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第一课高中语文学法指导
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 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 方向。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放声朗读、勤于背诵的习惯。
选入语文书的文章,一般都是立意深刻、语言优美、 富有哲理、结构精巧的作品。对于课文,一定要认真 朗读。大声朗读的作用有二,一是能随时发现读不准 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以便我们及时查字典纠正; 二是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模仿那些精彩的句子或语段, 把它们编入自己的“词汇库”,固化在自己的语言中, 慢慢地让自己的表达变得丰富而漂亮。
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
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以及 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 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
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是抄录的词语 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 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 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 以长自己的记性。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 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 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 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 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里 你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 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主心骨)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铁公鸡)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糊涂虫)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老油条)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缺一(衣)少 十(食)
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扬天下。 ( "三苏") 2、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 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 新。( 李白)
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 项羽)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 范仲淹)
四、标点的丰富内涵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 胞胎。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俩 厅。
“兵“”茜对”“对丘“”晒看说”看:说战:争出有太多阳残了酷,,咋两不条戴腿顶都草炸帽飞?了! “日”对“曰”该说减:肥了。 “人”对“从”你说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 “土”对“丑”别说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寸”对“过”老说爷:子,买躺椅了? “叉”对“又”什说么:时候整的容啊?脸上那颗痣呢?
( 三脚猫)
10、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1+2+3( 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3.5(不三不四 ) 5 10(一五一十)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怎样学好语文
一是端正态度
我只强调的是语文学好了对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有不
可比拟的作用。所谓“腹有书香气自华”。就《还珠
国语精华集荟萃, 沛雨春风润英才。 愿君努力多采撷, 三年磨剑展华彩!
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 中,更容易背诵。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提高悟性。 提倡同学们大量背诵古诗词,背诵名家名篇 ,尤其 是教材没有的,能多背些古典诗词,受用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圈注生字词;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 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 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
这一改果然奏效。奏章送上去以后,皇帝觉得曾国藩虽然 战败,但忠心可嘉,非但没有拿他问罪,反而赞扬了他。 你知道是怎样改写的吗?
答案: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 屡战屡败,消极之至,多次打仗,从无胜利。 屡败屡战,积极之至,多次打仗,虽无胜利,继续战斗。 勇气可嘉,惨烈之至,惊天动地。
三、对联之趣
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 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 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 1、wéi①当动词用, 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 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 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 的积累。
(九)总结得失的习惯。
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 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 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 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 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 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 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 “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 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 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 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 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 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 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 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 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鲜)
(鲜)
赵明诚以为 能难倒娇妻,但 李清照很快“以 谜猜谜。”
1 孟姜无子女 2 岗位调整 3夫人已去 4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言对青山青又青,( ) 二人土上说原因。( ) 三人牵牛缺只角,( ) 草木之中有一人。( )
木目永同心,() 古人作反文,() 人尔总相随,() 凄惨无泪水。()
二、词趣
答案是“东坡吃草。” 这一次东坡未能占到便宜,
羞愧万分。
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同太平军打仗,总是打一仗,败一仗, 伤亡很大,特别是鄱阳湖一战,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皇帝 知道了,就下了一道斥责他的圣旨,并且要他把历次的战况据 实奏报。曾国藩把历次战役的惨败情况据实写上,并在奏章最 后用“臣屡战屡败,请求处分”这样一句话。奏章写好后,他 请一位幕友看看。那幕友看了奏章后说:“中堂大人,不能这 样写,这样写皇上是要加罪的。”曾国藩就向这位幕友请教该 怎样写。幕友沉吟了一会,提起笔来,把“屡战屡败”这个句 子改了一下。曾国藩一看,不禁暗暗叫绝。
古时候,一个秀才办学招收学生,不收取穷人 家的钱财,却向富人索取很多报酬,一日,他 在学堂前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无米面也 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富人: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 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穷人: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 无银钱也可。
五、惯用语
摘抄原则:分类、记死、写准
三、1本单行本(听写生字词、纠错)
四、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古代汉语词典 五、名著及课外杂志:《家》《大卫•科波菲尔》《论语》 《高老头》 《红楼梦》《 巴黎圣母院》《意林》、《读者》 、
《青年文摘》、《小小说》
爱好语文吧!同学们!
他能使你脑满诗书,出口成章; 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 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 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 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笔下生彩。
(十)书写规范、清楚的习惯。
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规 范、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 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 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 都是吃亏的。
语文学习必须工具和要求
一、1本大作文本,1本小作文本 二、1本读书摘抄本
摘抄(概括、提炼)内容:
易错语音、多音字、易错成语、典故、名人事例、 名言、精彩语句语段……
宋代赵明诚、李清照这一对夫妻,既是才子佳人,
又是才子才女,两人经常赏花猜谜,总是赵不敌李。 一次,两人赏花,赵明诚创作出一则字谜,他说出字 谜,要李清照猜:
(2)
(3)
我有一物生得巧, 我有一物分两旁,
半边鳞甲半边毛。 半边离水难活命,
一旁好吃一旁香。 一旁泰山去吃草, 一旁黄河把身藏。
半边入水命难保。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 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 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 《成语词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 鉴赏辞典》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 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 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 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 己的思维能力。
格格》而言,小燕子表达爱情就是“我好喜欢好喜欢你 哦!”语言是如此的苍白和肉麻,紫薇表达爱情就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 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于君绝。”多么
有诗情画意啊。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
二是了解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区别, 了解高考
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 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 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中语文第一堂课
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 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 生。
--朱学坤《语文的魅力》
一、字趣
汉字有很多意义联想的组成部分,不仅有趣,也 便于记忆。
安,屋顶之下,一个“女”。表现女性柔弱, 不宜在外,“宜室宜家”,才是安全的。家, 屋顶之下,豕表示猪,代表牲畜,说明农业社 会里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定的家畜。愁字表示生 产力低下的社会,秋天里人们为过冬而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