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保反欺诈问题
社会保险基金是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的“养命钱”,这笔钱怎么看管,
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的逐步扩大,社保基金所面临的欺诈风险也
越来越大。
一、“欺诈”涵义的认知与“社保欺诈”的定义
在对社保反欺诈问题进行研究前要对“欺诈”的概念有个理解,这是研究的前提条件,
从而对“社保欺诈”作出合理的定义,进而形成针对社保反欺诈的切实有效可行地措施。
1“. 欺诈”涵义的认知。首先,从汉语角度来看,普遍意义上“欺诈”就是指用狡猾
奸诈的手段骗人。其次,从历史沿革上看,有关“欺诈”的立法中国古代社会即有之。早在
三国时期,魏律将其从秦汉贼律中分出,称之为“诈伪”。唐律中,将“诈伪”列为十二篇
篇名之一,到明代,“诈伪”又被列入刑律篇,可见这种行为的严重性被各朝代统治者所重
视,并且将其作为需要专门通过法律规定给予严厉制裁的行为之一。最后,从法律角度上看,
《牛津法律大辞典》对“欺诈”的解释是:“在民法上,欺诈是一种虚伪陈述或图谋欺骗的
行为。通常以故意做虚假陈述、或者作出其本人并不相信其真实性的陈述,或者不顾其是否
真实而作出的陈述等方式构成,并意图使受骗人引以为据。但是,欺诈同样也可以用隐瞒真
相或故意不作出其理应作出的陈述方式或者行为构成。”
我国民法通则相关条例中的解释是:“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
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综上所述,对“欺诈”一词不外乎两种意义上的使用。一是指故意欺骗他人的行为;二
是指故意欺骗他人,并诱使其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2“. 社保欺诈”的定义。我们的理解是:“欺诈”是故意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
的种类繁多,相当宽泛,包括合同欺诈、广告欺诈、证券欺诈、金融欺诈、保险欺诈等等。
“社保欺诈”可以说是个新的领域,我们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在社会保障事业范围内,单
位或个人故意隐瞒真相或告知虚假情况,欺骗社保经办部门而做出的陈述或行为。”
二、社保经办过程中构成社保欺诈行为的探讨
社会保障事业本着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制定政策,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时,
也面临着极少数人通过伪造材料的手段扩大自身收益、单位为减轻自身负担虚构特殊工种工
龄为职工办理提前退休、个人冒领养老金等侵害全体参保者利益的行为,这些个人或单位故
意欺瞒社保办事机构的行为,参照对欺诈的含义和法律上的理解可将其立意为“社保欺诈行
为”。1.单位或个人“冒领养老金”经查实后不予退回的行为。
导致“冒领养老金”的原因和构成欺诈行为的情况大致有:
(1)“死亡不报、迟报”查实后不退回:指离退休(职)人员死亡后,单位或个人不
按规定申报终止或延迟申报,继续领取养老金,后经人举报后等原因发现又被社保相关机构
证实的,在责令其退还后不予配合的行为可以认为是社保养老金的冒领欺诈行为。(2)“判
刑、劳教”查实后不退回:指被公安机关判处徒刑或劳教等监禁以后,未暂停支付继续领取
养老金的,后经人举报后等原因发现又被社保相关机构证实的,在责令其退还后不予配合的
行为可以认为是社保养老金的冒领欺诈行为。
(3)“失踪”查实后不退回:指养老人员失踪、下落不明超过6个月以上的,未按规
定暂时停发其养老待遇,后经人举报后等原因发现又被社保相关机构证实的,在责令其退还
后不予配合的行为可以认为是社保养老金的冒领欺诈行为。
(4)冒领查实后不退回的其他情况。再来看看北京社保诈骗第一案,北京从1992年开
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当时每月缴费都是登记在红色的保险手册上,到1996年建立电脑库。
于某和律某1992年到1997年都是临时工,没有单位缴费,两人找人伪造了保险手册到西城
社保中心进行了补缴,后于2007年3月和6月先后办理退休,在西城社保中心核算时发现
这两人原本只能享受700余元养老金,而依靠这样的“补办”手续每月分别拿到了1610.35
元和1482.47元的养老金。由此引发了我们对第二种情况的思考。
2“. 蓄意虚报或伪造材料申报”以诈取社保基金被查实的行为。(1)弄虚作假提前退
休的行为。单位或个人弄虚作假违规办理提前退休,包括伪造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表、丧
劳鉴定书、派出所证明等。例如,我们在社保经办审核过程中发现:有单位对特殊工种审批
表“表三”进行虚构伪造职工特殊工种特龄的;有个人在办理丧劳提前退休时所提供的丧劳
鉴定书在系统里没有匹配信息、或与劳动鉴定部门联系发现其鉴定书是伪造的;更有出具伪
造的派出所证明企图更改出生年月以提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这些行为一经查实均应定为
骗取养老金的欺诈行为。(2)伪造档案材料企图认定1992年底前工龄的行为。虽然在工龄
审核时我们会审阅档案原件,而且对单位所提供资料也非常信任。但有的单位自管档案材料,
不能排除一些企业为某些目的伪造工龄材料,企图帮职工认定1992年底前工龄时蒙混过关
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经查实也应定为社保欺诈行为。(3)其他虚报伪造诈取社保金,经查
实的情况。
3.单位或个人故意欺瞒或欺骗社保经办机构进行申报的行为。(1)欺瞒个人“养老待
遇”,重复享受养老金的行为。指违反政策规定领取待遇,如外省退休回沪人员欺瞒其在外
省市已办理退休的事实,在本市重复领取养老待遇的行为。(2)其他“待遇支付”中可能
遇到虚报情况,欺骗社保经办机构进行相关待遇支付的行为。如工伤保险申报时,职工明明
不是在上下班途中受伤的,单位却为其虚报时间地点认定工伤后,企图骗取享受工伤待遇等
诸如此类情况。(3)其他情况。
三、产生社保欺诈行为的诱因分析
1.一些个人或单位对社保政策了解不够,从非故意冒领养老金到被发现后由于种种原因
不配合养老金追回,从而演变成冒领养老金查实后不退回的欺诈行为,这种行为产生往往有
非主观作为的原因产生。
2.一些个人或单位在掌握或熟知社保政策的情况下,有谋取非正当利益的动机,主观上
故意捏造事实,虚构材料,欺骗社保办事机构,造成社保基金的流失。诸如一些中介机构或
个人利用对社保政策的熟知度蓄意伪造档案认定工龄或伪造提前退休材料骗取养老待遇。
四、社保反欺诈举措的建议
对社保欺诈的定义,社保欺诈的行为方式和诱因做了剖析后,我们对如何进行社保反欺
诈才能有更深入的研究,对社保反欺诈的措施才能更有合理性、针对性、建设性与可行性。
因此对社保反欺诈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多渠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劳动部门官方网站、电视广播媒
体、各级机构的对外培训和告知材料等方式,增强信息公开性,政策透明度,让更多市民和
企业知晓及时申报的重要性,加强对冒领养老金等欺诈行为的警示教育和案例展示。
2.呼吁社会保障立法或本市地区相关社保反欺诈办法的出台。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为
社保基金拉起防盗网。如,2006年3月1日《珠海市社会保险反欺诈办法》开始实施,这
是全国第一部为反社保欺诈制定的规章,推动了珠海社保反欺诈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3.完善社保办事内控机制,加强审核辨析能力。社保事业是一个历史性强的领域,许多
问题需要追根溯源,增强业务能力,学习历史沿革对经办中更好地把握原则洞察问题起到了
有利的作用。4.建立社保办事诚信制度,增强道德思想引导。可以对前来办事的个人和企业
建立诚信档案,对有不良记录的个人或单位要重点关注,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思想教育,引
导教育和监督相结合。
5.加强监管和整改力度,重视整改的效果,加大对未能整改案件的彻查力度,罚款,拘
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等。
6.日常社保反欺诈预防工作的拓展和定期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一年一度的异地领取养
老金生存认证。摸索新的模式以活体指纹验证为主的资格认证,大力开展社保反欺诈反冒领
专项稽核活动等。
7.建立群众举报等形式的社会反馈机制。开拓信箱举报,热线举报和网上举报等多种方
式,并可以引入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对举报查实的予以激励,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正气凌然
的社会氛围。
我们应该开展和推动社保反欺诈问题的研究,不能让社保基金成为“唐僧肉”。要加大
反欺诈力度,防止社会保险基金跑、冒、滴、漏。应该适时地引入反欺诈机制,对社保基金
实行全方位监督。最后我们再次呼吁让“社保反欺诈”进入法治化路线的快车道,更高效地
控制社保基金的流失,更切实地守住老百姓的“养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