计的892例腰椎疾患病人中,
• 6、椎间孔
• 椎间孔左右各一,位于相邻两个椎弓根的上下
切迹之间,在关节突关节的前方,内端与侧隐
窝相续,其中含有脂肪、部分黄韧带、前后脊
神经根鞘及小的动、静脉。
一、 腰椎的CT解剖
• 7、侧隐窝 • 腰椎椎管向两侧的延伸部,椎体后缘与椎弓根内缘及上关节突 前缘之间所形成的陷窝称为侧隐窝,呈漏斗形。其前壁为椎体 后缘,后壁为上关节突的前缘,外壁为椎弓根的内缘。侧隐窝 呈上下走行,两侧对称,通常在椎弓根的上缘处最窄,其前后 径(椎体后缘至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正常值应大于5mm,若 小于3mm则明确为狭窄。侧隐窝为神经根的通道,其内含有离 开硬膜囊后穿出椎间孔之前的一段神经根(神经根水平段)。 通常侧隐窝只出现于腰椎管,以三叶形椎管最为明显。其它节 段椎骨中偶有发现,但与神经根无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