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检测 论文查重检测 DOI : 10. 13445 /j . cnki . t . e . r . 2002. 03. 014 第 14卷第 3期 2002年 5月
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 黄明东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 文章认为人文精 神与科学精神在最高 境界中是共通的、融合的 ,人为地将它 们割裂开 只会给人类精神带来残缺 ,作为一个完 全人应当是二者在 精神天平的平衡与 融合。 我国学校教育 中若要培养完全人 ,就必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 ,使学生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 [关键词 ]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平衡 [中图分类号 ] G40- 055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5111( 2002) 03- 0067- 04
如果我们把精神分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 神 ,那么回顾一下我国历史就会发现 ,这两种 精神经历了一个长期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因 此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平衡和融合问题 便自然地摆在了学校教育的面前。
一、何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 ,就是指一种 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 ,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 , 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 ,并且在现实 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 神。 所以 ,人文精神既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 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 ,对他人、社会和人 论文查重检测 论文查重检测 然环境的关心和改善的态度。总之 ,人文精神 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和 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著追求 真理的创新精神 ,它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分
[收稿日期 ] 2002-01-02 [作者简介 ] 黄 明东 ,华中科 技大学 99级 博士研究 生 ,副研究员。论文查重检测
论文查重检测 从而出现谁重谁轻底问题: 在人文阶段重人 — 67—论文查重检测
论文查重检测 文轻科技 ,在科技阶段重科技轻人文。现在正 在迈入人文与科技统一的新阶段 ,才懂得把 二者打在一个背包里 ,消除了谁重谁轻底问 [1 ]
处于形成之中 ,此间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科 学精神都需要继续培养 ,有的方面要从零开 始。这是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割裂、否定得太 多 ,对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得太少 ,导致我们 的人文根基太浅! 从科学精神看 ,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 神比较淡。中国文化重视经验和实践 ,缺乏理 性精神。 鸦片战争以后 ,经过洋务运动、戊戌 变法以至于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片面学习苏 联乃至改革开放 ,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 大多停留在西方的技术等表面文化上 ,虽然 其中也有少数如严复、谭嗣同等学者曾致力 于西方文化深层次的研究和引进 ,但由于当 时中国时局的极度不稳定 ,他们的努力并未 在中国产生实质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精神作 为一种精神在我国国民心理上积淀得太浅太 薄。 因此 ,当一些邪教泛滥 ,各种伪科学在中 国大地上大发淫威时 ,不少国民难辨是非 ,只 能遭受其害。不少专家、学者虽然拥有较为丰 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 在科学技术方面功勋卓 著、硕果累累 ,但未必就具有了科学精神。 不 少“学霸”、“学派老大”很多不都是××家吗? 难道我们能认为他们具有科学精神吗?
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 次上是统一的、融合的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它们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不同: 一个是情 感的、形象的 ,一个是理性的、逻辑的 ; 一个求
美 ,一个求真。 其次它们的思考方式不一样 , “人文精神”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 ,反对 “价值中立” ,要求始终体现和维护人的价值 权利和选择 ,不能容忍依据事实和理性而得 出不利于人的结果。而科学精神则与之相反。虽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 , 但从至真、至美的层次看 ,二者相互补充 ,相 论文查重检测
论文查重检测 力。” 所有真正的科学理论 ,都以简洁和谐 题。” 我们应当看到 ,目前这个新阶段还正 得益彰。李政道教授在研究科学与文化问题时指 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 割 , 联 结它 们 的“共 同 基 础 是人 类 的 创 造 [ 2]
的形式 ,闪透着科学美 ,表达着自然界的内在 规律性。 用物理学家海森伯格的话说就是: “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见的、异常 美的数学形式时 ,我们不得不相信它是真的 , 它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 [3 ]科学美不同于 我们熟悉的自然美、艺术美 ,它是一种内在的 理智美 ,不易被感官真接感知 ,而是在登临某 一科学理论高峰 ,居高临下 ,对自然界进行审 视时而体验出来的。 许多大科学家都酷爱文 学、艺术。正是这些文学和艺术造就他们创造 的灵感和激情 ,说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 可以统一的 ,它们在最高层次上已经是合二 而一的。爱因斯坦非常热爱莫扎特、贝多芬的 音乐 ,十分推崇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作品 ,认为从陀氏那里得到的东西 ,比从高
斯那里得到的还要多。 爱因斯坦在谈到艺术 和科学的关系时说:“科学和艺术的本质是一 致的 ,它们都源于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它们 又是互补的 ,互相之间都可以以想象而激发 对方的灵感。”“艺术和科学 ,可以把人们引离 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让人绝望的沉 闷 ,可以使人们摆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 而走进自由思维的大地。” [4 ]
从科学精神中可以派生出多种多样的精
神 ,如公平、效益、竞争、严谨、求实、自由、民 主等等精神 ,这就与人文精神有了相通之处 , 完全排斥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 ,往往是野 蛮落后的。科学精神与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 崇高的人文精神具有一致性 ,它们不仅在追 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 ,而且是不 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的。由于人文与科学 ,人 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密不可分 ,所以 ,强调或削 弱某一方 ,都将会给人类带来不必要的灾难。1. 片面强调人文精神阻 碍了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68—论文查重检测
论文查重检测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的片 面强调 ,排斥或轻视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 ,其 结果必然是导致科学技术的停滞 ,中国的历 史发展过程即是最好的明证 ,英国在近代衰 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过分人文化自 由化的绅士教育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工业和经 济的发展” [ 5]。 中国传统的儒学是不谈利 ,只 注重义的 ,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 言其功” ,因而造就出传统士人空谈义理、不 谋功利的畸形人格。 中国人传统的“内圣外 王”理想人格注重个体的道德修行及对他人 的影响 ,片面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注 ,而忽视了 对自然的研究。 他们对关系国计民瘼的社会 问题不闻不问 ,造成后世的儒学家们谈义理 只以《朱子全书》、《四书集注》为依据 ,禁锢了 人们的思想。 然而对功利的追求能够推动科 学技术的发展 ,所以对利的禁锢也就必然禁 锢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阻碍了科学精 神的发展。在中国古代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相比一直未能在精神中占据主导地位 ,成为 主流精神。2. 过分重视科学精神导致了 主体价值
的消逝 我们必须看到 ,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社会 带来利益和幸福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 了许多灾难: 诱发了一系列精神危机 ,如道德 沦丧、亲情隐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欺诈与防 范 ; 层出不穷的社会丑恶、居高不下的犯罪率 导致人道的丧失和人性的异化 ; 物质对精神 的压抑、科学对个人生存空间的侵蚀诱发生 活条件与生存质量、物质环境与生命心境之 间的鲜明反差等等。 这正印证了法国思想家 卢梭在 18世纪说过的那句话:“随着科学与
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 ,德行也就 消逝了。” [6 ]
存在主义哲学家 M. 海德格尔对“在”的
追问实质上就是要探明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的 状况。他以为现代社会的特点是 ,发达的技术 吞噬了人 ,功利的考虑排挤了思 ,人成为既无 历史又无家园的漂泊者 ,自然成为贯彻人的 论文查重检测
论文查重检测 意图的材料 ,就连人本身也成为用于高级目 的的材料。他断言 ,现代科学与集权国家在本 质上都是技术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K. 雅斯贝 尔斯认为 ,今天的人已丧失了自身 ,一切都在 逐渐变成机器的功能 ; 技术成为现代的主导 因素 ,它摧毁了几千年的精神状态和历史传 统。因此 ,为了拯救人就必须清醒地对待科学 技术。
三、在学校教育中 ,必须始终贯彻 培养完全人的指导思想 1.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是世界 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近百年的学校教育中 ,科学学科与人 文社会学科之间的论战异常激烈 ,有时甚至 达到了相互仇视的地步。由于价值的割裂 ,自 然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都曾想在学校独霸统 治地位 ,并错误地认为语言和文学作品全部 是人文主义性质的 ,而科学则纯粹属于自然 界的。 这样的错误观点使人文社会学科和自 然学科的教育作用都大为削弱。 因此 , 80年 代以来相 继在一些国家 兴起的“ ST S教育”(科学、技术与社会 )和“公众理解科学”运动 , 目的也是要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及人的发展和 谐地联系起来。 这种思路反映了世界教育改 革的必然趋势 ,这种转变就是教育思想的转 变 ,就是由割裂的教育观向统一的教育观转 变 ,实现在学校教育中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 有科学精神的完全人。2. 注重人文学科知识和科学学科知识的 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 结合 ,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既有科学精神 ,又有
人文精神 ,在正确地认识自然的同时也要追 求人类的精神关怀。因为 ,科学技术最终要以 人类的幸福为根本目的 ,否则 ,这样的科学技 术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就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 价值。 但是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并 非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简单结合。 也就是 说 ,并非只是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科学知识和 —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