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调查 - 副本

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调查 - 副本

临沂一中2018级南校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调查)课题负责人:李春琳所在班级:高二班九课题组成员:李春琳(高二九班),汪馨媛(高二十五班),马嫄(高三十一班)所在班级:高二九班,高二十五班, 高三十一班指导老师:公维贵课题领域:地理考察一、课题来源、青海,因幽美,湛蓝的青海湖而得名,以至于著名,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它比闻名遐耳的太湖还大上一倍,称其为中国最美的湖泊毫不夸张。

它是令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圣地,也正是它这种幽静,端庄的美,吸引着人们逐渐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此次课题便是以调查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展开的。

二、目的意义青海湖,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裸露,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为探究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环境,对青海湖有一个深入且客观的了解,为今后青海湖发展提供准确认识,为青海湖环境贡献措施。

我们小组决定对此展开研究。

三、研究方案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时间主要任务参加人员目标一7 月17日-18日了解青海湖的基本资料李春琳了解调查现状二7月19日-20日查找关于青海湖自然地理环境的资料马嫄了解调查背景三7月21日-22日查找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资料汪馨媛逐步推进深入调查四7月23日-24日总结并分析所查找到的资料李春琳,马嫄,汪馨媛完成结题报告研究方法文献法,案例法预期成果探究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环境,对青海湖有一个深入且客观的了解,为今后青海湖发展提供准确认识结题报告摘要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

这里春夏,百花争艳,百鸟喧鸣;严冬,湖面冰封,白雪皑皑;晴日,碧空白云,水天一色;阴天,云海苍茫,惊涛拍岸。

关键词青海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正文一.地理环境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她像一枚巨大的翡翠镶嵌的高山与草原之间。

它与西藏的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并称藏族的四大圣湖,每年有许多善男信女转湖朝圣,青海湖又是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首,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五A级景区,青海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水禽栖息地重要湿地公约》。

青海湖面积4236.6平方公里,海拔3197米,周长360公里,东西最长106公里,南北最宽63公里,平均水深19.15米,最深处32.9米。

在这里蓝天,白云,绿草,牛羊,炊烟,牧帐,湖泊,花朵构成一幅绝妙的秀丽画卷春夏,百花争艳,百鸟喧鸣;严冬,湖面冰封,白雪皑皑;晴日,碧空白云,水天一色;阴天,云海苍茫,惊涛拍岸。

近百个旅游景点遍布环湖,湖区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尤以水禽居多。

湖内有闻名遐迩的名贵无鳞湟鱼,湖中有五个岛屿即:鸟岛,海心山,沙岛,三块石和二郎剑。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

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

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

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

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

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

二.生态青海湖自然风景独特,生态地位重要,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起,人类开始在青海湖周边大规模开垦草场和打捞湖鱼,进行无序开发。

到60年代初,大规模的开垦活动使湖畔75万亩优良草场变成耕地。

每到油菜花开的时候,一片金灿灿的景象赏心悦目,但美景背后却是惨重的代价。

为了浇灌耕地,大部分河流被筑坝截流。

半个世纪以前有108条水源河滋养青海湖,现在只剩下布哈河、沙柳河等40来条,现在注入青海湖的总水量比20年前减少了60%。

青海湖面临严重威胁水位下降使青海湖水变得越来越咸,直接威胁着湖体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10年才能长半公斤的青海湖湟鱼,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低临界点。

鱼类资源锐减,致使迁徙鸟类生存受到威胁,青海湖鸟岛上的鸟类数量不断减少,青海湖鱼鸟共生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整个青海湖生物链变得脆弱。

由于鸟类数量减少,青海湖畔的广袤草原虫灾不断,更加快了草场退化的脚步。

目前整个湖区沙漠化面积已达187万亩,以每年近3万亩的速度扩大。

同时,自2000年青海湖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后,湖区周边纷纷建起餐饮、住宿等设施。

据统计,现在环青海湖风景带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最多日接待量达万余人次。

部分游客、导游环保意识不强,随意丢弃塑料制品等垃圾,“白色垃圾”严重影响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青海湖加大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成为全国最早实现保护区核心地区视频网络监控的自然保护区。

开展资源调查监测,初步构建了青海湖“水、土、气、生”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实施沙化土地治理、人工修复退化草地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和科研监测工程,在生态脆弱的重点区域进行禁牧、轮牧、休牧,封育沼泽湿地46万亩,人工湿地修复1.2万亩,人工造林600亩,沙漠化治理7500亩。

三.人文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唐代诗人柳中庸曾写下“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的诗句,哀叹青海之地的高寒荒漠,这种荒芜寂寥似乎长期以来就是我们印象中青藏之地的主色调。

然而,青海目前可以探索到的人类活动遗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沱沱河沿可可西里地区和黑马河沿岸,而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其工艺之高超精美,已经不遑多让于彼时的中原文明。

进入先秦时代,青海古为西羌地。

战国以来河湟一带成为活动中心地区。

河湟流域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在青海境内自然环境最宜人居。

古羌人、吐谷混部等本地土族曾在此地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部落。

吐谷混部亦曾是鼎盛于青海境内的土著部落,如今随着历史变迁,吐谷混该民族,早已经并入青藏各个民族融合的潮流之中,再难觅芳踪。

西鲜卑即吐谷浑部,位于今青海省。

吐谷浑王国(公元329年---663年),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

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而生活在河湟的古羌人,是包括汉族、藏族在内多民族的祖先之一,是河湟汉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是西藏地区古象雄王朝的本土宗教“苯教”与后期传入的印度佛教相融合发展而成。

苯教在吐蕃王朝建立,由于王朝统治者崇佛缘故日渐凋零,但渗透入普通百姓生活之中的宗教仪轨却根深蒂固,并渐渐与外传佛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传统。

随着藏传佛教在历史潮流下的数次传播、突破和自我变更,产生了众多教派,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各个教派散落在青海省各处,让当地世俗生活也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历史隧道一般的气息。

河湟地区曾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藏传佛教名刹林立,高僧辈出的地方。

河湟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圣地,大都是藏传佛教寺院,有很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因素。

其中如白马寺、塔尔寺、瞿昙寺、佑宁寺、夏琼寺、却藏寺、广惠寺等藏传佛教著名寺院及其子寺200余座。

这些名刹大都建筑金碧辉煌,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令人神往。

宗喀河湟地区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富矿区。

喜爱藏传佛教文化探索揽胜的旅行者不容错过。

环青海湖地区是多元文化地带,因而旅游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多元,但藏传佛教文化仍居重要地位。

沙陀寺、白佛寺以及阿柔账房大寺等久远的藏传佛教可以让你领略藏传佛教在此地发展繁荣的轨迹。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反思成长组长综合评价: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各组员尽心尽力,尽力而为,努力完成所分配的任务。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此次的课题研究意在对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调查来引发中学生及当地牧民对青海湖的爱护,就如习总书记来到青海时所强调的那样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共建大美青海!汪馨媛:每一滴水滴只有聚集在一起才能汇集成一片汪洋,我们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爱山护山、净土养土,生产中合理利用每一分资源此次课题研究,生活中我们从小事做起,或是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或是关爱一只离群的小鸟,爱护一棵小树,怀着绿色文明的信念,踏着时代的步伐,找寻绿色的生命,去拥抱绿色的明天,马嫄:一,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首先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与小组的合作以及各方给予的文献资料的支持,让我们更加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二,通过本次活动,也对自己生长的青海,青海湖有了更深的了解。

并且,凭借着自己身为青海生的特殊身份,可以借此机会,为家乡宣传,将鲁青一家亲融会贯通。

三,最重要的,通过本次活动,明白了维护生态发展的重要性。

与习总书记来到青海时强调的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内容相符合,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导师点评参考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