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
体系开发研究
摘 要:通过对铁路运输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按照高职
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综合能力递增的发展目标,考虑由低端简单
工作开始向高端复杂工作逐渐递进的实际需要,构建基于“铁路运
输生产过程”、按“三阶段、三转换”组织教学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递增;生产过程;三阶段;三转
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4-02
一、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开发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
1、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必要的补充
根据统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占
据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对
构建高等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高等职
业教育,有利于改善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有
利于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在全面
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
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明显区别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
教育,它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
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这样的高端技能
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
标是适应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也是具有生命力的,现在需要做的是,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做到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
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求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服务
产业发展能力,这样,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就被提
了出来,而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开发是高等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轨道交通类院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在
过去的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它在为各铁路局、地方铁路、城市轨道
交通、国有大型企业运输部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铁路运输设备,具
备铁路运输基本岗位技能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
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各轨道交通类院校的属地化管理
改革的进行,毕业生就业机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早已不再是铁路
全接收式的传统就业模式,就业市场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就要
求各轨道交通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对
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适应铁路体制改革的变化,才能够增强毕业
生的就业竞争力,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自然也不例外。目前多数
轨道交通类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时
并不是完全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要求。
2、现有的课程体系不符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按学科体系来构建的,这样的课程体系注重
的是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重点在于理论教学,
而轻于实践教学,学生的主要学习环节是在学校课堂进行的,而缺
少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样的学习过程,这样课程体系最后的
结果就是学生在校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又不足,而很多理
论知识又是现场用不上的知识。而现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
生的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是掌握铁路运输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
能,能够完成车站的接发车与调车工作、客运组织与服务工作、列
车乘务工作、货运组织工作、车站技术管理等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
用型人才,强调更多的是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显
然,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是不适应培养这种高技能应用型
人才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综合
能力递增的发展目标来构建新的课程体