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共同点与差异

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共同点与差异

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共同点与差异外国语学院09124212贾国娟自古以来, 日本人用日语进行口头的交流, 因此形成了一套符合日本语言习惯的语音。

从这个意义上说, 日语和汉语的语音是不同的。

但日语的书面语言是从汉字传人日本之后, 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所以在两国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 日语语音自然而然地受到汉语语音的影响, 所以日语和汉语的语音必然出现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一、音素的比较我们凭听觉直接感受到的一个音叫音节。

音节不是语音的最小单位, 而是由更小的语音单位“音素”构成的。

无论什么语言, 音节和音素的数目都是有限的。

从音素的角度看, 日语有五个元音、十二个辅音、二个半元音, 二个特殊的音节“拨音”和“促音”。

从数目上看, 日语的音素比汉语的少。

日语的这些音素, 在汉语中基本上都有,但发音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1.元音的比较日语和汉语都有[a][i][u][e][o]五个元音, 但日语这五个元音不圆唇音占优势, 只有一个圆唇音[o]。

也就是说日语的五个元音的发音方法与汉语的发音方法是不相同的。

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

我们必须按日语的发音方法来读这个五个元音。

日语假名“ア”的发音是[a], 与汉语拼音的[a]的音标符号相同, 发音有相似之处, 但不同是主要的。

日语的[a]比较稳定、没有变异, 而汉语的[a]却有不少变异, 随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异。

发日语的[a]时, 要比发汉语的[a]舌头稍微向后缩,使舌尖微微离开下门齿, 再略微减小开口, 这就是二个[a]的发音区别。

日语假名“イ”的发音[i]和汉语拼音的[i]都是平唇的前高元音, 是同一个音素, 听起来几乎没有差别。

但实际上还是有差异的。

日语[i]的舌位比汉语[i]的略低一点, 稍微靠后一点。

日语假名“ウ”的[u]和汉语拼音的[u]差别最大。

日语的[u]是不圆唇的后高元音。

汉语的[u]是园唇的后高元音。

而且前者的舌位比后者偏低、靠前, 唇形平展。

日语假名“工”的[E]的发音是日语元音中最不稳定的一个, 可发得比国际音标的[e]高或低些都可以, 有较大的自由度。

日语的[E]和汉语的[ê]基本相似, 但汉语的[ê]不和辅音结合, 因此汉语里没有类似日语的[ke][se][te][ne]这样的音节。

此外, 日语的[E]不能发成汉语的复元音[ei]。

日语假名“才”的[o]是唯一的圆唇元音, 与汉语的元音[o]大体上相同。

但日语的[o]比汉语的[o]舌位偏低、靠前, 唇形也没有汉语那样圆。

有些日语初学者很容易根据汉语[o]的发音来发[to]之类的假名, 使人听起来很象汉语“拖”之类的发音, 所以有必要加予注意。

此外, 日语的[o]不能发成汉语的复元音[uo]。

通过上述五个元音粗略的分析和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

2.辅音的比较日语的辅音音素有一个, 它们是[K][s][t][n][h][m][r][g][dz][d][b][p]等12个。

这12个辅音音素还包括它们的变体, 因此实际上不止12个。

比如力行辅音[s]里包含着[ʃ], 夕行辅音[t]里包含着[tʃ]和[ts], ハ行辅音[h]里包含着[φ]等等。

这12个辅音音素与汉语同样符号的辅音音素相比, 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

其中重要的不同是, 日语的塞音和塞擦音在单词中没有送气与否的对立, 送气与否不影响词义。

比如力行的[k]、夕行的[t], バ行的[p]等的辅音音素都是清塞音和清塞擦音, 如果按汉语拼音的规定, 这些音在单词中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

我们外语系的学生对送气和不送气比较敏感, 学假名和单词时, 不少学生会问送气和不送气的问题。

而实际上日语对送气和不送气是不太讲究的。

例如日语“男”字读“otoko”。

这个字可以读成送气的, 也可以读成不送气的。

不管读送气还是不送气, 在日语中都表示“男”。

カ行假名是由辅音音素[k]和五个元音音素拼合而成。

在汉语里, 和日语的[k]相应的辅音是[g]和[k]。

[g]是不送气的, [k]是送气的。

因此力行假名可以发成送气音或不送气音。

夕行假名和バ行假名与カ行假名一样, 也有送气和不送气的问题, 同样也可按力行假名的方式去处理。

日本人发カ行、夕行和バ行假名中的辅音音素[k][t][p]时,送气与否有一个大致的规律和习惯。

比如清塞音[k][t][p]在词头时, 一般发送气音。

不在词头时, 一般不送气。

当然也有很多例外, 并且因人而异, 不能一概而论。

辅音音素与五个元音中的一个拼合成一个音节(假名)时, 因日语中的五个元音与汉语拼音的发音不尽相同, 所以读每一个假名时都要相应地注意到这个问题。

此外, 日语同行假名的辅音音素也不尽相同。

同行的辅音音素有时有几种变体,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 同行假名都是同一个辅音音素与五个元音音素拼合而成的。

比如, サ行的假名“シ”不能发成[si], 而是[ʃi]。

夕行的假名“チ”不能发成[ti], 而是[tʃi], 假名“ツ”不能发成[tu], 而是[tsu]。

ハ行的假名“フ”不能发成[hu], 而是[φu]。

发日语的“浊音”时要注意声带的振动。

发日语浊音的辅音音素[g][d][b][dz]时要振动声带。

与浊音相对应的是日语的清音。

日语中与其对应的这几个清音是不振动声带的。

汉语比较注意塞音、塞擦音的送气问题, 却不太注意它们的清浊问题。

ナ行、マ行和ラ行假名对讲普通话的中国人来说, 一般没有什么困难。

汉语中鼻音音素[n][m]与日语的基本相同。

但对主要讲方言的中国人来说, 发[n]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因为我国的不少方言里没有[n]这个辅音。

或者[n] 和[l]不分。

因此有这方面发音问题的人必须学会听、发[n]这个音。

有些学生必须懂得如何区分[n]和[l]。

日语ラ行假名的辅音音素是[r]。

个别方言区内没有这个音, 有这方面发音问题的同学必须学会发拼音字母[l], 然后学习日语的闪音[r]。

从上述的介绍中, 我们可以看到, 日语的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与汉语的同类音素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但进一步分析、比较, 我们发现日本人和中国人发的很多元音和辅音都有细微的差别, 特别是舌位、唇位等很难完全相同。

二、音调的比较从语音的角度看, 日语是音拍语。

除长音、拨音、促音、拗音等稍有不同外, 一般一个假名为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读一拍, 即每一个音节读的时间一样长短。

日语的音调是指单词的音节之间语音高低的变化。

比如“ma ”表示一个音节, 也就是假名マ。

当我们按日语读“ma”音节时, 和之间的拼读过渡是平直的, 和没有轻重、强弱、高低之分, 读成一个音ma(マ)。

如果“ma ”这个音节按汉语拼音的要求来读, 那么就有四种音调即mā,má,mǎ,mà四声, 而且可以表示四个以上不同的字, 即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这表明汉语的音调发生在音节内部。

这正是日汉音调最根本的区别。

虽然日语共通语中, 有些单词因音调不一样而词义也不相同, 但这类单词的数量比较少。

而且这类单词一般都是音调不同, 汉字也不同, 总的影响不大。

日语单词的音调不仅与汉语音调产生的部位不一样, 而且音调类型也不一样。

日语的音调主要是高低型。

以音节为单位一个音节一个音调。

每个单词的第一个音节和第二个音节不能同调。

即只能是高低型, 或者是低高型, 决不会出现高高型或低低型。

日语单词的音调主要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低高高型音调, 音调符号为O。

它表示单词内不管有多少音节, 第一个音节要读低调, 从第二个音节起到最后一个音节都要读高调, 并且要将后续在它后面的格助词也读高调。

第二类是高低低型, 音调符号为①。

这种音调正好与第一类音调的读法相反, 第一个音节读高调, 第二拍开始到最后, 包括后续的格助词, 都读低调。

第三类是低高低型, 音调符号为②、③、④、⑤等等。

它表示单词内的第一个音节读低调, 从第二个音节开始读高调。

另外, 日语的音调中还有一个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地方。

在每个单词中, 从第二个音节开始, 音调低下去之后, 决不能再出现高调。

也就是说每个单词只有一处的音节读高调。

一个单词中不会出现二处高调。

这一点被人们称为日语音调的“单峰规律”。

三、语调的比较语调是指话语语音高低、轻重、缓急的变化。

语调与人们想表达的意思、意图和情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同一句话, 由于语调不一样, 可以表示疑问, 也可以表陈述。

日语的语调一般分为句法语调和逻辑语调二类。

这二类语调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有。

但语调在日语中所起的作用, 远不如汉语。

汉语是孤立语, 单词必须按照一定的语法顺序排列起来, 才能表达某种意思。

同时, 为了表达某种意义, 也可以将句子中的某个词的发音加长或加重。

日语是粘着语。

独立词后粘着附属词之后, 才能组成句。

句子中的主、谓、宾、补是由附属词决定的, 不少附属词可以直接表达各种语气、意义和思想感情。

而汉语主要靠语调来表达的。

因此日语的句法语调和汉语的句法语调就有较大的差异。

所谓句法语调, 通常是指什么类型的句子应该有什么样的语调, 比如一般疑问句用升调。

あの人は先生ですか↖。

那个人是老师↖?日语句末的终助词“か”表示疑问, 也用升调表示疑问。

一般的陈述句用降调。

あの人は学生ですか↘。

那个人是学生↘。

日语句末的助动词“です”用降调。

日语是粘着语, 附属词起着决定性的语法作用。

前一句中的终助词“か”, 它表示疑问。

日语疑问句的句末, 一般都用终助词“か”来表示疑问。

一般不用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

这相对地削弱了语调的作用。

也就是说“あの人は先生ですか。

”(那个人是老师?)用平调来说, 这句话还是表示疑问, 句子的疑问意义没有改变。

汉语则不同, 一般来说疑问句必须用升调, 用平调或降调不能表示疑问。

虽然如此, 日语和汉语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句法语调, 用于表示陈述、肯定、疑问、推测、命令、叹感等语气。

这种语调的变化主要以音高的变化为主, 变化一般在句末,但日语中表示上述语气的附属词有不少, 如か、ね、よ、わ、の、ぞう、ちらい、そうだ、ようだ等等。

所以日语的句法语调的作用和意义就不如汉语, 这也是日语语调的一个特点, 与汉语的一种差异。

四、汉字读音的比较日本在采用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的时候, 有的采用汉字的音、形、义, 有的采用汉字的形或义。

就这二类汉字的读音而言, 前者的读音为音读, 后者为训读。

音读是模仿中国汉语读音的一种读法。

日语汉字的音读多为一字二音, 这是因为有些汉字的音读是六朝时期从中国的吴国引进的吴音。

有些是其后从唐朝的长安引进的汉音。

训读是日语借用汉语汉字的形或义, 仍按日本固有语音来读的一种读音。

对日本人来说训读和音读一样, 也是汉字的一种读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