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新素材多维解读九则作文辅导0708 10:27::时新素材多维解读九则(1)“拾荒婆婆为助学捐款”多维解读(2)“蜗牛的壳”多维解读(3)“励志人生”素材多维解读(4)社会民生类素材解读(5)文化教育类素材解读(6)环保科技类素材解读(7)文体娱乐类素材解读(8)哲理素材类解读(9)“莫把底线当优点”等素材多维解读(1)“拾荒婆婆为助学捐款”多维解读【素材呈现】85岁的婆婆张金女(有3个子女,都不和她住在一起)家住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南路盐亭东街1号地下4号室,只有8平方米。
2015届高考模拟11月27日,她将卖废品积攒的10000元捐给了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11月28日晚,记者冒雨来到张金女家,只见房间里全是垃圾,无床又无桌,唯一的一扇窗紧闭着,窗台上整整齐齐地堆放着快餐盒。
看屋子实在窄得容不下别人,张婆婆招呼记者到屋外采访。
当记者问起捐款的事时,张婆婆却紧张地“嘘”了一声:“不要这么大声讲,隔壁邻居会听到。
”问及知情者,得知张婆婆平时都会捐钱的。
“有时街道搞慈善捐助,她也会捐钱,只是街道不收,要她自己留着。
”记者问张婆婆:“想过这些钱会用在什么地方吗?说不定有人会来感谢你!”张婆婆张着没牙的嘴,哈哈大笑起来,说:“哪里需要就用在哪里,能帮到人就行。
”广州市教育基金会袁老师说,张金女在办理捐赠手续时,要求她帮忙写几个字:“天下太平,世界太平,各家各户,人人安宁。
”还打印了好几份带在身上。
这是为什么呢?张金女说,因为有党和政府,我的晚年才幸福。
【多维解读】1.关爱他人。
耄耋老人,不辞辛苦,拾荒捐款助学,用行动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关爱他人。
同时,也唤醒了我们内心沉睡已久的良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才会和谐美好。
【适用话题】慈善、感动、温暖、高尚……2.奉献社会。
耄耋老人捐款助学,只为解他人的燃眉之急,解他人的一时之难。
她的捐款并不是一时兴起,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老人对待生活、社会的态度。
我们应该心系社会,为社会尽绵薄之力,这样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指日可待。
【适用话题】习惯、价值、和谐、态度……3.关注空巢老人。
耄耋老人捐资助学让人感动,又让人心中隐隐作痛。
有3个子女的老人过着乞丐般的生活,蜗居地下室,与垃圾为伴,老人的生活又有谁来关注、谁来照顾?现代人尊老敬老的传统哪里去了?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问题,空巢老人心灵的孤寂,何时能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养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何时才能形成?【适用话题】敬老、福利、呼唤……【素材举隅】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2.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3.慈善“天使”:比尔·盖茨真正让比尔·盖茨获得世人尊敬的,是他对慈善事业的热衷以及对财富的淡泊。
盖茨和他的妻子投入近半家产,创建了比尔·盖茨与玛琳达基金会。
“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组织,”美国前总统卡特赞叹说,“这个基金会已经拯救了至少70万个生命。
”在他的影响下,全球第二富人巴菲特于2006年7月宣布将370亿美元捐给盖茨的基金会。
巴菲特说,交给盖茨他很放心。
4.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阿里木2001年,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摆摊卖起烤羊肉串。
之后与“草根慈善”结缘,多年来帮助了无数贫困学生。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人。
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
据说每串羊肉串只能赚3毛钱,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
玉树地震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等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2)“蜗牛的壳”多维运用【素材呈现】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来保护!小蜗牛: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不用背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毛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也不用背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素材运用】话题1:保护饥寒交迫时,给你提供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和充饥的食品,就是保护;困难重重时,给你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就是保护;阳光灿烂的日子,伴你左右、陪你游玩,也是保护……然而,保护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和照顾,还有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
当小蜗牛嫌弃背负的壳又硬又重,羡慕毛毛虫姐姐、蚯蚓弟弟有天空和大地保护时,妈妈说:“所以我们有壳啊!”这启示人们:被认为是负担的东西,往往就是使你(或他人、或其他事物)免受伤害的“保护”。
可见,要想获得真正的保护,不能一味依靠外界的力量,也不能企图挣脱应背负的责任、义务等,而应好好锻造自己。
话题2:靠自己清代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取名宝儿。
郑板桥对其管教甚严,从不溺爱。
他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说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
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
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馒头,但送到父亲床前时,父亲早已过世。
儿子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字:“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这个故事是对“靠”的内涵的最好诠释。
小蜗牛本来羡慕靠天保护的毛毛虫姐姐,也羡慕靠地保护的蚯蚓弟弟,蜗牛妈妈却告诉它这些都不现实,靠自己的“壳”才是它们的宿命。
这“壳”其实就是自己的能力和肩负的责任,培养能力,承担责任,才是一个人最现实最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所。
不靠天,不靠地,生活要靠自己。
话题3:真爱现实生活中,学校和家长都对孩子疼爱有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爱,使孩子失去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磨炼出来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自立精神和上进心。
这绝不是真爱!真正的爱首先要会爱——像蜗牛妈妈那样,引导小蜗牛认识生活,了解自我,尤其是清楚认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从而扬长避短。
现实生活中,真爱不应是一味地保护,也不是让孩子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让孩子去经风雨,即便遇到挫折甚至受到伤害,也要告诉他们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这才是铸就坚强生命的前提。
(3)“励志人生”素材多维解读【素材一】富兰克林的坚持年轻人到杂志社实习,遇到一位以要求严格和博学多才闻名的老编辑。
年轻人每次交稿时,老编辑总是一句话:如果你对某一个字的写法没把握,就查字典。
并且规定,年轻人必须每天写一篇文章放到老编辑的桌子上。
哪天没有,他就会敲着桌子问:文章呢?就这样,年轻人的文章一天一个样,终于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就,并参与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著名科学家、民主主义革命者乔·富兰克林。
指点他的那位老编辑叫弗恩。
富兰克林一直以敬畏和崇拜的心理,按照弗恩的要求磨砺自己。
后来弗恩去世了,富兰克林在整理他的遗稿时,看到了这样的话:“孩子,其实我并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我并不懂得写作,每个单词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几十遍。
你让我教你,我尽量做,其实多数时候是你自己在打磨自己。
”自己打磨自己?富兰克林简直不敢相信,指点自己写作的权威竟然近似写作盲!自己的写作才能竟然是在一天一篇文章的练习中打磨出来的!富兰克林在读弗恩的遗稿时,发现那些手稿幼稚得令一个真正的作家心疼。
【多维解读】角度一:成功就是打磨自己。
如果说岁月是磨刀石,那么一个人的才能就是磨刀石上待磨的刀,而磨刀人其实就是你自己。
富兰克林一直按照老编辑的要求,在勤奋的炉火中锻炼锤打自己,最终让自己变得“锋利”起来。
河蚌经受了砂砾的磨砺,最终孕育出璀璨的珍珠;璞玉经过刻刀的雕琢,最终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
大浪淘沙,百炼成金,忍受打磨之苦,方能成大器。
角度二:坚持铸就成功。
坚持源于对梦想的执著,坚持源于对生命的热爱。
李时珍遍尝百草,用27年的坚持,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孙杨坚持每天游两万米,历经漫漫13年长路,登顶奥运之巅;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坚持了10年;《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30年心血和艰辛结晶。
巴尔扎克说过:“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角度三:厚积薄发。
正是有了每天一篇文章的积淀,富兰克林才磨炼出骄人的写作才能。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王澍用10年的积淀,赢得了一座座顶级建筑的问世;刘翔用跑道上洒下的无数汗水,创造了“亚洲飞人”的神话。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有长时间的积累,将来才大有可为。
【素材二】坚韧的麻绳大概不少人用过麻绳,然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麻绳的来历,更不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坚韧、结实。
麻绳是由一种叫做麻的植物皮经过加工处理成纤维后搓成的。
其实,麻是很脆弱的,一般都种植在低洼地里。
因为麻杆遇到风会折断,在低洼地里可以避风。
秋天收获时,人们用镰刀贴根把麻割断,捆成捆,然后放到池塘里浸泡。
麻的比重小,漂浮在水面不下沉,不能完全浸到水中,人们就用石块压上,直至麻完全沉入水中。
这种浸泡过程叫沤麻,没经过沤的麻也能剥下皮来,但很脆弱,容易断,几乎没有什么用处。
要让它们拧成麻绳,担当重任,必须经过这个过程。
半个月之后,拿掉压在麻捆上的石块,把它们从水中捞上来,剥下麻皮,洗去污泥和浊物。
晾干后的麻皮完全变了,色泽白且亮,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经过加工处理后,麻皮变成了纤维,用手工或机器搓成麻绳,即可担当重任。
【多维解读】角度一:学会坚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麻没有经过沤的磨砺——沉于水中,经受污泥浊水的侵蚀,不会坚韧。
人亦如此。
面对坎坷、挫折的磨砺,要坚强面对,唯其如此,方可担当大任。
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身残志坚的海豚人——尼克·胡哲,他们都完美诠释了坚忍的内涵。
角度二:承受人生的压力。
21岁,做生意失败;22岁,角逐州议员落选;24岁,做生意再次失败;26岁,爱妻去世;27岁,一度精神崩溃,曾想自杀;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次落选;45岁,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角逐联邦参议员再次落选;52岁,当选美国第十六年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面对生活事业的重重压力,勇敢承受,坚强面对,百炼成钢,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