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作者老聃,通称老子。
原书分上下两篇,不分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今本分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
《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所倡导的“无为”不是号召君王甚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
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流传至今。
注本有西汉何上公注、魏王弼注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道可道 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
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蒙人,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吏。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
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
庄周试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他也以“道”为宇宙的根本,认为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和依据。
他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气之化,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却又同是气聚所成,同为一体。
从此出发,他认为大小、寿夭、生死、是非……等等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万物一体的观点来看,这一切区别都失去了意义。
他的政治思想: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
他认为仁义是一种黥刑,是非是一种劓刑。
他在《应帝王》中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个睡得安安稳稳,醒时无思无虑的浑浑噩噩的人。
庄子这些言论虽然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的抨击,但他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他的哲学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
庄子用相对主义的理论回答了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他的天道观: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
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泛神论色彩。
他认为形体产生于精神,而个别精神产生于“道”。
但他又说:“通天下一气耳。
”认为道即气,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因此带有泛神论因素。
他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认为天道瞬息万变,充满天地。
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
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由此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
他认为,从道看来,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
他的人道观: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
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
从这种自然原则出发,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
庄子认为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他的认识论:在“名实”关系方面,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
他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
认识是否正确,是没有确定的客观标准的。
庄子认为诸子百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原因在于是非产生于主观片面性。
主观是受自己存在的条件限制的,即所谓“囿于物”。
这就叫“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而这种是非争辩,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所以,是非是无法辩明的。
他还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观点来看,是非、彼此、物我都是一样的。
庄子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宇宙发展法则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责难。
他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他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人类生活应当一切纯任自然,这样就能超出于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之上,解除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
这种与“道”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在庄子看来就是唯一的真正的美。
庄子提倡的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庄子关于通过“心斋”、“坐忘”而与“道”合一的理论,一方面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刻理解。
庄子美学思想有着素朴的辩证观念和批判精神。
它多方面地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美与真、善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与丑区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在这一类看来是厌世虚无的说法中,庄子及其后学朦胧地意识到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出现了物统治人的现象。
庄子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美学强调美善统一而对美自身的价值和特征认识不足的缺陷,历代对审美与艺术特征有深刻理解并且对儒家思想表现了叛逆倾向的美学家、文学家都曾受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历史地位: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融合儒、道,“祖述老庄”。
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作《庄子注》,东晋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学中渗入儒、道思想,很多名儒研究庄子的思想。
宋明理学也以儒为主,融合道、释。
这些都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影响。
明清之际王夫之所著《庄子通》和《庄子解》,对庄子“不避是非”、“逃之空虚”等消极避世思想提出了批评,同时吸取和发挥了庄子相对主义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一书。
海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著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也有学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描述那时的社会“福轻于羽,祸重于地”,“仅免于刑”。
所以他厌恶世俗生活,追求摆脱世俗羁绊的精神自由;他理想中的圣人、真人,是吸风饮露、游于天地之正气,不受任何羁绊,无所依赖于旁人,逍遥自由的人;他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不为任何是非、好恶、喜怒、哀乐“内伤其身”,使人的自然天性能自由发展的境界;对于一班孜孜于世俗名利的人,他讥之为麻雀与蝉,不识鲲鹏的广阔天地和宏大志愿;他把生死看作有如春夏秋冬的转换,纯属自然,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甚至认为死是摆脱了世俗烦恼而“反其真”,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为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他提出“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对世界认识的一个进步;只靠辩论,依据主观标准无法判断是非的思想和世界无限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尽知世界的思想,提出了认识领域的两个根本问题。
虽然他还没有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还有片面性,甚至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提出的问题却是深刻的。
庄子的人生哲学,虽偏于消极,对于人们身处乱世和逆境困境时消解烦恼,求心理平衡,也不失其意义和作用,可以作为积极有为的人生观的补充。
《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
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书多用寓言来说明哲理,文字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读《庄子》,初读可用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古注本可读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和王先谦《庄子集解》。
可以先读内篇及《秋水》、《至乐》、《山木》、《知北游》等篇。
《庄子》末篇《天下》,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形势及各家学说作了评介,是了解、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篇重要思想资料,可特别予以注意。
魏晋玄学从荒诞空虚的经学无补于治的汉末起,魏晋名士们崇尚老庄,援道入儒,以道释儒,宣扬自然无为。
他反应了士族阶层鄙弃虚伪的名教,又离不开名教的矛盾心理。
玄学家的人生态度往往比较消极,放任自流,纵欲颓废,空谈玄理。
有的大胆主张“不事礼法”。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
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
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
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
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教理和教义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
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