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爱心和责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用爱心和责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用爱心和责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师德教育周班主任专题讲稿财神镇中心小学杜智慧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参加2015年财神镇小学部师德教育周活动期间的《班主任专题》学习,我很感荣幸,但在荣幸之余的是颤抖、慌张与哆嗦。

说实话,从接到领导电话一直到现在,我的内心都非常忐忑,我没有想到他们会安排我来作这一次培训。

要不答应吧,领导又指责我,说我不服从工作安排,要答应吧,自己又真的无能。

说真的,我觉得自己除了有暴躁的脾气外,有的就只是滔滔不绝的直帅的言语,在工作中不说落后,也只能是处于中间的位置。

特别是班主任工作这一块,还经常被领导找去谈话的没有发言权的那一部分。

现在我是真不知道应该讲什么。

但是,不管怎么说,既然领导安排了,这一份工作总要完成,所以请老师们耐着性子,渡过相对我们而言的这漫长的三个小时吧!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恳请老师们谅解,也真诚的请你们批评指正。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的班主任工作之班级管理(播放课件)。

对于我们农村特别是我们财神小学部的班主任工作而言,我认为我们必须面对以下八大问题,也就是:留守儿童问题(播放课件)、单亲儿童问题(播放课件)、网络儿童问题(播放课件)、学生的早恋问题(播放课件)、营养午餐问题(播放课件)、学生的个人和学校级班级的卫生问题(播放课件)、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问题(播放课件)以及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问题(播放课件)。

我们要用什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播放课件)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爱心与责任。

只要有了爱,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只要负起责任,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我们先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

(播放课件)全国妇联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呈“倒U”曲线。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而2000年的数据是2290万。

此次家庭报告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35.1%,其中父母都外出的占16.6%,父亲单独外出的占16.2%,母亲单独外出的占2.4%。

从区域来看,中部地区留守儿童比例最高,达到49.7%。

成了我们必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它有以下几种表象:(播放课件)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

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缺乏热情。

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形成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

他们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

这种情况让我们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十分担心,他们已经影响了我们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有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

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

(播放课件)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 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

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

(播放课件)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他们年龄大多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有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有的父母每年回来1次,有的几年回来1次,有的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所以他们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

有的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播放课件)4、监护管理不够强。

有专家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人;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人;有5名留守儿童没人监护,独自一人生活。

他们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太严格地要求他们。

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他们认为就是尽到了责任。

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他们生活也照料不周。

部分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播放课件)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

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

(播放课件)一、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都对留守儿童教育采取了具体措施。

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学校已经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须班主任密切配合。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2.班主任须密切配合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让孩子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2) 开展模拟家庭活动,我们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帮他们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3)开展“结对子”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我们教师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负责我们班上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四老”家长学校。

我们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下他们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

当他们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

同时,针对我们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我们要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改变“四老”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播放课件)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班级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监护人情况、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他们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他们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

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针对他们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播放课件)二、单亲儿童问题成因一30年前,“宁拆七座庙,不毁一门亲”;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改变,为“围城”中的婚姻男女冲破重重樊篱打开了大门。

最近几年,离婚仿佛已变成了时尚。

对于婚姻的态度,已经像家常便饭一样随便,“你离了吗?”成为过去人们见面打招呼:“你吃了吗?”的替代语。

80年代中国的离婚率还只有4.7%,而到了1995年却迅速上升到了11.34%。

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最新资料统计,北京离婚率高达50.90%,上海离婚率38.9%,广州离婚率为40%,那么,2004年贵阳有18593对夫妇结婚,5902对离婚,离婚率为31.74%.(播放课件)单亲儿童问题表象一是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下降,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

二是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悲伤,情感脆弱,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

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

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有意疏远别人。

三是自卑自责,消极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

过于敏感、好胜,什么都要超过别人,忌妒心重。

四是孩子道德识辨能力不强,自控力差,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逃学、搞恶作剧、破坏公物,有些孩子甚至有偷盗、赌博行为。

五是孩子吸烟、酗酒,个别的早恋、离家出走等。

单亲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加强沟通教师和家长与单亲儿童在心理上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沟通,是做好心理辅导的基础。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设身处地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体察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思想,进入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领域之中,以他们的心情去了解他们的心,也以他们的思想去思考事物。

这样就能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体谅儿童的需要。

只有当孩子们觉得教师和家长是真正理解和体谅他们时,才会舒畅和愉快,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你,并且认真地倾听你的心声,从而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与孩子的沟通才会取得显著效果。

1.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方法消除单亲儿童与父(母)的隔阂。

心理学家约翰·洛克雷说:“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

”我们的教师及离异的父(母)要学会给孩子讲道理,帮助孩子们正确看待单亲事实,重新认识父(母)之爱,教师在与孩子谈话时,要有意突出父(母)爱他们的一面,打消他们对父(母)的怨气。

还要委婉地向孩子解释,父母离异是大人们的事,这也是现代生活中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耿耿于怀,父(母)之间的关系可以改变,但孩子与父(母)是亲子之情──是由血缘纽带相连接,是不可改变的,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还应在做离异家长的工作中点明这一点。

激发家长的亲子之情和抚养关爱孩子的责任感。

同时,父(母)也要明确亲子之情不变这个事实和道理,不但要用真诚慈爱的语言向孩子表明对孩子的爱永远不变,而且还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对孩子的爱并没有减少。

例如我们在做家长思想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有条件的离异父母每隔一段时间一起和孩子做一些有益的活动,逛公园、参观展览等。

当父(母)各自组成新家时,让孩子轮流在双方家庭各住一段时间,并经常让孩子在父(母)双方之间来往,以培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情,双方都要关心孩子的进步,要抽出时间轮流为孩子开家长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