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文化精髓浅谈摘要: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量高新建筑涌现出来,许多新的建筑思想和理论由外国引入的今天,我们对于岭南传统建筑文化要分析批评地继承,重在于借和启发,继承其设计理念的神髓,使岭南文化传统的精髓在新建筑中得以不断的发扬和延续。
本文从岭南建筑的特点,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出发,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岭南建筑;建筑文化;碉楼;骑楼Abstract: lingnan architecture reflects the people’s national customs and lingnan cultural traditions, is our country building, the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n a large emerging high buildings, many new buildings by introducing foreign theories and thoughts of today, we hav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lingnan analysis of criticism to inherit, heavy is inspired by and, inherit its design concept of divine marrow, the outside indelicacy mak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in the new building to constantly develop and contin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is analyzed.Key words: lingna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culture; Diaolou; or一、岭南建筑的特点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
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岭南地区。
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
岭南许多地区靠近沿海,古时海盗出入频繁,因此这些地区建筑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还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盗的防御功能。
例如广东省开平市的碉楼是具有明显防御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开平碉楼现存共有1833 座,每座碉楼风格各有差异,但有许多共同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体较厚,材料坚固,易守难攻,墙体四周设有枪眼,人们通过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进行了望和控制,古时的碉楼一般配备枪械和铜钟等防卫装置。
这些碉楼在广东三水也不少,但由于人为拆迁,现在只剩下寥寥无几,其余的荡然无存了。
二、岭南建筑文化1.近代岭南建筑是在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
近代岭南文化精神贯注于近代岭南建筑之中,并孕育了近代岭南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表现出高度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面对先进性兼侵略性的西方建筑文化,在经过自我心理调适之后,不仅表现出理性自觉,而且实现了文化转型,显露出开放创新的品格。
自我调适、理性选择和融汇创新是近代岭南建筑发展的三个逻辑阶段。
近代岭南建筑融汇西方建筑思潮和外国建筑文化是广泛而生动的,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其他城市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商业骑楼建筑,就是从西方传入之一,岭南人结合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选择的采用并将之发扬;在开平碉楼中,最大的特点是碉楼的上部——屋顶部分出现有中国古典式屋顶、中国亭阁式屋顶,也有西方文艺复兴式、穹隆式、蒜头顶式、罗马拱廊式屋顶等,古今中外屋顶形式呈现在碉楼之上;还有广东开平的风采堂,立面开间之间的立柱,上下两层都采用西方柱式,底层用多立克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柱之间用拱券,而建筑两层不等高,是采用黄金分割比例的设计手法。
这些都是岭南建筑自我调适,理性选择的阶段。
2.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始至终融合于自然环境中。
岭南地区毗邻港澳台,海上交通便利,国际商业贸易来往密切,进出口商品频繁,自古经济就比较发达。
所有这一切都给西方建筑文化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不少岭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即”洋楼”“骑楼”等。
这些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商店,往往两排”骑楼”对面而建,形成街道,形成长达几百米乃至上千米的商业长廊,为业主提供经营和居住的优良条件,为顾客和行人营造了舒适的通道和购物环境。
如广州市据调查,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总计有36 条,长度超过20 公里,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约10 平方公里范围内。
骑楼建筑在商业街道较为集中,多为2~4 层:底部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住宅;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
每栋骑楼是按照广州引进骑楼的基本章法(柱距4m,进深4m,净高5.6m),由屋主自行设计建筑的,具有明显看到不同装饰风格。
长堤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近代的高层建筑,如八、九层高的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都是广州市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3.广州市骑楼的最大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空是骑楼,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
店铺后面是工厂、货仓、生活用房,楼上一般住人。
这类建筑也可能受”干栏式”建筑的影响。
商住结合,内外有别,方便实惠。
另外,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仅有些内阳台显示了”挖空”的情趣。
有的楼顶矗立的尖顶塔楼,有的正面墙顶挑出拱形雨篷。
这些奇特的造型,为单调、平整的天际线增添了情趣。
骑楼这种建筑模式延申到现在,普及到乡镇,扩展到工业。
我国现代的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建筑小区,一般都是类似这样的建筑群。
它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我国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与乡村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体现。
三、岭南建筑的风格岭南建筑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其坐向一般都坐北朝南,这样既有利于夏季的通风采光,又有利于冬季的保暖。
平面采用条形,多间房屋并列组合,前面设有敞廊,遮阳板或屋檐,以遮阳挡雨,同时也方便用户行走。
为防止潮湿和雨水浸没,多采用石柱础、高柱础及石梁。
岭南地区雨水多,地处有山、有水、河流小溪交错复杂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比较紧张,许多建筑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林地带,居高而下,分排建设,一个山坡形成一条自然村。
村中房屋多为单层,屋顶为金字塔形,以泻雨水。
在建材选择方面,一般采用泥砖、青瓦或青砖。
有些富裕家庭,为防止偷盗,采用加厚墙,其厚度甚至达到1m 以上,用砂、泥、灰捣固,非常坚硬。
在山区,为不占良田,房屋多建在山腰。
岭南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条形,还有方形和圆形。
由中原南迁的客家民居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多采用围垅式组合。
围垅的平面中心是堂屋,两侧称横屋(横屋数量视家族人口而定),后部加围屋。
有的民居四角设角楼称四角楼,客家民居平面封闭、聚居性强。
广州传统民居以三间两廊式和平面布局进深大、面宽窄的”竹筒屋”为代表,这些以天井(院落)组合的民居以外封闭内开敞的布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湿热地区通风、采光、排水问题,同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空气阴凉。
沿海侨乡,由于大家庭逐渐解体,居民转而注重单体住宅的兴建,形成中西合璧的多层住宅。
这种圆形布局建筑以广东梅州地区最为常见。
这种建筑由多围建筑群组成,每围由许多相连单间屋向内作一半圆形状,像半月牙形,围屋前沿有一禾坪和池塘,建筑物与池塘组成一个圆形的平面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客家建筑的围合性和向心性文化。
四、岭南建筑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新建筑物涌现出来,许多新的建筑思想和理论由外国引入。
当我们争相去建这些高耸入云、外表冷峻的建筑物时,请不要忘记了,我们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建筑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虽然时代发展了,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新观念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本国的鲜明特色,去生搬硬套外国的模式,否则就会丧失了自我的个性。
我们的岭南文化也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如何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建筑,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和结合民族特色,均有自身的优点。
就其社会作用来看,它还有强大的凝聚力,反映了民族智慧,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和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产,我们要从保护人类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高度,去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
结束语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领域,其文化特征如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同样体现在建筑上,其只要“ 万物皆备于我”便接纳融会的思想指引,影响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参考文献[1]王颂等.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观.小城镇建设,2008 年12 期[2]王琴.,惠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8.4(60~62)[3]张国雄.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10)[4]朱丽娅.碉楼建筑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1(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