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民间美术

民族民间美术

美术系专业技能课教案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学时授课班级教学时段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研究本课程总体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独特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掌握民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沿革、类型、技法、作画步骤。

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民族民间美术的临摹和创作能力,丰富绘画知识,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文化传统。

2、知识目标:通过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的学习研究,了解民族民间美术技法发展的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审美意识。

了解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的起源、沿革、发展和现状,掌握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的艺术特征和技法步骤。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第一章唐卡艺术概论藏民族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其中藏画艺术是最为世人瞩目的珍品之一。

藏族绘画艺术样式,大致可分为壁画、卷轴画(藏语称作“唐卡”)两大类,均属佛教文化范畴,在佛教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藏画艺术,历史悠久,它与藏区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不仅在寺庙有数量庞大的交相生辉的藏画艺术,而且在民间也大量奉之,但是也并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认为的“藏民族艺术就是印度艺术的分支或翻版”。

藏族绘画艺术绝大部分的确表现的是佛教艺术,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没有本土条件,佛教何以能在藏区升华为一种成熟的、鲜明特点的和具有独特个性的佛教艺术?说明它是在佛教东传迁入藏区以后,佛教艺术与藏区固有的传统艺术(或者叫苯教艺术)交融、吸收、结合而形成的,也是古老的藏族传统绘画艺术吸收古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以及内地兄弟民族地区的绘画艺术的优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因此,它赋有鲜明的高原色彩和浓烈的民族风格,它的绘画艺术中表现得无论是人物造型、绛红的袈裟、轻盈美妙的伎乐、怒目攒拳、雄武勇猛、使人生畏的天王、护法神像、还是背景天地、浩渺苍穹,远山碧树,澄湖闪闪,白雪皑皑,处处都喷发着浓烈的高原气息,以藏民族艺术中特有的民族气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来承载佛教。

尤其是近几年它作为藏民族文明的象征,进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和各国艺术馆,受到世人瞩目。

唐卡艺术依据材质和制作手段可将唐卡分为绘画唐卡(见图2)、刺绣、堆绣、剪贴、织绣、缂丝、版印等七种; 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可将唐卡分为无色唐卡、重色唐卡、黑唐卡、红唐卡、金唐卡等九种。

第二章唐卡画的工具材料一、加工画布的工具材料1、绘画唐卡所用的画布材料不尽相同, 在西藏最早用的是麻布、胡麻布等。

由于当时织机的限制。

棉布的纱不能纺得很细, 粗棉线织成的布没有拉力, 韧性差, 所以画布大都采用麻布, 绘时使用树脂、明胶涂抹, 或使用明矾漂白, 以正其经纬, 在绘制时不变形, 并除去麻布的黄色。

后来, 随着吐蕃与中原内地经济、文化交通交往的密切, 中原织物大量进入吐蕃, 时至今日, 绘画唐卡的画布材料中又增加了棉布、府绸等。

2、针、绷线、绷绳(纯棉线)3、绷棍、绷架(藏画框)(见图4)4、木胶、石膏粉5、鹅卵石粗糙、光滑、介于两者之间的各一件(用于打磨画布)二、起稿工具木炭条、铅笔、直尺、圆规三、颜料加工工具石臼、石槽,用于磨制矿物质颜料。

四、绘制工具1、笔筒2、染笔、涂笔(羊毫)3、勾线笔(狼毫、粗细各若干支)4、调色碗(若干个)5、过滤纱布(过滤颜料或金银粉)6、各色颜料第三章唐卡画的色彩唐卡色彩富丽浓艳, 极富装饰性, 是对色彩的理想化的应用, 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唐卡用色中纯色相的应用体现得相当广泛, 藏传唐卡所用的色彩, 基本上是纯色相的搭配、纯色相调和、或者是纯色相对比, 在纯色相中, 让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冲动。

唐卡对色相对比调和的应用, 呈现出色彩的强大表现力, 既可描绘尘世万物, 又可表达出藏族人民神圣、虔诚、复杂的精神。

第一节唐卡的配色原则唐卡艺术中单纯的色彩应用得相当多。

唐卡的色彩效果更集中、更强烈、更醒目, 也就更容易让人对唐卡有个深刻的记忆。

用色单纯化, 也即用色的简洁化。

藏传唐卡用色斑斓, 但配色的因素却是相对简洁的, 一般是以某个色为主, 再配以少量其补色。

这里所说的单纯化并不就是简单, 也绝不可能是单调, 如雪白的莲花, 是将丰富, 微妙的变化蕴含在单纯的白色之中。

用色的单纯化, 也是对色彩的强调。

藏传唐卡用色中, 对同类色、近似色用得较多, 然而相邻的色彩并不会模糊, 因为画唐卡还用线条来进行间隔。

藏传唐卡用线也是调节、平衡色彩的又一重要手段。

同类色、邻近色、近似色、以及色线的应用, 使相配的色彩之间形成呼应关系,“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从而使画面色彩调和平衡, 产生美的视觉感受。

第二节唐卡画色彩的调和唐卡画色彩的调和色彩的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配合得适当, 相互协调, 达到和谐。

唐卡绘画色彩总和起来形成理论, 即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的辩证规律。

总的来说, 把色彩的调和分为统一性调和和对应性调和。

统一性调和是以统一为基调的一种配色方法,藏传唐卡配色多用此种方法达到调和, 即在色彩的三属性中尽量消除不统一因素, 统一的要素越多, 就越容易达到调和。

同类色、相似色的反复应用, 总是能得到调和的。

一幅唐卡里所用的色彩色性基本相同, 明度也是很接近的, 所以唐卡的色彩总是能和谐的, 没有冲突, 给人的视觉感受也就是舒服的, 在色彩的三属性中寻求统一。

藏传唐卡用色丰富多变,五彩斑斓。

但是几乎是同一明度或同一纯度的色彩的调和, 在色相上寻求变化。

这种配色效果相当明显。

藏传唐卡色彩更多的是用“双性同一调和, 顾名思义, 即在三种基本属性中保持两种性质相同, 变化另外一种性质, 使得统一因素加强, 这种调和就能很容易的达到统一和谐”(引自李莉婷老师的专著《色彩构成设计》) 。

藏传唐卡常见的调和还有近似调和, 是近似因素的结合, 又跟过多的变化, 但也没有能脱离以同一为主的配色原则。

第四章唐卡画构图唐卡的结构一般可分三个部分: 中央为本尊,亦即信徒所供养的对象。

本尊的上方为空界,下方为地界,亦称凡界。

(见图1)唐卡布局中有的以单幅表现一个主题,有的则以具有藏族特色的“之”字形拼成。

大部分唐卡采用对称手法,接近平面展开式,布局空间生动而不乱。

(见图7)每幅唐卡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单幅的,亦有几幅或几十幅联成的整套故事,如释迦牟尼传。

总的来说,唐卡构图大都讲究对称、饱满。

根据画面内容和结构,我们可以将唐卡构图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主尊像突出的构图。

由于画心安排了主尊像,其周围的空间大小形状都很不一致。

靠近主尊像的地方,其轮廓更不规则,这就要求故事的每一个画面构图必须是因地制宜的。

西藏画师在处理这一难题时非常得心应手。

他们把每一轴画上的每个画面安排得疏密有致,穿插得当,过渡连接十分自然,使主尊周围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又丝毫没有勉强和呆滞的感觉。

这一类唐卡又分为以下几种构图形式:一、中心构图法中心构图法是以所供奉主尊神佛为中心,主要用于神佛、菩萨、罗汉、佛母、护法、师祖的童尊或双尊造像。

其形式可细分为如下三种:1、在画面中心,主尊的四周绘满众多的小佛、菩萨、弟子,构图十分饱满、拥挤,但分组排列有序。

(见图1)2、在中央主尊神佛的四角画四尊神佛,或按圣、凡二界之概念上画神佛菩萨,下画护法金刚,或只在下部画二尊神佛、菩萨,如唐卡《四臂观音》(见图2)即属此类。

3、只在中央本尊神佛画面的下部配以协侍二尊或在背景上绘以图案花草、飞虹彩云、高山流水、岩石草坡。

中心构图在唐卡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它以人物为中心,上下左右展开故事情节,以达到画面主次分明、饱满均匀的效果,在均齐中又有很多变化。

如唐卡《三世佛像》: 释迦牟尼的背面有深色的烈焰腾空而起,四周风火交加,云腾烟绕,胜乐金刚、大威德在上方,两边和下方是吉祥天母及下属护法诸神以各种动态呈现,使整个画面丰富多变。

中心人物占画面统治地位,周围的人物布置均衡,所以在气魄上既有磅礴的动势,又无杂乱之感。

这类构图在绘制各类金刚、护法诸神中常见。

在绘制度母、观音之类的菩萨时,可用中心构图法,但背景除头光、身光及盛开的鲜花或用手组成的图案装饰外,多用风景衬托蓝天、青山、绿水、白云、鲜花,这一切经画师巧妙地裁剪组合,给人以宁静优美之感,使观音度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形象更加突出。

(见图2、3)绘制历辈高僧时,以人物动态、性格、特点配以自然景物,这类唐卡的景物特别注意经营位置,尽量发挥写实风景在唐卡构图中的作用。

二、“三界”构图法这类唐卡最基本的构成形式是将画面分成三大部分,中央是供奉主尊的地方,居于显赫的位置。

这种方法适于表现神、佛、菩萨、护法等内容的唐卡。

唐卡本尊的上部为“天界”,又称“圣界”、“空界”,是除本尊之外的佛祖、诸菩萨、祖师的供奉之地。

因天界所居者亦非凡人,故一般天界的左边为佛像的报身像部位,中间为法身像部位,右边为化身像部位。

天界的构成也常因题材不同而有所变化。

正居主佛或菩萨头顶上方的一尊佛像称为主尊佛的“本尊佛像”。

其意为“于诸魔王中以其为本而尊敬之”。

从唐卡中央本尊神佛的仪态可以窥见其神静像和忿怒像所象征的慈爱和恐怖仪远规哲理。

本尊下部为地界,亦称“凡界”。

唐卡大多选取地狱中的山间旷野、树木等风景作画,常绘以空行母、护法神、僧侣及供养凡人。

有时圣、凡二界的观念也不是那么等级森严。

有些教派的祖师和高僧也破格绘在中央或“天界”位置,而有些地位很高的神佛也被“委曲”地挤在“地界”。

当然,在唐卡中居于地界的僧众在等级上略逊于天界僧众一等,而所谓真正的恶魔居住的地方则常常安于地界之下了。

(见图1)三、“五坛”构图法“五坛”构图法又称为“五坛”会聚,是在“三界”构图法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而来的,是较为复杂的、典型的唐卡构图形式。

这种构图形式是把画面平面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以中央主尊神佛供奉地最为突出,此为一坛。

主尊上方的空界为一坛,亦即主尊神佛像供奉地; 主尊左右各为一坛,此二坛所绘大多为佛学功德圆满者; 主尊之下是数量众多的供佛信徒或世俗凡人为一坛。

总览全画,本尊神佛、高僧大德、信徒凡夫各按其地位尊卑对号就坐,说法听经, 天上人间一派庄严、肃穆佛国之态。

(见图1)四、平面构图法这是运用散点透视法,在中央主尊的上下左右四周按一定顺序排满同一造型、手印、坐姿的主尊小佛像。

如《千尊释迦佛像》、《千尊绿度母》、《千尊宗喀巴》、《胜乐金刚》等; 有的唐卡整幅画面均绘单一造型的同一小佛像,小佛像排列成一行行的,密密麻麻,整个画面没有中心,但仍具有很强的装饰美。

第二类:描绘故事情节的构图,包括以下三种构图形式:一、横卷构图法这种构图法多用于表现数尊主尊并列供奉的唐卡上。

如表现松赞干布、赤德松赞和赤热巴巾的《三代法王像》,这幅唐卡是以松赞干布居中,赤德松赞、赤热巴巾左右对称而坐,成横幅构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